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報道,或稱愛心新聞,在本文中并非僅指有關慈善事業的報道,而是指一切能夠體現媒體關愛社會之情,激發受眾愛心,弘揚仁愛精神的新聞報道。媒體上有關公益性事件、慈善活動以及各類愛心行動的新聞報道,均可稱為愛心報道。媒體將人本主義精神灌注在新聞報道之中無疑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對愛心題材的廣泛關注,使得貧弱孤寡在媒體的呼吁下得到救助,令許多善行義舉通過媒體傳播得到弘揚,凡此種種,既達到了通過新聞報道救弱扶貧,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和仁愛的目的,也生動體現出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為媒體樹立起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客觀上傳媒業競爭加劇,主觀上新聞傳者對人本主義理解的膚淺,新聞報道操作中存在浮躁心態,加上媒體及其從業者受到名利欲望驅使等多種因素作用,當前許多有關愛心活動的報道,貌似“以人為本”,實際上并未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放在中心位置,嚴重背離了新聞報道“以人為本”的精神和要求,使一些愛心報道的內容偏離了新聞的主旨和本意,令整個報道顯得別扭不和諧,本文中將這種現象稱為“偽人本主義”。
總結起來,各類愛心報道中的“偽人本主義”表現有多種形式。本文僅就以下幾種主要形式進行剖析。
一、為求轟動效應,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
一些愛心報道,為了產生轟動效應,為了最大限度調動受眾的情緒情感,故意夸大新聞事實,或者對新聞事實進行篩選,誤導受眾,使新聞變得虛假而不可信。新聞失實既傷害了受眾,也傷害了報道對象。受眾會覺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愚弄與欺騙,而歪曲性報道對被報道對象的心靈傷害更是十分嚴重,既傷害了被報道者的尊嚴,也給其社會形象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名列“2005年度十大假新聞”之首的《女大學生撿剩饅頭充饑近兩年》,講述了一名貧困女大學生的故事。報道中稱,這名女生的餐卡消費明細顯示,整個2004年她才花了8.35元,并由此推知這名女生基本是靠到食堂撿吃剩飯剩菜度日。而事實是,這名女生的學習生活經濟來源能得到基本保障。作者本是良苦用心,希望通過報道能引起社會對貧困大學生的同情,結果卻是連基本的新聞事實都弄錯了。①
曾經有一則關于貧困家庭中的孩子自立自強的新聞,報道寫得十分感人,并描述說這個孩子不僅勇挑家庭重擔,在學校里還品學兼優,實際上報道中的主人公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只能算中等水平,報道見報以后,同學們都認為她向記者吹噓說了假話,不愿意再和她交往,使其在學校里陷入了孤立。
二、媒體積極介入愛心事件,導致新聞違背客觀性原則
一些媒體對愛心事件不僅積極報道,還出于策劃新聞甚至炒作新聞的考慮,積極介入事件之中,拋棄了媒體的客觀性原則,當公正的天平發生傾斜時,報道中的人本主義立場便也悄然變了味道。而有些媒體則因為介入新聞事件過深,被卷入事件的漩渦之后,反而令自己陷入了難堪。
前一段時間,“貧困父親為給女兒看病寫信求助六大富豪”的新聞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有評論認為,這名貧困父親與媒體的行為,是為富豪們挖的一個“道德陷阱”。②應該說貧困父親救女心切給富豪們寫信的行為無可厚非,媒體跟蹤報道這起新聞事件希望能盡一點愛心也不應苛責,但一些媒體在報道中顯得過于熱情,不但在媒體上公布了這些富豪的實名,還在求助信發出以后,分別給幾位富豪打電話,詢問他們是否有救助的意向。這時媒體的行為應該說已不僅是傳播信息了,面對媒體的報道以及媒體背后的輿論壓力,此時的富豪們應該說已經沒有選擇的余地。盡管媒體積極介入報道的本意是善良的,但對于新聞事件中的另一方——六位富豪顯然不夠平等與公正,這是有違人本主義精神的。
2005年年末的“浪子捐腎換尊嚴”新聞,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索的地方。馬建華是名曾經“四進宮”的刑滿釋放人員,他希望通過捐腎來回報社會,換回做人的尊嚴。有的媒體在對這一事件報道后,還積極牽線搭橋,讓馬建華和受捐者來到福州南京軍區總醫院進行移植手術,由于馬建華身體條件不符合手術要求,移植沒能進行,輿論風潮頓時由贊揚變成了批評,一時間這個事件中的捐贈者、受捐者和組織策劃的媒體都陷入了尷尬的境地。2006年1月20日央視《社會記錄》欄目在節目《一件好事》中,對媒體在這一事件中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進行了有益的反思。
三、傳者在采訪報道中過于注重自我,缺乏對報道對象的尊重與關懷
媒體組織愛心報道時的目的無疑是高尚和美好的,但目的的美好并不意味著任何采訪報道手段和方式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正義性。由于愛心報道常常要面對社會底層人群,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和關愛他們,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以免對報道對象的心理造成傷害。
在《社會記錄》的節目《一件好事》中我們看到,醫院里的馬建華無論走到哪里,后面都跟著一堆記者,以至于馬建華就在記者眼前,給朋友打電話訴苦道:現在我的生死榮辱都操控在他們的手里(大意如此)。此時的媒體和記者們為了追求自身的發行量和收視率,似乎已經將這件關于愛心的新聞,改造成了具有娛樂趣味的報道。
在一些愛心報道的新聞要素中,包含著被報道對象的悲慘故事和屈辱經歷,一些記者為了盡量挖掘感人細節,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就故意去觸痛采訪對象的傷心處,或者將他們的隱私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去博取廉價的同情。
在一些愛心報道中,采訪者往往在道德上和地位上懷著強烈的優越感,以一種俯視的心態來采寫刊播新聞,尤其是面對一些負面報道對象時,有的記者在采訪提問中完全是一種審問的口氣,寫出的新聞報道也是極力丑化對方,評論常常尖酸刻薄,儼然已經將被報道者送上了媒體設立的“道德法庭”上進行審判。
還有一些媒體積極倡導愛心活動,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其中部分媒體對自己所參與的公益活動進行大肆自我宣傳和炒作,往往是事情不大,動靜不小。由于這些媒體的本意就是希望通過炒作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服務社會公益的作用,但新聞事件中的被救助者等報道對象儼然成了媒體的道具,這已經是“偽人本主義”的極致表現了。
四、忽視報道內容對被報道對象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和不良后果
人本主義精神并不僅僅體現在新聞報道的采訪和刊播過程中,還體現在對新聞報道刊播后可能產生的影響的關注上。在愛心報道中,如果傳者僅僅關注即時的效果,采用簡單化或者片面化的新聞處理方式,而忽視報道過后對被報道對象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這無疑是有悖于新聞倫理的。
在一些救助弱勢群體的愛心報道中,媒體往往不是將公眾的議論引導到對慈善救助機制的建立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上,而只是簡單地對被報道者的悲苦故事進行煽情報道,結果當四面八方的捐助涌來以后,一些受到媒體關注的被救助對象的丑陋一面暴露了出來,比如濫用捐助款等,令公眾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而這種現象又擠占了有限的慈善資源,對一些沒有被媒體關注到的需要救助的人群來說顯然不公平,而且也對我國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還有一些愛心報道,由于對其中的先進典型人物在報道中只強調其光輝的一面,而故意忽略了其平常的一面。片面的報道使被報道對象的媒介形象與現實存在巨大差距,給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并導致陷入現實的困境之中。
應該說,愛心報道中的“偽人本主義”表現不僅只有上述四類情況。傳者個人素質的欠缺、媒體相應采訪報道規范的缺乏、社會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都有可能導致新聞報道中所倡導的人本主義精神成為一句空話,而無法落實到新聞實踐的每個細節中去。
“偽人本主義”充斥在新聞報道之中,傷害的不僅是新聞事件中的被報道對象,同時也傷害了受眾的情感,進一步的泛濫必將激起受眾的逆反心理,削弱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并嚴重危害媒體的社會形象,甚至會對社會輿論與風氣產生錯誤的導向作用(例如片面渲染弱者的無助與痛苦,會感染社會情緒,形成仇富心理)。
所以,我們應關注當前新聞報道中的一些“偽人本主義”傾向,尋找其出現的根源,在新聞報道實踐中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注釋:
①《2005年十大假新聞》,《新聞記者》,2006(1)。
②謝煥權:《遭遇“道德陷阱”的富豪們會怎么做》,《中國青年報》,2006年1月24日。
(作者為中華新聞報副總編輯)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