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①媒介素養教育則是指導人們正確選擇、準確理解、合理評價大眾傳播信息,并能成為有創新性的傳播者的教育。通過教育,培養人們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等。高等學校如何結合本校和本地的實際情況對大學生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培養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尤其是地方高校為提升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更應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地方高校中,許多大學生媒介行為出現偏差,如依賴媒介,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低級庸俗片等,主要是媒介素養缺失所致,究其原因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不足。筆者調查發現,目前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重視不夠
首先,地方高校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目的不明確,內容不系統,形式單一化。目前地方高校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僅僅局限于表面,雖然有校園媒體、報紙雜志等,但主要目的是了解信息、豐富知識,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膚淺、零碎,形式單一。
其次,地方高校缺乏媒介素養教育的保障機制。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對非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缺乏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相關的制度及計劃;非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計劃中也未體現出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各班級的活動計劃中更難以體現。
再次,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未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部分地方高校設立了新聞傳播院系,引進了一批新聞傳播專業教師,添置了大量的媒介設備,對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較系統的媒介知識教育和媒介技能訓練。但新聞傳播院系的教師和學生在學校并沒有起到“探照燈”光源的作用,未開設媒介素養教育培訓班,未舉行全校性的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儀器設備未向外系學生開放等,他們尚未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媒介實踐
目前地方高校大學生很少主動參與媒介實踐。筆者作了調查,大學生參與媒介實踐的比率不到5%,其中大部分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參與實踐的媒體大多是校園媒體,不參與地方媒體的主要原因是不會媒介操作技能等。由此看出,地方高校大學生缺乏參與媒介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三、地方媒體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較為冷漠
目前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幾乎是一種壟斷現象,一些地方媒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提高收視率,普遍加大了娛樂類節目的投入,而忽視了知識性教育類欄目的建設,很少有媒介素養教育類的欄目或活動出現,忽視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教育,包括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措施
為了達到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針對目前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以下幾個切實可行的措施。
一、學校加大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力度
大學生提升媒介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在校內接受媒介素養教育,為此,學校必須加大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力度。
建立健全媒介素養教育保障機制。地方高校應根據學校條件和本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評價體系,各院系要有具體的媒介素養教育計劃,定期進行檢查和評估,使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制度化、正常化、有序化。
發揮新聞傳播專業教師和學生的作用。設有新聞傳播院系的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首先應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進行,然后讓新聞傳播學院的專業教師和學生擔負起“探照燈”的使命,將光源輻射到本校的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中去。如開設新聞傳播學輔修專業或開設新聞傳播學類公共選修課程等,讓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能夠學習更多的新聞傳播知識。但要注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新聞傳播學院多舉辦一些媒介素養教育的活動,吸引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參與,使媒介素養教育在全校范圍內擴展開來。
邀請知名的傳媒人士來校講學。知名的傳媒人來校講學是地方高校大學生的愿望,也是地方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通過這些知名人士向大學生傳授媒介知識、講解媒介使用技巧等,將有力促進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高。
二、強化自我實踐
所謂自我實踐,就是自己主動訓練以培養能力、提高技能的活動。對于媒介信息是否理解、對于媒介理論是否掌握、知識能否轉化為技能等方面,都要靠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實踐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知識內化為技能的必要途徑。為此,地方高校大學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正確認識、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傳播學家拉扎菲爾德和默頓指出現代大眾傳媒具有明顯的負面功能,認為受眾過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而滿足于“被動的知識積累”。②地方高校大學生應把大眾傳媒作為了解信息、認識社會、豐富知識的工具,合理利用,同時面對各種信息,要仔細思考、認真審視,不能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器。施拉姆對大眾傳媒的受眾參與角色也作了形象的比喻:受眾參與傳播猶如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口味以及當天的食欲來挑選所需要食品的品種和數量,而自助餐廳供應的大量的、五花八門的飯菜就相當于媒介提供的琳瑯滿目的信息。③那么作為地方高校大學生來說,從大眾傳媒中所取的“食品”是否有利健康、所取的量是否合適、吃下后能否消化等媒介行為,都要靠大學生自我判斷、自我調節。
其次,發揮主動性,加強訓練,提高媒介使用技能。媒介知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而媒介使用技能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掌握的,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譬如,采訪的技巧、撰寫文本新聞和評論的方法、攝影攝像和制作網頁的技術等,都需要反復實踐,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因此,大學生必須發揮主動性,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自我實踐,力求能靈活操作媒介設備,掌握媒介使用技巧,提高媒介使用技能。
再次,主動參與校園媒體。校園媒體是地方高校大學生進行媒介實踐的良好場所,大學生要主動參與。當然部分大學生已有參與校園媒體的基礎,那么要力求精益求精,同時也要發揮自身的優勢,“以一帶十”,把更多的大學生帶到這個媒介實踐中來。
三、地方媒體自覺參與
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方面得天獨厚,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教育義不容辭,地方媒體理應參與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地方媒體參與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傳播的信息要健康,有思想性、知識性。黨中央曾強調新聞宣傳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最大限度發揮其宣傳、教育功能,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地方高校大學生作為地方媒體一個龐大的受眾群,更應引起地方媒體的高度重視,地方媒體在生產和傳播信息方面應符合黨中央的要求,用優秀的作品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認識社會,增長知識,更好地發展自我,從而提高媒介素養能力。
傳播媒介知識。地方媒體可利用傳播信息的優勢,集中介紹媒介知識,讓地方高校大學生閱讀或定期收看,比如新聞的采編、綜藝節目的制作等媒介知識,可以制成專題片播出,讓地方高校大學生了解,以便他們能夠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媒介的傳播信息。
針對地方高校大學生設置互動性欄目。目前地方媒體已設置了一些與受眾互動的欄目,如讀者來信、熱線電話、有話就說等欄目,對媒體來說,實現了媒體與受眾的雙向互動,但沒有特定針對地方高校大學生設置的互動性專欄,因此,地方高校大學生對于地方媒體現有的互動性欄目興趣不大,參與性不強。地方高校大學生是對地方媒體影響較大的、知識水平較高的受眾群,因此地方媒體可設置一些大學生樂于參與的欄目,也可深入地方高校校園舉辦互動性活動,以現場感應吸引大學生參與。
總之,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各項措施要結合進行,學校重視是“他律”,只有通過自我實踐,內化為技能才能形成“自律”,而且只有地方媒體自覺參與,才能真正完善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注釋:
①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媒介素養下的定義,轉引自邱沛篁、蔣曉麗、吳建主編《媒介素質教育論集》,145頁。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版,116頁。
③蔣莉:《媒介素養與人的現代化》,《當代傳播》,2005(5)。
(作者分別為:衡陽師范學院新聞系副教授、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講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