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開播不久,2005年8月,又在播放電視劇方面有了大動作:衛視頻道加大黃金劇場電視劇播放力度,由原來每天播出兩集改為三集連播。臺領導對此寄予厚望,希望以此拉動收視率,開創收視新局面。這些舉措,正是近年我國電視臺在新一輪競爭中借電視劇的魅力搏擊市場的一個縮影。
一、電視劇熱的四大理由
從電視劇本身看,它融合了文學與電視兩種傳播手段的長處。電視劇故事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是對生活中富于魅力片段的加工,人物事件典型性強。無論是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話故事,還是具有現實主義的史詩典型,人們都會感受到生活的真實,電視受眾因為能夠在劇中毫不費力地找到自己生活的真切圖景而感到親切;它的故事情節因為詭譎多端充滿懸念而讓受眾感到有趣上癮;它因使用淺顯通俗的溝通方法代替艱深古奧曲高和寡的表述方式而使受眾感到平易;電視手段的直觀表達更增加了劇作的現場感和視覺沖擊力,因而,電視劇起碼具有貼近性、趣味性(或故事性)和通俗性(易解讀性),這奠定了電視劇大眾文化的性質基礎。
從受眾角度看,電視劇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從消費形態看,現階段大眾消費正由物質轉向精神。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早在2001年就分別是37.9%和47.7%,總體經濟水平初步達到小康,人均精神消費支出占相當大的比例。“我國公眾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機會、有時間、有能力關注自己的生存質量、追求生活的快樂和情感宣泄。”①例如,韓劇《人魚小姐》的高收視率,寄托著受眾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懷念;《北京人在紐約》的轟動反映了人們追求發財夢的一種內在需要;《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受到喜愛則充滿著觀眾對政治清明的寄托。傳播學的“使用和滿足”學說認為,傳播效果的優劣取決于受眾對所接觸到的傳播信息的有用程度。形形色色的電視劇之所以被受眾喜愛,正是因為它們能滿足受眾的多種精神需要。
從廣告商的角度看,電視劇欄目膨脹著他們的投資欲望。電視劇,特別是優秀的長篇連續劇,以其懸念性、連續性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形成穩定的受眾群體,這對于有實力而且有志于創造和維護品牌的企業來說很適合做連續廣告。于是,電視劇欄目廣告價格便一路看好。2002年《激情燃燒的歲月》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的一個收視高潮,重播了7回,創造了超過2.5億元的廣告價值。
從電視經營者角度看,比拼電視劇播放實屬當前不得已的選擇。這首先是因為與其他媒體一樣,電視臺“事業單位”屬性已大大弱化,“企業”屬性逐漸增強。他們的生存和發展一樣要靠自己拼打,他們的經營活動一樣受市場規律的嚴酷考驗。其次,電視運營是一個高投入重裝備的行業。據業內人士保守估算,一個縣級電視臺平均每年用在設備更新的花銷是100萬元,地級臺要加倍,省級臺要近千萬,中央臺則要近億元。所以,電視經營者承受著巨大壓力,他們的掙錢欲望空前強烈。河南電視臺臺長周紹成介紹河南衛視改版的必要性時,用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著名的“二八定律”來說明面臨的急迫形勢:不僅僅是80%的社會財富往往被20%的人口所享有,電視運營市場也是這樣,80%的電視觀眾被20%的強勢媒體所吸引,80%的廣告資源被20%的強勢媒體所搶占,“贏家通吃”的原理逼迫河南電視臺必須進入全國強勢媒體陣營。②這話很能代表今天電視經營者的心態。
二、電視劇熱背后的思考
電視劇熱是電視媒體適應市場環境作出的積極反應,這是值得肯定的。以往,電視人與其他媒介從業者一樣在實踐中機械地遵循“傳者中心”的操作模式,嚴重制約著媒介的市場活力;現在,弱肉強食的市場邏輯強迫媒介經營者必須轉變僵化的經營思路,按照媒介市場發展規律要求,完成到“受眾中心”的轉變,千方百計滿足受眾需求,然后贏得自己的發展。這就是媒介經營規律,違背這個規律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電視劇在實踐中證明是吸引觀眾的節目元素,熱播電視劇符合媒介運作規律。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電視劇在節目中過于“霸道”引發的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第一,節目的失衡問題。這首先表現為電視劇娛樂功能的片面強調導致對電視其他功能的擠壓。盡管人們接觸電視的很大因素是娛樂,但這絕不是唯一因素。受眾獲取信息、求得知識等訴求同樣不能忽視。有些電視臺開播的新聞頻道及一些科教節目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一味播出電視劇只迎合了部分觀眾的需求(盡管這個群體相對比較大),擠壓甚至忽略了另一部分觀眾的需求(盡管這個群體相對較小),這是有失公平的,也與我國媒體性質不符。其次表現為電視劇對其他娛樂節目的擠壓。受眾的娛樂需求是多方面的。中央電視臺的《幸運52》,湖南電視臺的《快樂大本營》、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武林風》,都是以該臺的品牌欄目風靡全國,這說明有特色有品位的娛樂節目同樣能創造驕人的成績。從理論上說依靠電視劇創立的媒介品牌是脆弱的。電視劇普遍實行制播分離后,一片的多拷貝發行使電視劇失去品牌節目不可替代性特點,“撞車”播放、重復播放相當普遍,它的收視率是僅靠優先播出權和簡單的節目編排技巧取勝,顯然,這不具備核心競爭力條件,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克隆和超越。只有依靠自己的優勢不斷打造出有特色的精品娛樂節目,才能使電視娛樂功能永葆獨家魅力。
第二,有喪失引導功能的危險。外國曾經有一幅漫畫:一只猿在電視機前慢慢地變成了人,后來又在電視機前慢慢退化成猿。這幅畫夸張地說明電視有教化人的作用,但由于電視技術特點的原因,電視文化淺俗的特性也存在不利于人發展的一面。作為大眾喜愛的媒體,電視有責任引導觀眾在娛樂中獲得人格的完善和健康文化的熏染。優秀電視劇目,如《八路軍》、《任長霞》、《西游記》等都具有這種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電視劇的“鐵桿觀眾”文化程度總體偏低,特別是青少年是非辨別能力差,對一些劇中人物的行為和思想不能批判性理解,常常對是非問題作出錯誤判斷,從而形成誤導。如《水滸傳》“該出手時就出手”極易煽動某些人的過激心理,帝王劇容易誘使人們產生權力崇拜心理。我們有理由擔心,為了收視率,一個將受眾獲取政策信息最重要的一個渠道即新聞聯播節目的黃金時間讓位于電視劇的電視臺,它播放的電視劇會在多大程度上為培養觀眾的健全人格考慮。這樣做,不僅有背于“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要求,也有損媒體所應代表的群體利益。
電視劇熱已經是不爭的現實,我們既不能因為恐懼它的負面影響而簡單地排斥它,也不能因為只考慮收視率而任其泛濫,要從內容上嚴把電視劇的選擇關,科學有度地搞好電視劇與其他節目的搭配與編排,適時正確地引導觀眾對電視劇正確的解讀,防止影響其他精品節目的創作動力。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中國廣播出版社,第259、258頁。
2.肖宏偉:《每一次改版都是新感覺》,《東方今報》2005-08-11。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