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是一個強制性投保的險種。車主購買了這個保險之后,當機動車發生意外事故后,就可以把對第三者的賠償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保戶雖然投了第三者責任險,但發生交通事故后,卻無法順利得到保險公司的理賠,這其中的緣由是什么呢?
“無責賠付”原則遭遇“有責賠付”壁壘
從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依法承擔責任……”即肇事機動車輛投保了第三者責任保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他人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不論交通事故當事人各方是否有過錯以及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如何,肇事車輛都必須給予對方經濟賠償并可以向其所投保的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這充分體現了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為本”的思想,對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給予更多的保護。一般來說,發生交通事故后交警會及時對現場進行查勘,并進行責任認定。根據“無責賠付”原則,即使機動車駕駛人屬于“無責”一方,仍需支付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醫藥費及車輛維修費等經濟損失,并根據憑證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而與之相反,保險公司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則是強調“有責賠付”的原則。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險的條款中規定:只有當被保險人負有責任時,保險公司才會按照其應負的責任比例進行賠付,這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無責賠付”原則相抵觸。雖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已于2004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但《道路交通安全法》“無責賠付”的原則常常受到保險公司“有責賠付”條款的阻擊,使許多投保人不能順利得到足額理賠。
有專家解釋說,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第三者責任險是國家實行的強制性險種,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商業保險。而目前保險公司出售的第三者責任險則是由保險公司根據經營、賠付情況,自行制定費率和條款,并向保險監管當局報備的商業性保險。兩者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前者不論是投保人是否有過錯,保險公司都必須理賠;后者則是投保人被認為“有責”時才予以賠償。專家指出,國外一些國家實施強制性第三者責任險,政府會對保險公司“無責賠償”的部分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由于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強制第三者責任險條例》遲遲未出臺,目前政府對保險公司也沒有實行經濟補助政策,所以才會出現《道路交通安全法》“無責賠償”與保險公司“有責賠償”的矛盾現象,也就造成了交通警察和保險公司對交通事故采取了不同標準的處理依據。
面對交警部門與保險公司的雙重理賠標準,使保戶陷入尷尬境地,令保戶叫苦不迭。針對此種社會現實,有保險代理人提示保戶,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保戶最好主動承擔責任。有處理過交通事故經驗的出租車司機向同行傳授經驗說:為了確保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即使在交通事故中沒有責任,也應該主動要求交警認定“有責”。
究竟誰是“第三者”
除了“有責賠償”原則與“無責賠償”的條款相抵觸之外,在對于“第三者”的理解上,保戶與保險公司之間也常常會發生糾紛。保險條款規定:“第三者是指除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以外的,因保險車輛的意外事故致使保險車輛下的人員或財產遭受損害的受害方”。根據保險公司對“第三者”所下的定義,以下三種人應排斥在“第三者”范疇之外。首先,駕駛員永遠不能算是“第三者”。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保險車輛的實際駕駛人員等同于被保險人,所以發生事故時的駕駛員,即便當時已經在車下也不能歸于第三者之列。例如,王先生借了親戚的汽車出去游玩,路途中發現汽車有了故障,就停下來鉆到車底下維修,結果車輛滑動,碾傷了他的腿。在這種情形下,身為駕駛員只能自己負擔醫藥費,而保險公司不會承擔理賠責任。第二,車上人員不能算是“第三者”。按照保險條款的定義:“保險車輛下的人員或財產”是第三者,所以被保險車輛上的所有人員,包括車上的駕駛員、售票員、裝卸工、乘客等,都不屬于第三者。不過,一旦這些人下車后,除駕駛員外,均可視為第三者。第三,家庭成員不能算是“第三者”。在第三者責任保險中,對私家車車主、個人承包車輛的承包人而言,如果造成了被保險人及家庭成員人身或者財產損失,都不在保險賠償范圍內。同時,由于將駕駛員視同為被保險人,所以實際駕駛員的家庭成員也不屬于第三者。這里的“家庭成員”應該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配偶,二是居住在一起的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對于配偶來說,無論他們是否居住在一起,都應該互為家庭成員。對于后者,如果在財產上已經分割,經濟上各自獨立,就不應該看作是家庭成員了。我們不妨通過下面兩個案例來說明對“第三者”的理解。
案例一:張某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老板,與弟弟5年前就分家單過了。為經營需要,張某購買了一輛金杯面包車,并且投保了某保險公司的第三者責任險,保險金額為10萬元。兩個月后的一天,張某開車經過他弟弟工作的工廠門口時,恰遇張某的弟弟出門,看到哥哥開車經過,就想搭車進城辦事。他一邊喊哥哥一邊迎著車跑過來,張某雖然緊急剎車卻沒能及時停下來,一下撞到弟弟身上。后來經過搶救,弟弟終于脫離危險,張某共花掉醫療費近20萬元。事后保險公司調查認定張某和弟弟經濟上是獨立的,就給付了保險賠償金。
案例二:羅先生是某搬家公司的經理,搬家公司的一輛大貨車倒車時,不慎撞上了羅先生本人的小轎車,由于這兩輛車的車主都是羅先生,保險公司以此案沒有“第三者”為由拒絕理賠。羅先生只得將保險公司告上法庭,法院調查后認為,這起案件非交通事故,符合保險條款約定的單方肇事事故行為,判定保險公司按保險條款約定賠付羅先生的小汽車修理費。
給您提個醒
如果您準備投第三者責任險,您一定要事先認真地了解一下第三者責任險的有關條款,然后再根據您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第三者責任險的每次事故最高賠償限額可分為:5萬元、10萬元、20萬元、5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以上等幾個檔次。其保險費用分別為800元、1040元、1250元、1500元、1650元等,被保險人可以自愿選擇投保。
投保第三者責任險,出于不同的情況和考慮,可選擇不同的檔次。可能車主自已會修車或者修車很方便,而且車輛停放非常安全,上保險的目的只是為了遵守國家的強制性規定和今后驗車方便,選擇5萬元這一檔即可。5萬元的限額對于一般車輛事故來說,通常也足夠賠償了。對于經濟型車主來說,要想達到最佳的“性價比”,建議選擇10萬元這一檔。首先它的保費只比5萬元這一檔高出200元左右,而賠償額度卻提高5萬元。而一輛經濟型轎車,如果維修費用超過了10萬元,那它也就基本上報廢了。
如果發生意外事故需要辦理理賠手續,請注意以下事項:1.對于只購買第三者責任險的車主,保險公司最高賠償比率只有95%,如果車主負全責、主責、同等責任或次要責任免賠率分別是20%、15%、10%和5%。2.遭遇事故時,請及時通知保險公司,這樣可以為以后的理賠做更充分的準備。3.按照事故的不同情況,在向保險公司提交證明前,先打電話詢問,在確認所需證件齊全的情況下再前去索賠,以免事倍功半。4.車輛過戶時,保險合同一定要重新辦理,否則無效。買二手車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5.注意保險合同的有效期,盡早辦理下一年的合同,不要產生真空期。6.上一保險年度未發生賠款,且續保期限仍為一年時,在下一年的費率上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