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立2005潮頭?誰領2005風云?這是一個令人心熱、讓人肅然的話題。
2005年的中國,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教育,均取得了不凡業績。GDP持續增長已躍居世界第6(也有人說已達第4),神舟6號飛船遨游太空,真是六六大順,人心大暢!
我們應該回眸凝思,尋找并銘記剛剛過去的2005年里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亮麗作品!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通過雜志讀者和以中關村地區為主的大學、企業、商城等地,定向發放了10萬張選票,從中產生初選對象。從2006年1月至2月15日,在新浪網、慧聰網、博客中國網等網絡媒體上投票,最終評選出中國和北京30個領域的十佳人物和品牌。如此是否能夠真正評選出這些領域的最佳呢?顯然很難盡意。權作為初次嘗試吧!
短短十幾年間,一個從無到有的新興房地產市場,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一群各式各樣的奇人,造就了一個波詭云譎的地產江湖。本期“特別報道”《中國房地產:夢想、瘋狂與詭譎的江湖》一組文章,不過是地產江湖中信手掬來的一捧浪花。我們期盼中國的房地產盡快從“江湖”走向“江海”。
現代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現代藝術家全方位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平臺。一向致力于“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的本刊,協同承辦了2005年第二屆中國數碼藝術博覽會和首屆中國學院獎。本期“中關村論壇”和“文化版”做了相關報道。我們希翼更多的人關注這項朝陽產業,以期中國的數碼生活藝術良性生長。
“經濟”版中的《中國崛起的五大規模效應》,又是一篇指點中國經濟的力作。過去20多年中國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快的經濟發展和最迅速的經濟崛起。中國崛起,對全世界是機遇?還是威脅?中國經濟崛起的特殊性是什么?且聽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說。
“教育”版《這里離成功很近》、《中國金融信息業造橋者》和“科技”版《康順:從科學家到創業者》,都是關于中關村“海歸”的報道。中關村作為中國海歸留學生最集中的區域,涌現了一大批國內高新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和知名企業。誕生剛剛5年的中關村國際孵化園,更以引導和扶持海歸留學生創業創新聞名海內外。中國如欲真正騰飛,需要借助海歸之翼。
“文化”版張頤武的《記住2005:作家的選擇》,是對于2005年文學作品的全方位點評。海淀區一部《京西名園》作品的討論,則引發了關于地域歷史文化的深層思考。近來國內外關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滯后的議論頗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讓我們從2006年認真做起吧!
我們有理由相信,2006年的星空一定會更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