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不同民族的語言記錄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風貌。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它對促進漢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整個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漢語又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同漢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漢民族文化影響制約漢語的發展,同時,漢語又影響著漢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傳播。在實際漢語教育、教學研究中,我們通過對漢語親屬稱謂、詞語運用、漢字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漢語所負載的文化涵義以及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認識漢語與漢民族文化的關系。
一、親屬稱謂與漢民族的家族意識
稱謂是人類社會語言文化的一種普遍現象,它反映了世界各族人民不同的文化性征。漢語中,親屬稱謂是相當龐雜的,常用的稱謂即達二十多個,加上堂親表親,其復雜程度是其他民族語言難以比擬的。漢語中的稱謂有輩分、遠近、男女、長幼之分,有父系、母系之別,這一特有的現象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宗法制度、人文情懷、家族觀念,從中既可感受到濃濃的親情,也可窺見森嚴的等級。
比較是分析語言特征的一種常用方法,在對比與分析中描述不同語言的特征。為了更清晰地認識漢語稱謂的特點,我們以大家較為熟悉的英語作為參照對象,在對比中分析漢語的獨特性征。
Brother:兄、弟
Sister:姐、妹
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
Aunt: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
Niece:侄女、甥女
Nephew:侄子、外甥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英語的uncle、aunt、niece、nephew只是在性別上加以區分,至于父系、母系則沒有嚴格的區分,是模糊的,但是漢語卻做了細致的劃分,既有父系稱謂,也有母系稱謂;brother、sister也只是性別區分,沒有長幼的劃分,但是在漢語中卻有著長幼的區別。在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和家族觀念中,父系的血緣關系要重于母系的血緣關系,兄弟的配偶要重于姐妹的配偶,年長的要重于年幼的。漢語中的表親區分得特別清楚,用一個“表”字來說明母系的血緣關系,以達到同父系區別的目的,例如表哥、表姐、表姑、表妹、表侄、表姨等。這種宗法觀念與家族意識直接影響到人際交往,從而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等級觀念,無論是婚禮、葬禮(喪服的“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還是一個人犯罪株連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都是按照親屬的等級來處理的。稱謂中也存在著長幼尊卑觀念,“父母”、“公婆”、“夫婦”、“兄妹”正是男尊女卑的一種體現。
漢語中的稱謂同時也反映了一種人文情懷,體現出了濃厚的親情。在古代,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皇帝是百姓的萬歲爺,皇帝也把國家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所以習慣上說“家天下”,現在有“姐妹城市”、“兄弟單位”、“難兄難弟”等說法,這些說明了大家是一家人,雙雙都把對方看作是自家人,親如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其本質是家族觀念的延伸和擴大。又如口頭常說的“哥們”、“爺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這些稱謂沒有等級,沒有歧視,只有溫情,使被稱呼的人感到了尊敬、喜愛、親切,密切了相互之間的關系。這一點與歐美國家的冷漠人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斯特勞斯說:“構成親屬關系系統的不是個人或個人間的血緣、血統等客觀聯系,而是人的意識,這種系統像音位系統一樣,只是一種任意的表達系統?!睗h語的親屬稱謂表達系統,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
二、詞語運用與漢民族的中庸思想
漢語中的有大量表現中庸思想的詞匯:
不大不小、不前不后、不胖不瘦、不偏不倚、不快不慢、不文不火、不上不下、不今不古、不日不月、不死不活、不生不滅、不葷不素
俗語也說“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等,這些都反映了漢民族的處事心理,永遠避開風頭浪尖,既不在前,也不在后。正如諺語所說:“不騎馬不騎牛,騎著毛驢作中游?!斌w現了一種明哲保身的思想。古人認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比藗兪紫瓤紤]自身的利益與安全,盡力保持中立,誰也不得罪。語法也是如此,我們習慣于說“他不瘦”而不是說“他胖”,習慣于說“不太客氣”而不說“太不客氣”,這種否定的句式本質上是對極端的否定,也是中庸的體現,目的是在說與被說之間保持均衡。
漢語的修辭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庸的思想。
對聯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修辭現象之一,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不用春秋頗改火,何勞昏暮再求人;莫怨風云多不測,何愁水火太無情;舉杯邀明月,和曲舞春風。這樣的相對實質上也是一種均衡。另外像回文、排比等也是如此。例如: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山環水繞,水繞山環;它像牡丹一樣華美,它像菊花一樣高雅,它像水仙一樣情深,它像荷花一樣純潔;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這種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詞語錘煉是其他民族語言所不具有的,恰恰體現了漢民族特有的中庸思想。
三、言語禁忌與文化制約
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語言也是如此。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崇拜,其中有言語崇拜,而與之對應的就出現了言語禁忌,這是一種民族約束心理的體現,世界各國都有。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語言之一,漢語有著諸多的禁忌,它反映了漢民族的約束心理。也就是說某些詞語因不同的場合、對象、領域、含義,由于心理因素的影響,使用受到了限制。
漢民族最忌諱的是死亡,在漢語中關于死亡的禁忌相當多,多數人都避開“死”這個字,而改用其他的說法。從文獻資料來看,漢語中關于死亡的婉轉說法有六十種之多。例如:天子的死叫崩(或駕崩);諸侯的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另外還有“徂落”、“山陵崩”、“宮車晏駕”、“崩殂”、“百歲之后”、“填溝壑”、“捐館”、“不在了”、“走了”、“駕鶴西去”、“老了”等等。人體器官特別是生殖器官以及相關的行為更是在禁忌之列。在船上不能說“翻”、“沉”、“倒”、“住”等,文言中的“箸”后來改成了“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外,婚姻、喪葬、自然物等也有著諸多的禁忌。在古代,對于帝王、尊長的避諱便是禁忌的一個主要特點?!罢纭痹咀x音為jian,但是為了避三國吳國國君孫堅的諱,而改讀為zhen;為了避李淵父親李虎的諱,老虎改稱“亞龍”;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民風改成了“人風”。明代統治者忌諱說“元來”,害怕元朝的復辟,于是改“元來”為“原來”,并一直使用至今。
漢語中的禁忌是數不勝數的,這些禁忌反映了漢民族的一些心理活動。有的反映了封建的等級、宗法制度,有的則反映了對死亡的恐懼心理。人們忌諱死亡,極力避免說出這些詞,有時也是為了避開霉頭,圖個吉利,所以不說“送鐘”(忌諱“送終”),煤氣用完了不說“沒氣了”。商人不說“舌頭”,忌諱“折”,所以把豬舌頭說成“豬頭賺”,把豬肺(忌諱“廢”)說成“豬潤”。這種禁忌是漢民族心理因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師范學院中文系,27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