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節目主持人,全國“金話筒”獎獲得者,1999年當選廣西第四屆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獲選廣西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并獲得全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代表作品:《希望工程的報告》、《大石山的鐘聲》、《大石山的凝思》、《大石山的搬遷》、《海邊有片紅樹林》等電視片。
雖然頭頂著無數的光環,但孫勇依然一如既往地平靜謙和。2006年春,在南寧一家素雅清靜的茶間,記者和他開始了一次坦誠的面對。
孫勇說,他祖籍雖然在河南鄭州,但卻生長于廣西山清水秀中,對家鄉的大山大海有著特殊的感情。從他的談話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他濃濃的赤子情懷。
記者:2002年您成為了第三屆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獲得者,作為省級電視臺主持人,獲得這一殊榮很不容易,您認為是什么為您贏得了這一獎項?
孫勇:我覺得評委認可我的,不在于我的外表和嗓音,最重要的是我在作品中所傾注的真誠和質樸。我在節目中或笑或哭,帶著孩子般清澈的心靈去看世界、去感悟世界和記錄世界。我想,人生中有很多情感,但所有的人都不會拒絕真誠和真實的。
記者:我們知道您還榮獲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3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獎項。作為一個知名主持人,您認為一個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
孫勇:僅僅用知名度來衡量主持人的價值,顯然是不全面不準確的。因為主持人的知名度是虛的。主持人是要拼實力的,說到底就是人格力量和能力的比拼。這是需要生活的歷練和打磨才能積淀出來的一種能量。我想,一個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同時還應該是一個睿智的記者和一個優秀的編導,只有將自己的生命和靈魂首先融入到事件中去,才能達到主持人與節目的和諧統一。
記者:您先后兩次獲得了中國優秀播音與主持作品一等獎,我們知道您還策劃和參與了很多電視節目,有人說“業精于專”,主持人應該安于自己的工作,鉆研自己的業務,也有人說,這是一個全能型主持人必備的素質。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孫勇:我是主持新聞節目的,但我的興趣和精力還可以放在其他方面。這里還有一個個人定位的問題。我生活在廣西這片美麗富饒的地方,這里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風民俗。而且廣西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當中,既沿邊沿疆又沿海的一個獨特地區,有很多不為世人所知的獨特資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資源,通過電視媒體的鏡頭表達出來。也許是一種責任和使命的召喚吧,這些年我在主持好新聞節目、主持好一些大型晚會的同時,踏遍了廣西11個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山寨寨,融入到他們真實的生活中去,領略著廣西的自然風光,吸納著淳樸的民俗文化,體驗著感受著鄉親們的喜怒哀樂。它拓寬了我電視制作的視野,積淀了我做節目的文化厚度,造就了我質樸的主持風格,對此,我樂此不疲。
記者:您的片子大多是反映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關系。《海邊有片紅樹林》就是一個典型,該片榮獲了國際電視環保大獎,英國政府特邀您到英國做環保電視節目采訪主持。該獎的英國評委曾這樣評價您:他是抱著一個探索科學的態度去主持,他身處在事件的現場與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和樹木去對話交流,跟它們融為一體,這應該是我們所想要的主持人。您到英國拍了什么節目?收獲是什么?
孫勇:我們在英國做的節目是《呼吸倫敦》,反映倫敦環保狀況的電視節目。對于這次外訪,從英國人的視角看,是他們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希望能積極地與中國對話。他們邀請我們去做這個節目,是想通過電視這個媒介橋梁和紐帶,使未來中英兩國的年輕人更好地合作。從另一個視角看,我們拍英國的東西,是用理性的目光去過濾他們的得與失,看待它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因此我認為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個學習是相互的。
記者:5年前,您曾應邀到北京大學的英杰交流中心,作了題為《穿越世紀的山盟海誓》的演講,博得了北大學子的熱烈掌聲。請問那次演講對您來說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孫勇:當我站在北大的講壇上,面對北大的學子和老師們演講時,我感受到了一種激情,一種生命的激情。演講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因為我是在用心跟他們交流的,我只是如實地向他們展示了一個真實而又鮮為人知的現實生活,展示了我多年來穿越廣西的山山水水所遇到的人和事,這是都市人一輩子都無法體驗到的。同時,我作為一個傳媒人,以一個記者的眼睛把我看到聽到感受到的跟他們一起分享,達到有效傳播,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能通過我,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的風土民情和發展變化,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幸福。
每個人都有他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他的精彩。孫勇的精彩,在于他不加掩飾的真誠和真實,在于他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深沉的愛,在于他對這份熱愛的不懈追求和執著。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