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非政府組織因其公益性、民間性、非營利性的特點,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支點。為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農村非政府組織的優先發展方向應為:發展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社會文化組織,積極鼓勵基金會發展,大力扶持農村教育類非政府組織。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D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5—0074一02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問題解決的好壞關系到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能否順利實現。20多年的農村改革與發展,全面肯定了家庭經營在農業經營、農村發展、農民致富中的基礎地位,農戶成為當代中國農村基層的基本形態。正因如此,“三農”才具有較強的封閉性,并缺乏合適的組織載體,導致其自身利益難以保障,自身發展空間極為有限。現行村民自治組織難以承擔起整合和維護農村、農業、農民的力量與利益的重任,使得分散的農戶、農民形不成合力。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非政府組織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視線。
非政府組織是英文NGO的中譯,在中國,非政府組織的官方稱呼是“民間組織”。迄今為止,非政府組織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美國的萊斯特·薩拉蒙教授把同時具備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的組織定義為非政府組織。因其反映了非政府組織的根本性質,此定義被人們廣泛引用。然而,我國正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嚴格的定義不能準確體現我國非政府組織特別是農村非政府組織的范疇。中國農村的非政府組織,既包括現存的一些農村組織,也包括需要發展的組織,不僅指公開合法的非政府組織,而且還應包括一部分實際存在而缺乏法律支持的非政府組織。從主要職能看,可以將農村非政府組織劃分為權力組織、互助組織、附屬性組織三種基本類型。具體來說,權力組織為村民委員會,互助組織為各類農村經濟協會,附屬性組織包括共青團支部、民兵營、婦代會、治保會等。中國自古以來有“皇權不下縣”的傳統,農村地區的治理更多地依賴于民間社會。發展農村非政府組織,將是我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嶄新途徑。
一、農村非政府組織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分析
為了加快農村建設,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做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后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農村非政府組織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這是由農村非政府組織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農村非政府組織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公益性、民間性、非營利性”上。首先,公益性特征適應了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村非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決定其服務性,即它存在的目的是為廣大村民的利益服務,這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次,民間性特征有助于新農村建設。農村屬于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血緣、親情、鄉情等私人關系,并通過這些關系聯系起來,構成一張社會關系網。農村非政府組織來源于農村,和農民存在著天然的聯系,易于得到農民的認同,它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整合民間資源,服務新農村建設。再次,非營利性特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保障。農村非政府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它的存在目的就是服務農村。新農村建設中會有大量資金投入到農村,這會刺激一些利欲熏心的經濟組織把目光投向農村,而農村致富的迫切心情正是可以利用的機會,近年來屢見不鮮的坑農、騙農案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大力扶持、發展農村非政府組織,使它們具備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本領,真正從源頭上抑制坑農、騙農現象的發生。
二、新農村建設下農村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方向
發展農村非政府組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稅完全取消之后,直接面向農村的鄉鎮政府失去了部分財政來源,影響了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而農村非政府組織可以補這個缺位。目前,農村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應該定位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上,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為農村社會保障服務、為農村可持續發展服務。
(一)發展專業經濟協會,服務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作為農民自發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型社會組織,是聯結農民、企業和市場的紐帶。在新時期,農村經濟協會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有利于提高農民和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解決千家萬戶組織生產、產品銷售的難題。目前,農村經濟協會的發展勢頭迅猛,以山東省為例,注冊登記和備案的農村經濟協會已經達到6393個,加入農村經濟協會的農民會員達到494萬人,分布在林業、畜牧養殖業、漁業、蔬菜加工業和農產品流通業等部門。“’農村經濟協會已經成為山東省農村中分布最廣、最具有生機活力、發揮作用最好的非政府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二)發展社會文化組織,塑造農村“鄉風文明”
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存在的普遍情況是: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家里剩下老人、婦女、孩子,家庭內部存在很多矛盾;長期以來農村基層的文化生活比較匱乏,除了干點農活之外,就是打麻將賭博,社會風氣不良;還有一些家族勢力、宗教勢力也在快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充分發揮有利于鄉村文化良性發展的社會組織力量,才能有效遏制賭博、腐朽、粗俗文化和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傳播。為此,必須加強農村社會文化組織建設,大力培育適應新農村社會文化建設需要的各類農村非政府組織。比如說成立醫療合作組織,定期引入一些志愿者、民辦醫療機構開展義診活動、給農民提供一些衛生知識,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可以成立一些老年協會,把大家組織起來,定期開展一些活動,如收看電視、收聽廣播、做手工藝品等,既能有效地實現農村老年人群的自我管理、自我娛樂、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還使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和不同需求通過民間組織得到實現,達到“老有所學、老有所為”;還可以成立婦女協會,農閑時把大家組織起來,交流科技、文化、計劃生育等方面的知識。
(三)積極鼓勵基金會發展,推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
基金會屬于非政府組織的一種。截至2005年底,我國實有基金會975個,其中非公募基金會2253個。日益活躍的基金會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同時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種有效途徑。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要積極引導設立面向農村的發展基金,特別要鼓勵支持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農村中的社會保障問題、老人的養老問題、孩子的上學問題、五保戶的救助和殘疾人等現實問題需要創新途徑去解決,基金會恰恰是一個可行的辦法。隨著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一些民營企業家包括鄉鎮企業家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社會責任,可以引導讓這部分先富起來的個人和企業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非公募基金會,面向農村做一些公益事業,在使其獲得社會榮譽的同時,也對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大力扶持農村教育類非政府組織,提高農民工技能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使得每年大約有100多萬農民失去土地。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增加,并大量向城市轉移,但是他們缺乏工作技能,只能從事一些建筑、安裝、搬家等簡單的體力勞動。農村非政府組織可以發揮非政府組織的聯系優勢,邀請科技、教育、勞動保障事業中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免費或以低于成本價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就業中的競爭力;對沒有考上高中和大學的農村學生提供職業教育的機會,使其變成技術工人。總之,想法設法盡快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幫助農村富余勞動力與企業搞好對接,拓寬農民就業空間,為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條件、搞好服務。
[責任編輯:佳 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