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決議體現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是提高農民素質。從目前農村實際來看,農民自身的素質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較低;二是理想信念淡化,價值觀失衡;三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四是封閉的小農文化意識農厚。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加大教育投入為突破口,以榮辱觀教育為契機,以加大物質投入為基礎。
關鍵詞:新農村;新農民;農民素質
中圖分類號:C9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6)05-0085-04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深刻反映了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復興,我們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使建設新農村成為全黨的共識、全民的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則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黨中央為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令人鼓舞,然而,現有的農民素質難以與之相適應。這再次將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提高農民素質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一、新農村建設需要高素質的新農民
黨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決議發表后,“新農民”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有的人提出,新農民應當是富有、智慧、文明、快樂的,與城里人一樣享有美好生活的農民;有人提出,不僅有知識,而且有技能,不僅有素質,而且有思想,這樣的農民才是新農民;也有人認為,新農民應當是有文化、有責任感、有上進心和公益心的農民。還有人認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夠有意識地推進新農村持續發展的農民是新農民。盡管對新農民概念的界定不同,但都反映了人們對建設新農村中提升農民素質的普遍關注。廣大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依靠力量。解決農民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而提高農民的素質又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把提高億萬農民的素質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農民素質,是指農民這一特定范疇的各種屬性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它分為個體和群體兩個方面。農民素質的基本內容是指農民行為過程中所具備的智能、技能、體能、思維方式、道德水準及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性等。從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行為特征出發,農民素質可概括為文化素質、科技素質、經營管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本文主要論及廣大農民群體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我們黨歷來重視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道德素質,致力于農村社會文明的進步。毛澤東同志十分注重培養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強調要在農村大力提倡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精神,倡導移風易俗。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概念,專門作出《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廣大城鄉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再次作出《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若干問題的決議》,強調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和奔小康為目標,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培育新型農民。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
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是現代文明的集聚體。農村現代文明的建設基于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黨中央關于建設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更包括了農民素質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整潔的村容,這只是物質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農民只有成為擁有現代文明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才有不竭的動力。因此,培養高素質的農民隊伍應當是一項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沒有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很難如期實現。同樣,沒有高素質的新農民就難以進行新農村建設,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農民素質的提高與新農村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新農村是新農民活動的載體,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結果,新農村建設促進新農民的培養,新農民培養又推進了新農村建設。要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提高科學文化和道德水平,使自己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這一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農民必須完成自身素質的轉變和提升。
二、我國農民素質現狀分析
通過多年來大規模的農民教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求知求樂的愿望更加強烈,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追求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愿望更加強烈。農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廣大農民衷心擁護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進一步增強了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科學意識明顯增強,崇尚科學成為農民群眾生活的主流意識;民主意識逐步加強,關心社會、關心集體、當家做主的觀念不斷得到增強;團結互助、助人為樂、勤儉節約、勤勞樸實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了弘揚。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相對于我們要進行的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比較低,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新農村的建設,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農民自身全面素質形成的基礎,也是不斷提高農民生產技能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前提。在我國農村,人口多,勞動力多,且整體文化素質較低。九億農民中,文盲、半文盲還占相當的比例,有些地區的貧困戶中,文盲、半文盲占到了80%。有資料統計,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不發達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6.71年、6.24年和4.31年,其農村貧困人口的比重分別為4.80%、8.24%和13.53%,貧困發生率分別為4.2%、10.3%和17.8%[3n。文化素質低下,制約著農民的脫貧致富。我國農村總體說來,凡生活能夠溫飽或較富裕的家庭,都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而那些生活貧困的家庭,大多同時也是文化貧困戶。較低的科技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著農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制約著他們的思維水平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之部分農村文化陣地萎縮,公共文化體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弱化,導致貧困惡性循環,這將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之一。
2.理想信念淡化,價值觀失衡
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依托和表現。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總體偏低,承受來自自然和社會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的能力較低,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放松了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導致很多農民理想信念淡化、價值觀失衡。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農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廣大農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的同時,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頭。一些農民受拜金主義影響,只重錢不認人,只注重個人財富的積累而對國家、集體事業的發展漠不關心;有些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空虛,熱衷于賭博,沉迷于黃色書刊,甚至吸毒;一些地區封建迷信思想大行其道,為建房、修墳而問卜占卦;看風水的增多,遇災患病求神拜佛的屢見不鮮。凡此種種,都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不利于農村的和諧、穩定,更不利于新農村建設。
3.道德失范,誠信缺失
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傳統美德受到沖擊,有些農民表現出道德嚴重失范。如有的農民正義感淡化,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有的子女不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甚至打罵、虐待、遺棄老人;有的農民為地界、房界等問題發生糾紛,大打出手,等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市場的生命。一些農民卻將誠信拋到腦后,甚至以坑蒙拐騙、撈取不義之財為榮,摻雜使假,強買強賣。道德的失范,誠信的缺失,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會導致人情冷漠,人與人之間親融感、信任感、安全感下降,妨礙農村的穩定與和諧。
4.封閉的小農文化意識濃厚
我國農民由于多年來形成的生產規模小,居住分散而又封閉,他們中的許多人小農意識濃重。墨守成規,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思想保守,目光短淺;得過且過,安于現狀。封閉的小農思想,也嚴重地影響了新農村的建設。
三、提高農民素質的主要途徑
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農民素質的提高。而我國農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整體素質較低的狀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它反映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個方面。其次,公共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缺少對硬件設施的投入。再次,由于放松了對農民的教育,長期“一手軟,一手硬”,其結果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經濟發展也是短期行為,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等等。盡快提高農民素質,使之適應新農村建設,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加大教育投入為突破口
培養新型農民要從教育人手,首先要抓好農村的九年義務教育。目前,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很多地區師資力量不足;因經濟原因輟學者增多,給普及義務教育工作帶來困難;而流動中的農民工子女就學難,是尤其應當重視的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改革、完善教育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切實落實黨中央對困難家庭學生的優惠政策,確保每一個農民的孩子,包括農民工子女,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堅決杜絕新文盲的產生,以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新農民為目標,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使這些未來的新農村建設者成為知識型的新農民。其次,加快發展農村成人教育。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國家培養的主要是工業化人才,大學畢業生很少走向農村,服務農村,加之農村職業教育相對落后,客觀上造成了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奇缺。加快培養和造就農村實用人才,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保證。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形成多層次、多形式成人教育體系,讓每個農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
2.提高農民素質要以榮辱觀教育為契機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抓住了當前農民道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從不同方面建立了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規范。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人人知榮避恥,可以促進道德規范內化為人們的道德良心,落實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上,從而推動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八榮八恥”,從個人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學習、宣傳、推廣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契機,結合農村的實際,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與時俱進地推進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要引導農民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形成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的良好氛圍。要引導農民破舊俗,樹新風。廣大黨員干部要為農民樹立移風易俗的表率,努力形成團結互助、扶危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鄉風,使廣大農民富裕文明,廣大農村民主和諧。
3.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加大物質投入為基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的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文化需求極其不適應,最突出地表現為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為農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提高農民素質,應強化農村人文環境的硬件建設。首先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搞好村鎮規劃,改善村鎮面貌,重視村鎮衛生環境、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為提高農民素質創造物質條件。其次,要利用有限的資金投入,積極開發助學工程、電視進萬家工程、萬村書庫工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工程,積極開發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市場,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文化建設,創作更多適應農村和農民需要的精神文化產品,努力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環境能塑造人,良好的氛圍能感染人。要注重發揮這種長效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堅持高標準、大投入,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牢牢地占領農村陣地。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提高農民素質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一定要加強農村的生產力建設,以農民增收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一定要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促進和諧農村的建設。當農村的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之時,也就是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之時。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