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所謂的“道德真空”,造成社會成員的行為失范,其表現有許多種,其中之一就是文章提出的概念——“街頭失范”。這種特殊的失范日漸引起人們的注意,它既具有一般社會失范的共同特征和危害,又具有其獨自的特點和特殊的危害性。
[關鍵詞]街頭失范;國民道德素質;社會失范
[中圖分類號]c91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5—0051—02
一、“街頭失范”的涵義及其特征
失范也稱社會反常態,最早由涂而干引入,指價值觀發生沖突,趨于淡漠,甚至消失的社會狀態。他提出在現代社會,傳統的規范和標準遭到破壞,而新的傳統和規范又沒有出現。在社會生活的某一特定領域中沒有明確的標準指導人們的行為,失范就會出現。失范包括犯罪和越軌兩個社會事實,但二者并非一回事。越軌不一定是犯罪,越軌包括犯罪,犯罪是越軌的極端形式,越軌是失范的普遍形式。違法也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違法,違法包括犯罪(在本文中將越軌與違法不作具體區分而視為同一概念)。
所謂“街頭失范”,并非僅僅是發生在街頭的社會失范行為,而是指失范行為發生在眾多社會成員的視野之內,它既包括諸如街頭等公共場所,也包括相對抽象的某些社會組織和群體領域,如政界、商界等。這些組織和領域的人能夠被圈內外的人覺察和關注。其中,違法者(越軌者)無視業已存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在其它社會成員的注視下知法違法(或道德)地進行某種利己損人的社會行為,是一種反社會的和自私的“破壞性越軌”。它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公開性。某些違法者準備從事一些越軌行為時,會有意避開周圍人的“注視”,而選擇四下無人的時間和地點。而“街頭失范”行為并非偷偷摸摸地發生,違法者根本犯不著“東張西望”,而是以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姿態公開地進行,這些人能“看見”或知道他們“面前”所發生的事,違法者也知道其行為已經被注視和知道。因此,他們巧妙地發生了某種互動關系。雙方對對方可能(或必然地)采取某種反應方式彼此心知肚明,特別是違法者。
第二,主體二元性。在涂而干看來,越軌失范對社會而言具有積極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促進了“好”行為與“壞”行為界線維持。一件罪案能激發起集體反應,從而加固群體團結,闡明社會規矩明確道德法律界線。而埃里克森也指出,每次社會譴責一些越軌行為時……它就加強對越軌者的權威,重新確立這個群體的分界線。越軌失范的存在可以在人們心中確立道德界線,明確是非曲直。但在“街頭失范”中,這些“旁觀者”卻對公開的違法熟視無睹甚至縱容,違法者公開地踐踏道德,眾多的社會成員集體無意識地扮演了麻木不仁的“看客”。所以,這種失范不僅沒有起到闡明社會規范的作用,反而模糊了“好”“壞”行為的界線,使社會成員對原來本是人人喊打的失范行為感到習以為常甚至顛倒黑白。學界在討論道德失范時,多集中在違法者身上,卻忽視了違法者與“圍觀”的社會成員的隱性互動關系。因此,“街頭失范”不僅指違法者的行為越軌和道德失范,還包括那些麻木和冷漠的“旁觀者”的道德失范,只是前者比較明顯,而后者則并沒有表現出帶有主動特征的失范行為,不能直接觀察出來,但卻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是一種道德不作為。
二、街頭失范的原因
為什么路見不平挺身而出在社會物質水平十分匱乏的轉型前社會比比皆是,而在社會經濟蒸蒸日上的轉型時期,卻偏偏很少見到令人拍手稱快的“見義勇為”?
價值失范是文明預定的目標與社會承認的途徑之間相脫節,對個人來說,價值失范就是道德墮落,個人不再具有連續性的傳統的責任感,休戚相關的感覺不復存在是個體和社會缺少整體性的表現。如果價值結構與社會結構格格不入,價值結構要求的行為和態度受到社會結構的阻止,那么從中就會產生一種價值失范的傾向,導致社會規范的瓦解。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原有的社會道德體系失去約束和規范社會成員行為以維系社會協調有序的功能,而新型的社會道德體系尚未被廣大社會成員接受,致使社會新舊道德體系的“青黃不接”而造成暫時的“道德真空”。有人形象地指出,烈火吞噬了或許是該死的鳥兒,然而劫后余生中并未見火鳳凰應運而生。這是社會道德失范產生的最一般原因,也是“街頭失范”的根本原因。
在“街頭失范”中,違法者公然地蔑視道德、挑釁法律的行為令人怒發沖冠;而“旁觀者”的麻木不仁卻讓人徹底心寒。從原因來看:
第一,誠信、守法等倫理理念還沒有成為公眾普遍接受并遵循的價值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社會成員的各種欲望。一部分人會盡其所能,甚至鋌而走險,根本不顧及或者壓根兒不知道全社會約束經濟行為的道德規范。“面子”曾被魯迅稱之為中國精神的綱領,要面子構成了中國人抵制惡之誘惑的心理防線,但現在所謂的“罪惡感”、“恥辱感”已經被拋棄得無影無蹤。物質利益成了首要的也是唯一的效益,為此,不擇手段地弄錢就是必然。有人指出,中國正在進行一場缺乏倫理規范的市場游戲,經濟倫理觀念也正陷入一種嚴重混亂無序的狀態。市場經濟的法治性決定了市場經濟手段的有限性,社會道德倫理也不能容忍不擇手段的發財。理想與現實發生嚴重對立,社會成員為了自身欲望就必須拒絕經濟倫理和職業道德,只要有利可圖,便毫不猶豫。
第二,社會懲治手段的欠完善和懲治效率低下。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法治體系的不完善以及法律未能被高效率執行,使違法者有機可乘。當違法收益大于社會懲罰風險時,大量機會主義行為就會發生,違法違規行為從隱蔽走向公開就是必然。所以,在法律懲罰還沒有頻繁地使用時,僅靠宣傳教育是不可能讓社會成員形成強烈的法治意識的:只有充分利用法律規范對違法者進行毫不留情地懲罰,使之喪失繼續違法違規的機會甚至能力,才有可能讓大部分社會成員形成強烈的法治意識,并自覺地遵守。
第三,公共道德一直沒有真正成為社會主流價值。公共道德的缺乏似乎是公認的“國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一直被當作病態的國民心理。面對眼前公開的大逆不道,沒有人勇敢地站出來喝止,麻木不仁,無動于衷,任憑違法者為非作歹。魯迅曾經諷刺國人:“就是砍頭也是要看的,只要事不關己就行,哪怕殺的是革命者。”社會公共道德的缺失使得現代社會道德的底線被越過,面對社會出現的道德滑坡或道德危機我們哀其不幸;看到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的國民心態,我們又怒其不爭。
三、“街頭失范”的危害
1.道德失范的一般危害
涂而干認為,社會財富快速地增加也會混淆社會上個人對規范、道德和行為的概念而產生所謂的“繁榮的失范”。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增長扶搖直上,但社會風氣卻每況愈下。社會在表面上看似繁榮無限,實則暗流涌動。失去道德約束的社會成員的行為對社會的威脅和大眾利益的破壞程度不比出現真正的社會沖突差。落后的思想觀念殘渣泛起,腐朽的外來文化趁虛而入,各種社會思潮紛紛粉墨登場。人們不約而同地覺察到了世風日下的趨勢,而大多數人對此憂心忡忡又深感無能為力。人與人之間采用懷疑和排斥等敵對態度作為主要的互動方式似乎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整個社會猶如一個巨大的利益交易臨時市場,沒有人為這個市場的清潔與衛生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這是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道德失范所造成的最普遍和一般的危害,“街頭失范”作為社會道德失范的表現之一,自然難辭其咎。但作為社會道德失范的特殊形式,它造成的危害又有其獨有的社會腐蝕后果。
2.街頭失范的特殊危害
面對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實際上并不用驚惶失措。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必然問題,是社會走向新秩序與新文明的前奏與陣痛,也是完成社會轉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它是正常的。但是,在“街頭失范”中,違法者所侵犯的在表面上看是某個社會成員的利益或者公共的社會財富以及法律道德的權威,“旁觀者”毫發未損。但同時眾多的“旁觀者”的道德價值觀在無形中被潛移默化地扭曲掉了,并影響其日后的社會行為,使模仿成為一種極大的可能。知法違法、蔑視法律法規的行為也會增加,特別是違法者沒有接受應有的懲罰時。因為這樣做降低了法律法規在社會成員意識中的威信,使其無法形成強大的震懾力。
當整個社會對公開的違法行為熟視無睹,任由違法者恣意妄為,其他人明哲保身卻不履行應有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成為“潛規則”時,這才是社會轉型出現偏差的危險信號。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社會能讓其全體社會成員完全地遵守所有的道德規范,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社會失范,甚至血腥的暴力犯罪等極端行為。正如涂而干所說的那樣,犯罪不僅存在于某些社會,而且存在于一切社會中,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做到可以例外。但是,當這些違法行為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賦予了默認的合法性,周圍社會成員卻對公開的違法習以為常,集體充當了蹂躪道德的“看客”時,社會必然會出現哀莫大于心死的局面。這種狀態也許就是當前中國道德生活中最可悲的一面。
反思與對策
綜上所述,“街頭失范”所反映出來的的實質是全社會法制精神的淡薄和敢于負責任的社會主人翁意識的缺失。違法者與“旁觀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巧妙地組成了一個穩定的平衡——井水不犯河水,共同拿社會道德開玩笑。如果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么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將這種代價所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和怎樣重建社會道德秩序。扭轉以犧牲道德倫理為代價換取社會物質財富增長的畸形發展模式。鄧小平曾深刻地指出:要有秩序才能前進。失序社會的最大受害者是全體社會成員乃至整個民族的未來。
因此,全社會必須強化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法制體系,不讓失范者有鉆法律空子的機會。這其中包括對道德的立法,將道德法律化,讓每一個社會成員明白,違反了社會道德也是對法律的觸犯,從而達到現代社會中法律和道德有機共融。在現代社會中,法律就是道德,道德也是法律,二者并不是天然的對立的。另外,保證法律執行的高效率。不僅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說過:“如果法律不被執行,那么等于沒有法律。”中國長期以來偏向于用道德管理社會,這就造成了全社會法制意識的淡薄,引起了嚴重的后果。所以,中國的當務之急不是加大道德的宣傳力度,而是在全社會成員中形成積極的法律意識,要達到這個目標,只有通過法律高效率的執行。治療人的病情,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社會而言,同樣如此。醫治社會道德失范的藥方,不是道德,而在于法律。
[責任編輯:佳 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