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興的科學技術促成了手機的問世,使得手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的功能。而隨著科技的創新和擴散,在社會的特定語境中,手機媒體也繁衍出自己的傳播特性:一方面是代表其外在功能的個性文化的創新;另一方面是代表其內在功能的短信文化的創新。而無論是哪種創新,都需在社會系統的規范內得到傳承,否則新技術這把雙刃劍就會使手機這個新型媒體在大眾傳播的作用發生歪曲。
關鍵詞:手機媒體;創新擴散;社會系統;外在功能;內在功能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136—02
一、新媒體:傳播功能的整合
許多學者將人們用來通訊的工具——手機稱為“第五媒體”,并且隨著手機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其功能的日益增多,“手機媒體”這一說法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既然手機已經進入了媒體的范疇,那么它就不僅僅只擔負著電話的傳統作用,而肩負著作為一種傳播介質的功能了。它作為傳播的渠道,連接著傳播者和受眾,同樣也要達到一種傳播效果,產生社會效應。
手機相對于業已存在的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這四大媒體來說,可算得上是一種新媒體。何謂新媒體呢?清華大學研究新媒體傳播、媒介史及傳播政策研究的學者熊澄宇教授給今天的新媒體下了這樣的定義: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我們現今所用的手機都是通過手機天線發出信號,再通過電信公司的“中轉站”——基站來連通對方手機這一過程實現通話的,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推出了一種新的技術,在同一座城市內,兩部手機之間可以直接通話,不需要基站,這其中便用到了生物技術。對此熊澄宇教授指出生物技術是日后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科技發展越來越尖端化,運用到媒體中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技術無疑成為了推動新媒體創新的動力。新媒體的特點就是既保有自身的個性,又趨向于媒體邊緣的淡化,在現存的媒體基礎上達到一種融合。
手機集多種媒體的特點于一身,讀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都可以融合到小巧的手機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手機媒體就是一種新型的跨媒體。2004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時空公司和中國婦女報推出了全國第一家手機彩信報紙;號稱“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小說”《距離》也于2004年11月15日在上海和北京同時首發;從今年開始試驗成功的手機短劇也已面世;而手機通過GPRS系統來進行無線上網更是成為潮流。
手機媒體正在日益整合著四大媒體的功能,甚至延伸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功能,創造出一種新的傳播模式。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傳播渠道上的更新,也是新技術的創新擴散得到普遍的認可,而更重要的就是具有個性的手機文化和傳播的社會意義。
二、外在功能:體現個性文化
在手機幾乎普及的今天,人們擁有手機不再只滿足于通話的便捷,手機也成為了個性的象征,代表著人們的一種個體心理訴求,欲從手機上傳遞出個性化的文化。
早在2000年,中國移動就推出了將GSM網絡與Internet網絡溝通融合在一起的WAP業務,為移動通信與因特網之間架起了一座應用平臺。而自從手機可以上網后,各種各樣的個性化服務就應運而生。如下載手機鈴聲、手機圖片、手機游戲等,到出現了彩屏手機后隨之又有了彩信、彩鈴等服務更是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對于手機的掛飾、換外殼等手機美容項目也是隨著手機的普及而興起的一種潮流。
這些都展現出了手機的外在功能,即通過其它技術和手段賦予手機的非物理功能,展現出人們的個體訴求。機主可以根據自己手機的特性和自身的喜好來從外觀上為自己設計一種更有個性的手機,表達出個性化的自我以及與眾不同的心理取向。這可謂是在社會大環境下的一種觀念上的創新。所謂創新,就是被人們認為是新的東西,如思想、觀念、工藝、產品等。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研究創新時,即是一種主觀意義上的“新”,很注重人們的感覺。
手機外在功能的出現實為偶然中的必然,在手機技術迅速發展的社會中,傳播給人們的便不僅是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和產品本身了,還有伴隨著技術而產生的產品的信息和思想。“大眾傳播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它既是傳播技術的不斷積累,同時也是社會結構不斷變革的結果”。技術帶動了相關觀念的產生,而這些觀念也必然為一個時代烙上進步的印記。無論是用手機在網上下載,還是為手機做“美容”,都是一種新思想新概念的傳播,是受眾個體心理訴求的體現。
正因為有了這種觀念上的創新,才使得它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只要是認為超前的新興的東西就會被重視和接受,在不超出社會規范的系統中擴散開來。這種創新擴散不同于科技的創新擴散,它是在科技發展之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觀念的創新。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手機是對人們的一種個性解放,是外化媒體的一種新型手段。它的這種外在化功能就特別強調個人的特性,除了新奇有趣外,也十分重視個體訴求。
雖然觀念創新了,受眾個體的心理訴求可以充分得到體現,但若是功能發揮不當,有時也會陷入新技術這把雙刃劍另一面的陷阱中。如今手機上網、下載等這些特有的新型功能,原本是技術革新、觀念創新的產物,本該代表著大眾傳播的進步,而隨著社會環境與風氣的變化,這些手機功能距離規范傳播越來越遠,難以再體現獨具個性的心理訴求了,滯留的反而只是低級、媚俗文化下蛻變了的功能的軀殼。受眾通過手機上網下載黃色圖片、錄像、小說等滿足的只不過是他們一時的好奇心和歡愉感,但對于整個大眾傳播來說無疑就是一種功能的倒退和異化了。因為受眾使用這些手機功能滿足的不是積極向上的傳播目的,更無法達到正面的傳播效果。所以手機的外在功能關鍵在于如何去發揮,這便需要受眾來培養自身的媒介素養,思考如何運用手機媒體的功能來真正展現既具個性化又易傳播的文化,而不是生產背離傳播道德的低俗媒介功能的產物。
三、內在功能:造就短信文化
新技術的發展是隨著其創新與擴散實現的,但是創新與擴散也要滿足一定要素,概括起來主要是,創新、傳播渠道、時間和社會系統。
技術的革新造就了手機的流行,而手機短信則無疑是技術創新與擴散的重要產物。1992年,當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在英國沃爾豐的GSM網絡上通過PC向移動電話發送成功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當初這項由電信運營商為解決手機話費過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務,這個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個通訊交流的東西,竟會在多年后對人們的經濟文化生活,甚至對政治都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手機擁有越來越多的實用功能,但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手機短信卻是其中能夠引起傳受互動并產生一定影響的內在功能。有人將手機短信也視為一種特殊媒體,因為它以一種圖文音并茂的模式,向受眾傳達信息,而受眾也可以給予回復,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基本流程。同時它也是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一種即時結合。但歸根到底短信也只是手機的一種內在功能,有了手機作為載體,短信的作用才能得以實現。所以手機短信是新技術衍生出的產物,把它當作一種媒體來看是不合適的,但它在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上卻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手機短信技術的成熟及運用在社會各方面的擴散大大改進了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環境,但是這種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創新擴散導致的信息泛濫和失實在近些年來日益嚴重。技術一經被采用后如果管理不當就很容易迷失方向,這也就是創新與擴散所不可忽視的一個社會倫理問題。
以傳播的流程來看,手機短信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既可以是人際交流的參與者,也可以是由專業的傳播機構的“點對眾”的編輯和用戶。人際傳播的“點對點”短信尚可以在一定范圍中得到有效的控制;而“點對眾”的信息輸出則使受眾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他們對于接收到的信息有的置之不理,有的半信半疑,也有的盲從接受。而信息的制作和傳播機構恰恰就利用了持盲從接受態度的這個受眾群來制造公眾對手機媒體的公信度,而一旦出現問題后就會使得人們對手機這一媒體也產生了某種質疑。
2005年3月,深圳市保稅區的一家科技數碼園打著市政府的旗號,以手機短信的方式向終端客戶群發廣告信息,并在短信中運用夸大化的字眼宣傳“政府基地,零貶值風險”等投資誘餌。消息經深圳當地的各媒體暴光后,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產生了較大的政治影響和媒介效應。不僅政府官員感到憤怒和痛心疾首,還讓人更加感到手機這個新生代的媒體在傳播信息的功能上有著使人預想不到甚至史料不及的作用。
一旦這種有違媒體道德的傳播行為經常出現以后,久而久之就會在受眾中造成不良影響,不僅是對受眾的不負責,也是對社會道德的漠視。長此以往,會使正常的手機短信裂變為一些垃圾信息。媒介始終都是在社會這個大系統里存在的,符合系統規范的創新才能得以擴散,否則必然是長久不了的。利用手機短信來訛詐受眾,就是超出了社會的政治、經濟等范疇和道德底線,也是一種無效的傳播行為,受眾也會越來越沒有信心接受它,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創新與擴散了。
四、結語
新技術、新觀念的創新與擴散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范疇中進行,有了約束才有自由。同樣手機技術的傳播與傳播后的效應也只有在社會規定的前提下才能視為有效,因為這不僅關乎受眾的切身利益是否能得到保障的問題,還關乎整個社會系統是否正常運轉的問題。無論是手機的外在功能還是內在功能,都是依托于手機這個媒體而存在的,而只有在社會系統這個背景下正常體現其功能,才能使手機成為值得信賴的“第五媒體”。
責任編輯 張國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