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注重道德在政治中的主導作用構成了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對中國當前的倫理道德建設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提出“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的創新和發展,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揚棄,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現代選擇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5—0020一02
一、傳統德治思想的發端及演變
早在夏商時期,以德治國的思想就已萌芽,及至商、周之后,德治的雛形“禮治”漸成時尚,至西周達到極至。綜觀五千年中國歷史,我國古代德治思想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西周時期。周初統治者鑒于商亡的教訓,提出“以德配天”及“敬天保民”的思想。周公更是明確提出“明德慎罰”的主張。明德是要求統治者注重教化,以身作則,敬天地鬼神,孝敬父母,友愛族人;慎罰是要求統治者在用刑時務必謹慎從事,做到用刑準確。周公所制定的統治方針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先秦儒家繼承了上述思想,并加以完善和理論化。孔子主要是提出了“為政以德”的德治學說。他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又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從“為政以德”的思想原則出發,孔子反對苛政,認為“苛政猛于虎”,反對人殉,認為“始作俑者無其后乎”,提出“仁”的觀點,指出仁為“眾德之總”,仁者愛人。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一套調和階級矛盾的統治方法,如提醒統治者對人民必須“寬”、“惠”,“寬則得眾,惠則足以使人”,與此同時,必須“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而且要以寬為本,“政是以和”。孔子特別重視教化的作用,他強調“富而后教”,即先富民裕民,而后進行教化。提倡“有教無類”,認為“不教而誅謂之虐”。他還認為“為政以德”的只能是仁者,“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子“為政以德”的最終目的在于“勝殘去殺”,以達到以德去刑的無訟境地。孟子的“仁政”和孔子的“德治”一脈相承,又有所發展。在孟子看來,當時有兩種政治思想,一是王道,以德服人;一是霸道,以力服人。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可見,孟子推崇的是以德服人的王道。在實現方式上,孟子重視人心的向背,認為“失天下者,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他對人民的重要性的認識比孑L子更深刻,公然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極力主張統治者“推恩于民”,他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而最根本的是經濟上“推恩于民”,他主張“薄其稅斂”,使“民有恒產”。孟子同樣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他將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教化的重要內容。孟子的“仁政”還對孔子的“仁”有了重大發展。他以性善論為依據,認為“仁政”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之,實際上論證了實行“仁政”的可能性。
漢代董仲舒以陰陽神學、天人感應對儒家的“為政以德”思想重新加以闡釋,認為治國須以德政為主,以刑殺為輔,提出“德主刑輔”的主張。他以陰陽學說為理論依據,認為陰陽變化規律證明了“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合乎天意。所謂“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他還進一步以“性三品”說證明“德主刑輔”符合人性。董仲舒認為人生而有別,根據其天生的秉性,人可分為三品:生而性善,為上品;性兼有善惡,為中品;性惡,為下品。三品之中,生而性善為極少數,負有教化百姓的使命;生而性惡者,亦為少數,下品之人教化不足以勸其善,須以刑威懾之;性兼有善惡的中品之人,占人類的絕大多數,若對這些人施以教化,他們可棄惡從善。因此,針對人性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對大多數中品人,施以教化,實行德政;對少數下品之人,施以刑罰。故應大德而小刑,以德為政之本,以刑為政之末,先德后刑,大德小刑,德本刑末,即“德主刑輔”。
此后,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提出類似主張,如王棄的“文武張設”,李世民的“明刑弼教”,韓愈的“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丘睿的“禮教刑辟交相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輔”,成為歷朝歷代的指導思想。
二、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核心內容
以民為本的思想源于商周之際,據《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施實德于民”;西周政治家周公鑒于商滅亡的歷史教訓,提出“保民”的思想,他說:“用康保民”,“治民祗懼,不敢荒寧”,“懷保小民”。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安邦治國方面都致力于闡發這一思想。
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倡導治國應以民為本,理順民心的民本思想。其基本內容是指以民為本,君以安民為務,治國以愛民、重民、寬民、足民、富民為基本方略。具體包括以下內容:其一,以民為本,修德愛民。君與民、國與民、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如何是“德治”與“暴政”的分水嶺。“民惟邦本”是德治的本質。它包括:重民、愛民、惠民、教民等方面。強調重民心、養民生、復民性、禁民非和“民為邦之本”、“本固則邦寧”。其二,以德化民、教而后刑。亂世用重典,盛世倡民德。依法治重整社會秩序,以德治維護社會秩序。這一價值取向是中國社會結構保持2000多年穩定發展的根本原因。通過道德教育和綜合治理使社會移風易俗,去惡向善,使個體通過道德修養和實踐,完善品德,成為君子、善人或賢人、圣人,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儒家倫理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道德理想要求滲透于個人和社會生活,使之達到治世治國所要達到的狀態。這就是所謂“化者,所以致之也。”其三,克明俊德、為政以德。即國家的治亂在于各級官員是否有德稱職。只有“正百官”,加強官吏道德修養,“躬行其實以民為先”,才能行德治、施教化、美風俗。其四,立身惟正,以德修身。古代人本思想的重要內涵,就是強調人的價值、責任和義務,要實現價值和抱負,就必須從“修身”開始。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八者之間,修身處于主導地位。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是修身的工夫和修身的方式,修身向外擴充表現為齊家、治國、平天下。要達到內圣外王的至高境界,只有通過克己內斂的自我教育,通過完善道德“養成浩然之氣。”
縱觀中國古代的德治,可以看出,其實際上已構成歷代統治者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理論系統;體現在政治上是重民主義;體現在經濟上是富民裕民;體現在人才觀上是“尚賢”的思想。達到德治的手段是道德教化,德治的最終目的是以德去刑,直至達到無訟的境地。
三、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現代選擇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德治作為社會政治的手段,是一種相當完備的社會關系的調節體系。它通過社會政治性導向,通過教育和個人修養以及通過社會風俗和輿論,使人們按照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去處理社會關系和對待自己的份內之事,以達到國泰民安的效果。今天講的‘以德治國“當然有著一個綿延深厚的政治傳統和文化傳統,但這只是單純意義的抽象文化符號的延傳,而不是傳統文化的質的延續和發展,中國的發展是傳統的自我更新與自我創造,作為傳統文化主脈的儒家倫理和德治文明不僅充滿活力而且是現代化選擇的文化根據。在當代中國,在現代化社會理念的觀照下,我們應對中國古代德治思想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詮釋與選擇。
(一)賦予“民惟邦本”思想以新內涵,突出人民在治國中的主體地位
我國古代特別重視人的地位,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只有人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歷代統治者對“民惟邦本”的認識對當前具有警世作用,這種思想要求統治集團在政治上謹慎從事,不能漠視民眾的利益和要求,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傳統民本與現代民主的本質區別。中國古代“德治”的最大教訓就是滑向了人治,這也正是現代“德治”需要與之劃清的原則界限。在我國,人民是權力之源。治國貴在廢君權、興人權。中國共產黨“以德治國”思想的重要理論前提不是抽象意義上的“民本”思想,而是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所獨有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政治上把百姓視為國家的根基。它不是在唯心史觀基礎上講的“牧民”和“治道”之術,不是籠絡民心,更不是歸化民心;而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在正確認識和解釋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強調必須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揚棄“仁者愛人”的思想,突出“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人文內涵
對“民”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主題之一,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盤。”強調在君民相互依存關系中對君的約束,提醒統治者要對民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民的生活狀態給予一定的關切,不能飲鴆止渴,竭澤而漁。然而古代的德治思想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來考慮問題,所以千言萬語,總不出于君道、臣道、術道。拘束在這種狹窄的主題上想問題,很難發展出民主的意蘊。”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充分尊重公民的個體主體性與人格獨立成為建立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這就使得道德的公平與公正目的的實現具有了可能性。
(三)強調“為政以德”的思想,加強新時期官德建設
古今中外,一國政治是否清明,世風是否淳樸,當政者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官德(為官者在其管理活動和權力運作過程中所展現的德行素質)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官德的狀況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和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正如孔夫子所言:“苛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以德治國”應該從嚴治黨和從嚴治政,激活黨政官員的自律機制,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質,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官德體系,充分利用官德對公眾道德所具有的導向和示范功能,以優良的官風造就優良的民風,以黨政官員的道德人格力量來推進社會整體道德的發展和完善。幾千年的中國文化養成了民眾對執政者有很高的人格期待,領導干部只有著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增強人格魅力,才能夠贏得人心,獲得支持,得到擁戴,完成自己的使命。
(四)“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并舉
現代國家固然需要強調依法治國,但也要強調以德治國。法治與德治必須結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它是治理國家、強制性約束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這種強制性的手段,只能解決“不敢”、“不準”的問題,卻無法解決內心“不想”、“不愿”的問題。也就是說,法難以觸及人的思想,無法使人在內心深處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德治可以觸及人的心靈,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內在自律意識,從而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因此,“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一致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不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公民的道德自覺,“依法治國”便成為一種純粹的外在強制,即出現孔子所講的那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的現象。只有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德治和法治統一,自律和他律并重,廣大公民才會“有恥且格”,社會才能穩定、有序。
[責任編輯:張振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