“體育、藝術2+1項目”(以下簡稱“2+1項目”)是教育部為落實《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推動學校體育和美育的改革與發展,逐步推進的一項重要工程項目。其體育課程目的是使少年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能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并具備兩項運動技能,從而為終身體育奠定技能基礎。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研究性學習、“2+1項目”內涵的反思與理解,以及受杜威“從做中學”教學思想的啟迪,我們提出了“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推動‘2+1項目’的實施”活動課題。希望借助于研究性學習,幫助構建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令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開展 “2+1項目”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1.具體操作過程
1.1項目內容的確立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有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而恰恰是這部分對運動缺乏興趣的學生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對象。因此,最初在運動項目選擇過程中應該是在考慮學生的興趣前提下,更多地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指導學生確立運動項目。
1.2收集信息,形成理論
在“2+1項目”實驗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在技能實踐之前,首先通過圖書室、閱覽室、多媒體及傳統媒體,收集相關資料和信息,再對信息和資料進行整體分析和處理,這其中同伴之間可以相互討論、交流,相同項目的研究小組也可以開設相關講座,以期資源共享,努力拓展知識的層面與范圍,個體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努力使項目內容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一部分。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技能的預習過程,也是學生懂體育、賞體育、評體育的前提,是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轉化的必備環節,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當今體育教學中最為匱乏的環節。
1.3自主實踐,技能生成
通過預習,學生對項目的發展,意義,練習方法、方式、注意事項等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把握。研究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骨干的帶領下、同伴的協作下,結合在過程中的實際發展性體驗,不斷地喚醒自我意識,同時借助于同伴的討論與自我的反思,對已有悟見進行重新組合、選擇、建構,使體悟向更深層次內化,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興趣盎然的學習過程使學生認識不斷深化,體驗不斷豐富,實踐能力得以增強,運動技能得以不斷生成,過程中學會鍛煉身體的方式、方法,逐步養成終身參與鍛煉的習慣。
1.4回歸生活,技能鞏固
為保持學生參與的激情,防止淺嘗輒止,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技能之后,讓其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校內應用、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自覺地把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鼓勵和倡導學生勇于參與。如在校內計劃、組織:小型運動會、單項比賽(籃球、排球、健美操、武術等);在社會中開展一些公益活動:健身講座、項目培訓、活動安排。我們認為無論是校內運用,還是社會實踐,它既是一個鍛煉過程,也是一個技能得以鞏固、提高的過程。
可以看出以研究性學習推動“2+1項目”的實施,學生體育知識與技能不是以“告訴”的方式來傳遞的,而是在過程中通過親歷和體驗,不斷生成。
2.實施注意事項

2.1進一步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
以研究性學習推動“2+1項目”的實施,為“2+1項目”活動打開了一個開放的時空,可以在課內、課外開展;也可以在校內、校外開展。因此,教師要想全程監控每一個學生的活動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弱化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使其成為活動的旁觀者,而是要在充分調動其它教師和學生骨干(組織、反饋)積極性的前提下,做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協調者、評價者,平時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了解與掌握學生活動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策略,幫助學生挖掘項目潛在的興趣點和育人功能。結合活動主體的不同需求,以及各小組的特點,考慮下一步如何進行有效的指導、點撥與督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協調學生、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為學生搭建活動平臺,激勵和保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2以“項目小組”為單位形成學習集體
小組學習是研究性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根據自身需要或興趣愛好,有選擇地確立“2+1項目”內容,組間要有足夠的交流和良好的溝通,隨著研究深入,同項目小組可跨年級內交流、走向社會,組員在過程中要互勉、互助;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質量。
2.3以“評價”為動力,提升“2+1項目”活動內涵
在制定“2+1項目”評估標準過程中,應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客觀性、可操作性、實效性等原則,根據學生個體需要和個性發展特征,考慮到“2+1項目”的實施原則等因素,分層次、分階段進行評價,使評價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形成組與組之間、班與班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等相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效促進“2+1項目”活動目標的達成。
2.4創造展示平臺,建立自尊自信
通過自主與小組合作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但運動技能形成不是“2+1項目”終極目標,我們期望學生在體育技能掌握與運用過程,體驗到運動的無窮魅力以及成功的樂趣。為此,在“2+1項目”開展過程中,我們積極為學生創造展示體育才藝的平臺。學生在個人特長展示過程中能尋找到個人自尊、自信的支點,參與激情進一步得以激發。 “促使兒童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頑強用功學習的最大動力是自己的自信與自尊”——霍姆林斯基。
3.結語
在“2+1項目”實驗與推廣過程中,我們的研究不應僅停留在理論的設計層面上,而應該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進入“2+1項目”工程之中,必將對傳統的體育活動概念有巨大的沖擊,有利于改變“傳授——接受”教育教學模式,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教師的自覺教學行為,密切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文生.“體育、藝術2+1項目”解讀[J].體育教學,2005(1)
2.季鳳海,實施課外文體活動工程推進基礎教育和諧發展[J].體育教學,2005(1)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