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普及,既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諸多新的問題,也為其突破性拓展提供了契機。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大膽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與時俱進,開創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以全新的視角主動應對新的挑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新視角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5—0112—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時代的要求。如何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有多種,但我們認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的新視角。
當今時代,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第四媒體,正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高校師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以其交互性、開放性、及時性、廣泛性等特點和優勢,深受高校廣大師生特別是大學生的歡迎,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思想文化陣地,并對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等各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化的迅猛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高校如何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傳播手段,搭建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積極開展網絡化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以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我們在充分認識互聯網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及教育工作者自身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更應看到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化時代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無限機遇。以與時俱進的新視角應對網絡、走進網絡、占領網絡、運用網絡,賦予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活力,開創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
經歷了對互聯網發展變化的認識到主動“進入網絡”的實踐,使我們感到,網絡的發展是社會的進步,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大勢所趨,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主動迎接挑戰。
1.與時俱進是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時代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有利于結合當前大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思想政治教師的正確引導、各類信息的互動交流、對口服務的及時提供、工作方式的全面創新等來凝聚學生,確保高校在新形勢下對大學生教育的有效性。當前大學生民主、平等觀念日漸增強,教育消費者觀念日趨成熟,希望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工作進一步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全面了解相關信息的呼聲較為強烈。利用網絡所獨具的及時性、開放性的特點,構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網絡體系,及時發布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信息,有利于增強高校學生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同時,利用網絡交互性的特點,針對學生當中的思想變化開展網上調查,能夠及時把握學生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勢下創新工作載體的客觀要求。在新世紀初期,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教育轉到大眾化教育,大學生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對現有的高校學生工作模式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方式、載體方面實現相應的轉變。同時,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學生原有住宿體制的打破、走讀生的出現、完全學分制的實行等一系列的變化都急切的要求當前的學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創新模式。日益深入廣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網絡是構建這一新模式的最好載體。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是時代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2.增強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基本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地凝聚青年學生,在青年學生中有無親和力已成為一個共同關注和急待解決的問題。針對當前大學生希望及時全面了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學生工作信息的迫切愿望,我們可以通過網站,及時發布各類工作信息,通過學生黨務團務工作公開、獎學金評比公開、德育考評公開、畢業生評優公開、各類基層集體先進評比公開、學生違紀處罰公開等多種途徑,增強高校學生工作的透明度,在大學生和基層班級黨團組織中形成比先進、學先進、爭先進的良好風尚。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網絡通過舉辦“非常溝通”、“網上心連心”等形式,讓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專家和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相互交流思想、探討問題。這些網上交流活動的成功舉辦及時化解、處理各類學生當中隱含的矛盾和問題,勢必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親和力。
3.隊伍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的關鍵環節
培養一支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又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能夠在網絡上開展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重要組織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首先要求從事工作的人不能對網絡一無所知的“網盲”,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學習網絡知識,運用網絡,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把現有工作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還要十分注重學生網絡工作隊伍的建設,充分利用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達到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目的。近幾年,一些高校先后舉辦了機關干部、學院黨委書記、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等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培訓班,建立了網絡輔導員隊伍。網絡輔導員不是通過上課或者面對面的交流來做思想教育工作,它是通過網絡這個“媒介”與受眾進行思想交流、溝通、引導,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目的的一項工作。網絡輔導員針對網上、網下出現的一些消極、片面或不正確、不真實的輿論傾向或熱點問題,有意識地通過在網上發布正向引導信息,包括答疑、解釋、評論、披露或澄清事實等方式來幫助和引導大學生網民形成正向的思想意識;通過在線論壇、聊天室、QQ等信息即時交流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和交流,使校園網絡成為學校與師生員工交流思想、密切感情、增進信任的橋梁和紐帶。同時,要定期整理BBS上的討論熱點及主要觀點,捕捉和反饋重要信息,反駁和平衡消極信息,建立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網上“防火墻”。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摸索,已基本形成了“管理、引導、建設”相結合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
4.勇于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活力所在
互聯網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化,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可與政府機關、家庭、學校相連,這為社會各界參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便,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與社會力量的有機結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更好的效果,進一步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優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關鍵的問題還是如何“進網絡”,在“進網絡”中不斷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創新,這不僅是思想政治工作某個方面或某個層次的問題,而是互聯網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創新問題。一是要找準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立足點,用正確、積極、健康、科學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領網絡陣地,提高學生接受正確、有益的信息,拋棄錯誤、有害信息的能力;二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切入點,采取與大學生心理需求、生理特征及成長規律相適應的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三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融合點,“進”不是簡單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放在網上,也不是單一地把它作為技術性質的信息交換系統,而要從本質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的融合,達到內容和形式、科技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服務功能、教育功能、引導功能和管理功能,趨利避害,規范網絡道德,培養積極、健康、科學的網絡文化,把主旋律唱響在網上。
[責任編輯:王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