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哲學在本質上是現代哲學,而現代哲學則是一種生活世界觀和生成性思維。回歸生活世界是現代哲學的基本精神。與現代西方的某些哲學家注重日常生活或精神生活不同,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的統一。馬克思哲學核心價值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其價值原則可概括為:解放人、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塑造人。深入挖掘馬克思開辟的回歸現實生活世界的哲學道路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形而上學;現實生活世界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5-0071-05
馬克思哲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哲學的關系。事實上,馬克思哲學的革命變革是從拒斥形而上學開始的。新時期我國學術界對人的問題的研究,在走過了從“人道主義”到“人的現代化”再到“人的主體性”問題的發展歷程之后,到20世紀90年代沿兩條路徑繼續“上下求索”:一是在理論層面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去建構人學理論體系,并就入學的對象、內容和研究方法繼續展開探索,走出書齋,眼睛向“下”,對民眾現實生活進行關注,以對人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帶動重大現實問題的哲學研究,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顯學”;二是在實踐層面上緊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進程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關系展開探索,以學資政,對國家的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可見,從哲學到人學,實際上是要使哲學回歸人的現實生活世界,讓現實生活世界成為哲學思考的對象。
一、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的必要性
無疑,深入的哲學思考總是把我們的思維帶到下面這種有趣的現象之前:人們習慣于在不同的歷史年代或文化背景下使用同一個術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卻不由自主地賦予這一術語以不同的含義,而在這樣做的時候又沒有充分意識到澄清不同含義的必要性,從而使溝通的失敗變得不可避免。要想從這種溝通的誤區中走出來,對同一概念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的澄明就成了前提性的工作。因此之故,接下來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對“形而上學”的理念做一個批評性的反思,力圖使“形而上學”的本真含義得到彰顯,從而使溝通順利進行。什么是形而上學?海德格爾通過考察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哲學史認為:“形而上學是包含人類認識所把握的東西之最基本根據的科學””,。在亞里士多德第一哲學中,形而上學一方面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的知識,另一方面是關于存在者的最高領域(最高的種)的知識,存在者由此得到總體上的規定。因此,“‘形而上學’的本質規定這個問題,可以預先說的是:形而上學是關于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的根本知識和總體知識”。由此可見,我們這里所說的“形而上學”不是指與辯證法相對立意義上的形而上學,而是特指形而上學的本真涵義,即以追溯世界本原和基質為目的的研究方式。
形而上學是西方古典哲學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確立的一門以超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實在更有價值的東西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論述,形而上學的對象是“作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本身,其核心就是實體的存在,根據本體論的觀點,本體論所研究的本體也是“存在”,“有”。由此可見,在一定意義上,形而上學與本體論的含義是一致的。形而上學從其確立之日起,就存在著內在的、不可克服的危機。具體地說,形而上學要想成為具有絕對知識的“科學之科學”,必須以完成形而上學的任務即真正認識實體為前提,否則,不僅形而上學難以成為具有絕對知識的“科學之科學”,甚至我們不能有關于形而上學的任何確定命題。但是,另一方面,形而上學的對象是外在的、無限超越的宇宙實體。顯然,從感性經驗出發無法現實地認識這個實體,而實際認識又必須從感性出發,因此,形而上學難以完成自己的任務,形而上學這種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作風必然使其由“科學的女王”變成“流離失所的婦人”(康德語)。
二、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哲學回歸現實生活世界
其實,“拒斥形而上學”一詞是源于西方哲學的術語,很多人認為馬克思哲學之所以是實踐的哲學,關鍵在于“拒斥形而上學”。而我們則認為,在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中仍有形而上學的一席之地。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雖是不爭的事實,但不是不要形而上學,在拒斥形而上學之后,馬克思所開辟的哲學道路是關注無產階級(主要是工人階級)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關注人的現實生活世界,也就是說,馬克思哲學是建立在生存論本體論即“人類世界”之上的哲學。所謂生存論本體論就是拋棄了本體論的抽象形式,卻承載著本體論的理論功能的理論結構。
誠然,在思想史上,馬克思和孔德是同時舉起“拒斥形而上學”旗幟的。馬克思甚至認為,他所創立的新哲學才是“真正實證的科學”。在時代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雖有一致性,但在指向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卻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學局限于經驗、知識以及可證實的范圍內,仍然停留在知識論層面;而馬克思另辟蹊徑,突破知識論的范圍,把拒斥形而上學推進到實踐生存論層面。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在拒斥形而上學之后,哲學應關注“現實生活世界”,“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回到哲學之事情本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主要是拒斥那種純抽象、純客觀的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為目的的研究方式。這種研究方式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方式。因此,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拒斥也就是對傳統哲學本體論的拒斥。
無疑,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意在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早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就提出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馬克思認為,“形而上學”這種以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為核心的思維方式,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已經威信掃地,并認為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形而上學的全部財富只剩下現象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了”。可見,在馬克思的視界里,形而上學這種哲學形態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關注的是脫離了人及其活動的宇宙本體或“終極存在”,不僅“本體”在其中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而且人本身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世界都消失了,從而造成人的失落。因此馬克思認為,應否定現存的哲學并消滅哲學本身,即“終結形而上學”,使哲學面向“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面向人,關注“現實生活世界”。馬克思哲學的變革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根本轉換,即用實踐論思維方式取代了本體論思維方式,實踐是馬克思哲學的根本原則,是理解一切哲學問題、解決各種哲學紛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的特點在于,不在從脫離人的自然,也不在從脫離自然的人出發,而是從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在現實活動中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來考察、理解現實世界。
馬克思以前的形而上學把存在和存在者混同起來,也就是說,它是從實體、實存和實在這個路向研究存在者。海德格爾對此有過精確的表述:“形而上學思考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也即普遍存在者。形而上學思考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也即整體存在者。形而上學既在探究最普遍的東西(也即普遍有效的東西)的統一性之際思考存在者之存在,又在論證大全(也即萬物之上的最高者)的統一性之際思考存在者之為存在者。”海氏得出的結論是“一切形而上學根本上地地道道是那種奠基,這種奠基對根據做出說明,而對根據做出答辯,并最終質問根據”。也正是海德格爾注意到了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的努力,并認為馬克思完成了“終結形而上學”的工作:“縱觀整個哲學史,柏拉圖的思想以有所變化的形態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形而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尼采把自己的哲學標示為顛倒了的柏拉圖主義。隨著這一已經由卡爾·馬克思完成了的對形而上學的顛倒,哲學達到了最極端的可能性。哲學進入終結階段了。”海氏說馬克思完成了“終結形而上學”的工作,并不是不要形而上學,“人類精神一勞永逸地放棄形而上學研究,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辦法,這種辦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形而上學,不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個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學”。他本人則試圖建構一種新的形而上學——基本本體論或存在論,而在這里的存在是指“此在”,即在世界中的人的存在。海德格爾的整個哲學都是圍繞著人的生存狀態展開的,他解構形而上學的目的是要破除對人的存在的遮蔽,使人的存在敞亮起來。海氏啟示我們,面對外部世界的驚人變故,哲學的理念必須改弦易轍。否則,它就不可能成為時代精神的真正的精華。由此可見,馬克思哲學拒斥形而上學并由此實現了哲學主題的轉換,即從宇宙本體論轉向現實生活世界,關注“現存世界的革命化”,把哲學的任務由解釋世界層面推進到改造世界層面。借用后現代主義思想家的話來說就是,馬克思哲學不是為了占有“全部真理”,而是無限地追求真理;不是“為千秋萬代一勞永逸地營建”,而是“為他們自身的時代而拆解”。可見,哲學的終結并不是哲學本身的終結,而是指傳統哲學理念的終結和真正的思的開始。正如盧卡奇申明的那樣,存在的問題與生活、實踐同在,因而本體論不能從任何哲學中排除掉。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也不例外。
三、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所引起的哲學革命變革
馬克思哲學是全人類異常寶貴而豐富的思想資源。馬克思通過對傳統西方哲學觀的變革,開創了整個當代哲學。馬克思哲學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它使哲學的視域、主題、理念、思維方式、功能、品格、范式和目標都發生了根本轉向。其中最根本的,是回到現實人的生活世界,關注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然而,馬克思哲學自誕生之日起就遭受來自不同方面的誤解、曲解和挑戰。尤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一些人對馬克思哲學的闡釋,在不同時期都不同程度地背離了馬克思哲學基本價值觀。馬克思哲學是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它以對現實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關懷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標,來重新安排周圍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從價值上可概括為:解放人、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塑造人。堅持馬克思哲學基本價值觀就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合理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回到馬克思”,走近馬克思,重要的是回到和走近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價值觀。從而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真諦。
如前所述,哲學的革命變革是從拒斥形而上學開始的。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主題不僅在于認識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按照人類需要來改變世界。與傳統的形而上學只停留在解釋世界層面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焦點是現實的人及其發展。因此我們說,馬克思哲學是一種要求從現實的人及其發展原則來改變世界的哲學,它要使世界成為“屬人”的世界,人們在這一世界中能感到自己是“人”。從而真正體現出“人是哲學的奧秘”的思想。哲學不過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理論。應當指出的是,在拒斥形而上學之后不能把馬克思哲學變成只是方法論,方法論與世界觀是一體化的。離開世界觀的方法論就會把哲學變為說明世界的理論。馬克思拒斥形而上學之后所建立起來的新哲學的本體論如前所述是現實生活世界。作為本體論意義上的形而上學馬克思是從未拒斥過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然界具有優先地位,馬克思哲學不是空中樓閣,它必須建立在現實的現實生活世界之上。如果否認了本體論,也就否認了哲學本身,還何談馬克思主義的新哲學呢?因此,我們認為,承認并堅持世界本質的物質性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原則,這一點無論何時都不能動搖。然而馬克思卻認為,與人無關的自然對人來說不過是無。可見,馬克思的哲學是極具現實感的哲學。
有些人在馬克思哲學跟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方面過分夸大繼承性因素,另一些人則相反,過分強調馬克思對先前哲學的否定。這兩種人都由于對繼承這一復雜的歷史過程做了片面的、非辯證的理解,因而,抹殺了馬克思所完成的哲學的革命變革的積極內容。實際上,馬克思形成自己的哲學觀點決不是像有些人設想的那樣,不過是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又從費爾巴哈那里吸取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然后加以綜合構成的結果。相反,馬克思走完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所沒有走的那一步:“馬克思繼承和推進了黑格爾的事業——使辯證法真正成為一門科學。”同時克服超越了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而創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其實,從馬克思哲學的繼承性來看,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新哲學時,他的直接前輩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他不僅要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而且要首先徹底清算和排除舊形而上學中的思辨神學和各種唯心主義思想,在繼承人類哲學體系的本體論方面,馬克思創造性地發展了本體論,他的新哲學是以人類現實生活世界為本體論。通過研讀馬克思的原著,我們發現馬克思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以人(主體)為坐標,從能動與被動的統一性去理解存在和本質的關系。傳統的觀點是站在自然物質層面上來理解存在和本質的關系的,認為本質就在存在之中,本質與事物同一。而我們認為,人區別于自然物是因為人生活在本質和現象相互區別的雙向度的世界之中,人的存在體現的并非完全等同于他應有的本質,人的本質會超越他現有的存在,人之外的事物的本質是自然規定而非自己創生的,因此是單一的本質,而人的存在本質在于人的活動的創生性,在于人的復合本質。人的存在本質需要人自己去創造,去生成。因此在人這里,存在與本質必然處于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系之中,即對象性的三維空間。正是存在和本質之間這種否定性的關系,從而假定了人的本質總是超越人的現有存在。因此對人來說,現存與現實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人的本質的現實并不存在于人的現存的狀態中,現存只是一個尚未完成的本質,因而人才會產生自我實現的要求。人永遠不會滿足于已經得到的東西,永遠不會滿足于已達到的狀態,這其實是人的“超越天性”的反映:對現實的永恒不滿,對未來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馬克思正是在拒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后建構自己的新哲學的。這種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哲學強調,人是通過自己的創生性實踐活動無限地超越被給定性,不斷地面向未來,開辟可能性空間的超越性的存在。正如孫正聿教授所說的:“上帝給萬物準備好了現成的、固有的本性,唯獨給人留下了永恒的空缺——人根本沒有前定、不變的本性,這使得人必須通過永不停息的超越意識活動,去填補和生成生命的全部內容。大自然給動物安排了天然的家,唯有人必須掙脫自己的軀殼,去創造精神、文化和意義世界,才能贏得自己親切的家園。因此,為了防止生命力的徹底萎縮和暗淡,為了避免無家可歸,我們呼吁自強不息的超越意識。”因此我們說,人本質上就是去做人。人的這種不懈地超越現存、超越功利的行為,這種強烈的沖動、欲望所體現的不是別的,正是人的本性。馬克思哲學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是關注自己現時代的現實世界,它決不僅僅承認現存世界的合理性,從本質上講馬克思哲學是批判性的哲學。馬克思敏銳地洞察到了傳統形而上學中人的失落,認識到傳統的本體論思維方式必然是一種否定人的創造性、超越性,使人失去自由的馴服式的思維方式。按傳統的理解,人的本質并不在人自身,而是被規定于先在的本質里,導致本體論始終作為人之外的或人之上的支配原則支配人,左右人,人在抽象的本體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從而徹底否定了人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綜上所述,馬克思哲學拒斥形而上學后,使哲學回歸現實生活世界,開辟了嶄新的哲學道路,從此哲學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問題,更加關注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更加注重為時代的進步提供先進理念。馬克思哲學不是強調實體,而是強調實體與人的關系,不是追求存在者本身,而是重在研究存在者為人而存在的方式,體現為人而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馬克思所肯定的哲學,是源于生活、源于實踐、源于時代、源于人民的哲學,是把生活的“境域”、實踐的“需要”、時代的“問題”和人民的“精髓”升華為理論的哲學。馬克思哲學作為一定歷史時代的現實關系和特定存在狀態在思想上的反射和回響,必然要求用哲學來研究重大現實問題,必然要通過思想傳遞時代的聲音。因此,發展馬克思哲學,最主要的是要不斷重新理解理論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不能僅僅拘泥于以理論去解決現實問題,而應自覺變革理論,發展理論。只有以否定性的思維去對待理論與現實的關系,在批判思維中雙向矯正理論和現實,才有理論的創新。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之一就在于對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哲學回答和解決。一旦回答和解決了時代性的重大現實問題,就必然會對社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哲學自身也實現了與時俱進。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并將繼續證明,那些脫離生活世界的哲學思潮總是缺乏持久生命力的,因為哲學不是人的生活世界之外的遐想,不是遠離生活世界之外的東西,而是搏動在生活世界胸膛里的心臟和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要求人們始終牢記: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