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厚報時代的來臨,讀者的讀報行為較以前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基于報紙內容的龐大、版面的眾多而產生的選擇性閱讀和分階段閱讀。這種變化也對編輯的采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報紙雜志化”也就成了必然之舉。
一、何謂“報紙雜志化”?
所謂“報紙雜志化”,“實際上就是把諸多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整合,構成所謂深度報道。”①在當今“信息社會”中,大部分受眾希望新聞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特別是報紙能夠立即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聞信息,希望從報紙上獲得到的信息,使自己不僅能夠“知其然”,還能夠“知其所以然”。而雜志化恰恰體現了報紙對讀者要求的順應。一個成功的“雜志化”報紙,對每件值得報道的新聞事件都應該有深入全面的報道,同時保持版面清晰和良好的可讀性。②
二、報紙雜志化的表現
雜志化的新聞報道,意味著報道的內容更深入、更完整、更尊重讀者的閱讀習慣。目前報紙雜志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雜志化內容
(1)雜志化封面。各類報紙大量使用新聞圖片,造成視覺沖擊。以照片和標題為主的版面設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版面信息量和沖擊力的統一,其所營造的版面氛圍,傳達著一種大氣的意境美。《東方今報》在這方面就非常明顯,比如其關于為被拐兒童找媽媽的新聞,報紙封面將幾十名被拐兒童的照片一個挨一個密密麻麻地排列出來,這些表情神態各異的嬰兒占據了整個頭版版面,“電視化”效果非常明顯,著實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2)雜志化副刊。副刊雜志化是報紙副刊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為了避免與正刊形成正面沖突,副刊必須尋求符合自身的內容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為了與電子媒體爭奪受眾,作為紙質媒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又必須訴諸視覺效果的增強,摒棄傳統的新聞報道與文藝副刊的傳播模式,而采用雜志的一些手法和方式無疑賦予處于激烈競爭中的副刊以良好的生存能力。③
2.雜志化包裝。在日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雜志化報紙除了要加強內容的深度,同樣要注重形式的包裝,設計出讀者閱讀方便、美觀大方的報紙風格,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讀者的眼球。在電子媒體時代,尤其是在互動性良好、多媒體表現力的網絡媒體出現后,嚴謹、保守的精英文化式樣日益面臨主張消費、娛樂、刺激的大眾文化的沖擊和擠壓。不注重包裝的傳統的報紙,在讀者的眼中日益顯得呆板、陳舊。
3.雜志化編排。采用導讀版式,處處以人為本。美國報紙設計界認為,好報紙應該像一幅地圖,讀者能順利地找到所需到達的位置。④頭版導讀是引導讀者找到所需內容的重要通道,甚至一些報紙的內頁也專門設置導讀。除了索引功能之外,導讀還能增加頭版有限版面空間內的信息含量。目前絕大部分都市報都采用了頭版設置導讀的辦法來引導厚報時代的讀者進行有選擇性的閱讀,來滿足其各自不同的閱讀目的。
三、報紙雜志化的核心
報紙雜志化的核心是深度報道。調查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受眾對大眾傳媒的主流需求,大體經歷了從“解悶”到“解氣”再到“解惑”的嬗變過程。《中國記者》總編輯陸小華在2003年年初有過這樣的論述:“雜志所做的工作,其實就是對知識作分類、整理、整合。所謂報紙操作手法的雜志化,實際上就是把諸多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整合,這就構成所謂深度報道。”⑤
當代讀者對于新聞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新聞事件將會產生的影響,有時較之新聞事件本身更感興趣。而且讀者往往希望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斷。日本《讀賣新聞》擴版之初的成功范例告訴我們即使在信息時代,讀者需要的也不是信息的洪水,而是以正確的方式接收有用的信息。因此,對泛濫的信息加以“交通疏導”,將新聞背后、新聞事件深處的東西反映出來,更是報紙的任務。充分地運用背景資料、對事實加以分析解釋,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使新聞事件的內在原因和深層意義顯現出來,使之為人所理解,是一般的報道所不能企及,更無法取代的。其實質,就是新聞信息的高度飽和與新聞分析的高度飽和。
四、報紙雜志化的影響
“報紙雜志化”在激烈的報業市場競爭中一時間成了最時尚的話題,然而雜志化絕非等同于雜志。從本質上而言,雜志的傳播功能與效用與報紙有著極大的差異。由于出版周期較長,雜志的時效性要求較寬容,刊載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定位也比報紙更加明晰,在傳播符號的運用、版面編排上更加講究、豐富。從報紙的運作可以看到,報紙還是應充分保證每天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深度性、豐富性,同時即使是各種專刊和副刊也應保持某種新聞性。否則,報紙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最根本的意義了。
但目前報紙雜志化趨勢中卻出現了幾個問題。一是消息不多。消息真正成為版面的主要角色,可以大大增加新聞信息量,使讀者廣知天下大事,如果少了消息這個報紙的主體,報紙將不再成為報紙。二是專、副刊多。專版不再登新聞而專登生活、知識、法律、修養、文摘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同樣沒有或缺少新聞性,這就必然沖淡和削弱了報紙的新聞性。這種特征使副刊的獨立性愈來愈突出,專副刊不再是正刊的延伸而另外變成了一個中心。更加突出的一個表現則體現在編排手法上。專、副刊版面獨立成疊以與其他版面區分開來,版序也打破傳統報紙的排列方式。三是大特寫多。一般大特寫洋洋灑灑占據半個版或一個版,再加上同樣占據如此之多版面的廣告,必然會壓縮新聞在版面上的席位。不僅如此,就此類文章內容而言,不少東西并不新鮮。⑥
報紙從它問世的那一天起,就以傳播新聞為自己的天職。從受眾心理看,讀者對報紙的需求是新聞消費。可以這樣說,沒有新聞也就沒有報紙,沒有新聞也就沒有讀者對報紙的忠誠。然而,“報紙雜志化”恰恰忽視了報紙新聞性這一至關重要的特性。
要克服“報紙雜志化”的不良影響,并不意味著報紙只能刊登新聞,不能刊登其他內容。關鍵在于辦報人應該把握這個“度”,對于非新聞性稿件要適可而止,但也不意味著報紙不能向雜志學習、向雜志借鑒。和報紙性質比較接近的新聞雜志就是非常值得報紙借鑒的。報紙的深度報道就是借鑒于雜志而且頗有成效。但從總體來說,報紙應在加大新聞信息量的基礎上再借鑒雜志的優勢,才是長久之計。
注釋:
①⑤王靜:《厚報時代的雜志化趨勢》,《新聞實踐》,2004(1)。
②倪燕:《新興財經報紙雜志化趨勢解析》,新思維網
http://yshenfeng.252.cnwg.cn/html/2005-5-12/2005512212818.htm
③王靜:《現代報紙副刊發展之路:專刊化、雜志化》,傳媒投資網
http://www.woxie.net/article/list.asp?芽id=2743
④王建勝、沈愛國:《中國報紙引進西方報紙版面設計理念增強三種意識》,《今傳媒》,2004(7)。
⑤曾嘉:《評“報紙雜志化”傾向》,新傳播資訊網
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1550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