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教育”作為目標,是動態發展的,對其思想認識也經歷了由淺到深的漸進過程。從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再到振興民族,教育為本,呈現出超越傳統教育、教育西化、教育中國化和教育現代化這樣一個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一些可以不斷反思的問題: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既不能簡單延續中國傳統教育,也不能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發展教育的途徑,而只能選擇適合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綜合化、生活化的教育創新之路。
關鍵詞:教育;教育現代化;教育改革;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5-0108-03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能動的具有指向性的發展過程,包括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利用和改造,進行創造性轉化而使之適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要以社會現代化的客觀需要為動力,以社會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充實和豐富教育各個層面,使教育自身具備適應和促進整個社會現代化的能動力量。而現代化教育,作為教育自身發展的追求和教育現代化運動的結果,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是具有特定的質的規定性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教育要不斷適應社會需要,因而現代化教育這一目標,其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
一
鴉片戰爭的炮聲為清王朝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敲響了喪鐘,迫使清朝統治階層不得不尋求富國、強兵之術。龔自珍、魏源等人作為最先覺醒的一批知識分子,積極主張“經世致用”的實用之學,石破天驚地喊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他們把學習西方軍事及其他科學技術看作是自強求富的切人點,并且把它作為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夷”是“制夷”的手段,“制夷”是“師夷”的目標,最終得到的結果是“彼之長技我皆有之”。應該說,這是中國近代教育新思潮出現的開端。
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教育思想是為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服務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現了洋務教育思想的實質,同時也是洋務派培養洋務人才的指導原則。所謂中學或舊學,是指傳統的儒家經史之學,這是中國的固有文化或國粹。所謂西學或新學則是指西方軍事技術、西方語言、西方科學技藝等。洋務派企圖在激烈的中西文化大碰撞中尋求一條折衷的道路,使二者達到統一。在保存或維護中國古老文化,特別是綱常名教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的物質文明。1862年在北京創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教育快速發展的標志,并且成為新式教育和舊式教育的分水嶺。此后,一大批新型外國語學堂、軍事學堂和綜合學堂相繼創辦,甚至被傳統教育所不屑一顧的科學技術教育也開始進入官方學校教育體系。另外,洋務派還開中國近現代留學教育之先河,派遣學童出國深造,表明了他們進一步探究西方科學、文化的積極態度。
清末新政時期,維新教育思想作為“經世致用”洋務教育思想的繼續和發展,從精神實質來說,并未跳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范疇,實際上維新人物也多從洋務派蛻化而來。但是,維新教育思潮的興起,進一步拓展了“西學”的內涵,表明了當時知識分子對西學認識和引進的深入。它的核心思想是“以政學為主義,西學為附庸”,不僅僅要學習西方語言文字和科學技術,更應注重學習西方的社會學說和政治學說。維新教育興盛時期的主要教育實踐是:廣設學堂,博采西學;變通書院,兼習中西;變革科舉,改試策論;辦報紙、興社團,注重開啟民智。其作用堪稱“中國的文藝復興”。
1911年民國建立,中國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民主與科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無疑是“師夷制夷”、“洋務教育”、“維新教育”等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當然也是辛亥革命啟蒙思想、革命思想對教育沖擊的結果。它承襲了教育“西化”的思想傾向,注重的是觀念的革新、文化的重構,強調并且突出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的體現,最終要培養的是具有“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新型人才。1915年,《新青年》創刊,我國思想界更加活躍。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國外理論著作的涌人和外國教育家的紛紛來華,大批留學生的學成歸國及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崛起,將民主與科學教育思潮進一步推向深入。眾多的教育流派如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平民主義教育思潮、教育試驗思潮、工讀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教育獨立思潮、自由主義教育思潮、科學教育思潮、勞動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學生自治思潮、人文教育思潮、自學教育思潮等等,此消彼長,一時呈波瀾壯闊之勢,標志著清末以來中國教育思想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活躍時期。
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貫穿于三四十年代,推行“三民主義教育”,提出“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及、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的教育口號(3)。不過該思潮在其演進過程中,因其自身理論僵化和政府專制等諸多因素,而最終蛻變成為新專制主義、法西斯主義教育。為此,一些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驅,如李大釗、陳獨秀、惲代英、楊賢江、毛澤東等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陳獨秀尖銳地指出:“中國人底知識方面物質方面都這樣不發達,所以有心改造中國之人都早已感覺著發展教育及工業是頂重要的事,這是不待討論的。但是有一件要討論的事,就是還仍舊用資本主義發達教育及工業,或是用社會主義?幸而我們中國此時才創造教育工業,在資本制度還未發達的時候,正好用社會主義來發展教育及工業,免得走歐、美、日本人底錯路。”在紅色根據地和抗日根據地,共產黨人做了新民主主義教育的多種嘗試,并且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為新式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實踐空間。這年12月,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新教育的方針是:“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助于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革命戰爭年代邊區、解放區政府已經取得的教育經驗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所走過的教育道路,制定了“全心全意地”、“系統地”、“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教育目標,最終形成了建國初期“全面蘇化”的教育局面。1958年,毛澤東根據中國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并且在《工作方法》(草案)中,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具體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主張與傳統“徹底決裂”的“教育革命”。“文革”的十年,中國教育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延誤了中國教育現代化前進的步伐。
“文革”結束,中國教育重新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從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發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號召以后,教育界不斷進行教學摸索和理論構建。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刻地揭示了科學技術的本質。江澤民同志指出,為了解放科技生產力,必須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識,要在輿論宣傳、體制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培養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人們已經認識到科學技術和國民教育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也認識到它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二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紛紛調整教育發展戰略,掀起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國教育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引起人們對中國未來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
首先,教育現代化仍然是當代中國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如果以1904年中國第一個現代學制“癸卯學制”為標志,中國人已經開始了對現代化教育的追求,這是在中西文化沖突、碰撞、融合的痛苦過程中進行的。大致是:20世紀上半葉學習引進日本、美國教育模式,下半葉開始引進蘇聯的教育模式,而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改革開放,在教育體制改革層面,尋求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道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民國政府統治者的無能,阻滯了近代以來包括教育現代化在內的中國現代化進程,教育曾一度發展緩慢。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初步實現了教育結構變革的目標,中國教育現代化由此第一次步人了自主性和總體性建設的階段。但是,由于“文革”的干擾破壞,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不得不中斷,耽誤了一段寶貴的發展時間。而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1982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突出三個面向的改革,使中國教育現代化突飛猛進,二十多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其次,教育現代化是當前中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選擇上,由于思維模式的失誤曾經出現歷史的誤區。“中體西用”的教育思維模式,雖然可以在傳統教育的軌道上不斷嫁接一些現代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卻將民主化、個性化、社會化等現代教育觀念棄之不顧,殊不知后者才是現代化教育的精髓。改革開放以后,是中國教育現代化步伐邁得最快和最為堅實的一個時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新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國際人才的競爭以及經濟全球化等因素給中國教育現代化賦予了新的內容和要求。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把教育現代化作為“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奠基工程。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知識經濟逐步占主導地位,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發展和知識的創新成為世界性競爭的重要條件。我國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復興中華民族大業的宏偉目標,更是迫切要求加快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再次,教育現代化必須要綜合創新,突出中國教育特色。理論的綜合創新,是“以中國的現代教育問題為出發點,以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為歸宿,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對古今中外的所有文明成果進行科學分析,取其精華,辯證地綜合,創造的發展”。中國教育已向世界上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開放,也使各國有價值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與教育方法都能通過正當的渠道進入中國,這是教育綜合創新的必要條件。在反思中國的教育傳統,分析國外的教育資源,研究中國的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對各種有利和不利的教育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按照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追求自身的合理性,實現具有個性的教育創新。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既不能簡單延續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現代的教育途徑,而只能走“綜合創新”之路。
最后,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的國際化。教育的國際化不僅是世界發展的需要,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前提。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區域化發展,使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為國際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及通訊技術的發展,也為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