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當前對我國社會公正的現狀進行探析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客觀地探析我國社會公正的現狀,一方面要看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我國當前社會公正存在的不足,并認真分析原因,這樣才能對我國社會公正的現狀有一個準確的把握。
[關鍵詞]社會公正;貧富差距;社會再分配
[中圖分類號]D6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5一0037一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任何一項偉大的決策,都深深地植根于所處的歷史時期。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是矛盾和利益沖突的多發期,能否成功地解決這些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直接關系改革的成敗。我們黨適時的提出和諧社會的構想,為新時期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社會公正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塊重要基石,直接關系著和諧社會的成功構建。目前對我國社會公正的現狀進行探析,具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公正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一,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摒棄了以貧窮為基礎的庸俗的社會公正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公正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為基礎,“只要與生產方式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的發展。”建國以后,我們不顧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味地追求平均主義的社會公正,結果是人民物質生活極端貧乏,生存和發展陷入危機。鄧小平對建立在貧窮基礎上的庸俗的社會公正觀進行了批判,他說:“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物質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從1979年到2002年,中國國民總收入增加3.75倍,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9.3%。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現,人們感覺到社會愈加殷實、公正。
第二,社會流動由半封閉、半停滯狀態轉向開放有序,機會日漸平等
科學有序的社會流動使人們社會地位由先賦性向自制性轉變,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多的生存和發展機會,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機會的平等和社會的公正有更多的感知和體驗。改革開放以前,嚴格的戶籍制度,使社會成員的身份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關系等“先賦性的因素”,成為決定人們的居住地點、社會職業、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結果阻礙了社會的正常流動,社會失去了向上發展的動力,社會公正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步改善了社會流動的環境,激活了流動機制。先賦性因素對社會流動的影響日趨減弱,自制性因素成為社會流動的主要規則。現在,很多農民都進城打工,尋求發展生機。據權威部門統計,在第二產業的就業者中農業戶口的勞動力占57.6%,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中占,52.6%,加工制造業中占68.2%,建筑業中占79.8%。通過社會流動,人們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很多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機會平等的理念和準則日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行為取向。
第三,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由“平均主義分配,,轉向“按貢獻分配”,分配日漸公正
社會公正的關鍵就是其分配公正,對現有的社會財富和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最能體現社會公正的兌現程度。馬克思認為科學的分配方式是,“每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分配公正的要義在于“貢獻”與“所得”相稱。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普遍實行的是“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十分不公正,它其實是一種剝削方式,是貢獻較少者,能力較弱者,對貢獻較大者,能力較強者的在分配方面的剝削。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行按貢獻分配,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分配方式逐漸健全完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這種分配方式充分肯定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激發了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整個社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二、我國目前在社會公正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一,貧富差距擴大化
我國基尼系數1981年只有0.281,2002年攀升為0·45,嚴重超過國際警戒線。1997年最高收入戶的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戶的4.22倍,而到了2002年,已經擴大到5·78倍。城鄉人均收入的倍數比率,1995年為2.8,2004年上升到3.2,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東部地區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明顯高于中西部城市居民收入,2005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250元,而貴州省僅為5944元,兩者相差1.27倍。貧富差距的逐步擴大,使人們對當前社會公正產生了質疑。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產生沖突,各種不穩定的因素隨之增加,部分收入者以及享受不到國民待遇的農民工,產生了“仇富”心理,“艾緒強案件”似乎更能說明這種潛在的危機,以及社會公正面臨的嚴重挑戰。
第二,腐敗問題嚴重化
近年來腐敗的態勢越演越烈,成為當今影響社會公正的一大瓶頸。黑龍江省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通過賣官,收受10個下屬地區處級以上干部265人的錢物和人民幣2385萬元。這種罪惡的腐敗行徑是對我國用人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最大褻瀆。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非法批地,給國家造成了1億元的損失。現在很多政府官員,濫用人民給予的權力,破壞市場經濟平等競爭的原則,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給黨和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失,形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腐敗像一顆毒瘤,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嚴重損害了機會公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權利公正。一邊是處于生存和發展危機中的社會弱勢群體,一邊是“尋租”暴富的部分社會官員,社會顯得很不和諧。一旦人民對我們黨和我們的社會喪失信心,社會就會陷入深刻的危機中。
第三,社會再分配力度弱示化
改革開放27年來,人均GDP翻了兩番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社會再分配的力度較弱,我國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群眾收入水平很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據統計,截至2004年,我國有2610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還有4977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屬于相對貧困。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我國每年還要出現數百萬的失地農民。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企改革與結構調整,下崗職工約3000萬人,包括困難下崗失業人員在內的城市低保對象約2200萬人。此外,一億多進城農民工的基本權利維護和社會保障問題迫切需要尋求解決之道。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在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比例比較小。我國在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只有3%,公共教育支出占2.9%衛生保健的公共支出2%。目前,加大社會再分配的力度,解決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核心問題。
三、我國在社會公正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探析
第一,國情之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后,而且發展極不平衡,因此,還不能照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分配方面難免會有一些不公。此外,我國目前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重要的轉型期。社會轉型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從社會結構到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轉型是社會各階層利益關系的一種重新分配,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調動了人們追求利欲的熱情,同時也為重新分配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巨大財富提供了機會。那些在競爭中處于優勢的人,在社會利益重組過程中處于有利的地位,成為財富新貴,而那些處于劣勢的人處境十分艱難。市場經濟的本性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那些不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利用不法手段巧取豪奪和以權謀私的暴富者,對那些處于劣勢中的人無疑是不仁不義,不符合公平公正和正義的精神。
第二,制度與體制之因
建國以來,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在就業、醫療、教育、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給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了城市居民更多的福利待遇,農村居民的遷移也受到嚴格的戶籍、供應制度的限制。改革開放以來,這些歧視性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城鄉之間的不平等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此外,我國現在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計劃與市場之間還存在著摩擦。市場在其準入、競爭、資源配置等方面沒有實現其應有的公平,條塊分割、地方保護、行業壟斷、權錢交易等等,都嚴重影響了市場的公平競爭。長期以來,政治體制改革較為滯后,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政企不分,產權不明晰,政府對市場的過多的干預,造成政府職能的“越位”、“錯位”,滋生了很多自律性較差的領導干部進行權力“尋租”的土壤。
第三,政策與法制之因
改革開放以來,效率成了政府的首要追求,政府向社會輸出的公共政策,考慮的更多的是企業家等優勢群體的利益,以及怎樣使GDP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從而提高自己的政績。政府在公共產品的投入上會更多的向優勢的群體、企業、地區等傾斜,以實現效率的最大化。這樣優勢群體就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而且,本來該由在改革開放中受惠較大的人承擔的社會成本,卻由我們的最少受惠者承擔。例如,冶金、化工、造紙行業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而環境的成本卻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在城市化、工業化的同時,卻造成了數量龐大的失地農民。總之,由于我們政府割裂公平與效率的內在聯系,在政策實施上過于功利,有失社會公正。此外,我國在財產、稅收、遺產繼承等方面缺少健全的法制規范。司法體系長期忽視程序的公正而缺乏公正的程序;司法機關在人、財、物等方面受制于地方權力機關,這使得司法地方化,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滋生了地方腐敗;司法的監督機制也不夠科學,監督因而也不夠有力,造成司法公正沒有有效的保證。
四、對策與展望
我國現在正處在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對于改革與發展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國目前的社會公正現狀卻不容樂觀,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對我國的社會秩序帶來嚴重的挑戰。所以,我們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引領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消除歧視性的社會制度,給農民公正的國民待遇;加大社會再分配的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健全各階層的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協調各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使腐敗無可乘之機。切實解決好影響社會不公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改革與發展創造一個安定有序的環境,使我們的社會沿著公正、和諧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張振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