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比同時代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更富有激進性。為了追求真理,盧梭一生都在四處逃亡。本文特向讀者呈現出他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以便使讀者對作為哲人的盧梭有一定了解。
關鍵詞:讓;雅克;盧梭;不平等起源;自然狀態
中圖分類號:B56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044—02
一、盧梭——一個平民
盧梭于1712年生于日內瓦。如果把他僅僅看作是一個為日內瓦人民寫作的日內瓦人,則低估了盧梭著作的思想性,同時也過低地估計了他的著作的偉大意義。我們把盧梭當作法國人,與其說是因為他的祖先是十六世紀流亡的法國新教徒,不如說是因為他所受的教育完全是法國的教育,而且他在法國的文學上、思想上、以及政治生活上,曾經起過重大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一點,日內瓦乃是一個共和國,因此盧梭畢生為自己是在一個共和國出生的人而引以為榮。他終身保持唯一頭銜,也就是“日內瓦公民”這一事實,使盧梭他意識到他在當時的法國有一種獨特之點。他父親是一個鐘表匠,他的家庭屬于小資產階級。盧梭并不認為自己是出身最貧窮的階級。他在“懺悔錄”中曾說他出生“于一個風俗習慣都不同于一般人民的家庭里?!钡?,他自幼便失去家庭的照管,生活于人民之中。固然,盧梭在青年時代給人的印象是:在生活上漂泊不定,不知道德為何物,不能抑制情感沖動。他對于壓迫所感受到痛苦比任何人都深,只要有人侵犯他的自由,他就立刻走開。這就是他在生活上漂泊不定的原因。他寧肯過著困苦冒險的自由生活,也不愿意過安樂的奴隸生活。對他來說,愛自己比愛什么都深切。他愿意始終保持他的本色,保持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自由。
在同時代的作家中,盧梭是唯一富有流浪生活經驗的人。他在歷次旅行中,認識了人民的痛苦,親身體會到作為人生、任人支配的那種屈辱。他學會了愛人民;在人民中,他永遠覺得那么溫暖。他永遠是讓·雅克·盧梭,日內瓦公民,并且對于少數人富有,無數人貧困和全體人民的不幸的那種社會,他要揭露進步中的一切虛偽。盧梭已經觀察到社會是建筑在不平等的基礎上,文化是為腐朽的貴族階級而服務的,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是建立在人民的貧困上面的。盧梭提出的“野蠻人是善良的”這種論點在十八世紀極其流行。然而,盧梭的批判的對象不只是封建社會,而是一切建筑在財產不平等基礎上的社會。盧梭并把主權者,換句話說,就是公共意志和負責執行法律的政府區別開來。這里就出現了難題,因為盧梭停留在資產階級的思想范疇,沒有考慮到消滅私有制的問題。社會上既然有富人和窮人,那么如何防止富人攝取政權,強奸公共意志呢?這是資產階級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盧梭只好用一些空想來擺脫這些難題。他贊頌財產的平等,贊賞能以阻止工商業發展的那些取締奢侈的法律。然而他預感到這些方法是無濟于事的,結果他只有求助于一種國教來鞏固國家的組織。盧梭在《愛彌爾》一書的兩句話是這樣說的:“從造物者手中出來的,一切都是好的,到了人的手里,一切都變質了。”盧梭陳述了他所主張的宗教原則,他相信靈魂不滅,相信天上有一個賞善罰惡的上帝。他所看到的自然界的奇跡和他的良知的自覺,使他確信上帝的存在,這種自覺所謂“神反映賦的本能”,因此盧梭可以說是一個自然神論者。在盧梭看來,自然是一個活生生的實在物,充滿了他可以用一切感官來享受的源泉,它是靈魂的源泉,它是人的知己。盧梭對祖國、對自由和對人民的熱愛以及他對人民的剝削者的憎恨,都很酣暢淋漓地表現在他的著作中。
二、盧梭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原因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是1755年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的征文而寫的論文。在性質上,這是一部闡發政治思想的著作。盧梭作為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他比同時代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百科全書派人物,更富有激進性。當盧梭同時代的一些哲學家把人類的進步設想為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時,盧梭卻已經發現人類歷史發展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進步與落后)和所包含的內在矛盾。他認為貧困和奴役,亦即人類不平等的產生是隨著私有制而來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確立的唯一基礎上的。人在未開化的自然狀態中,本來是平等的;可是當人們力求生活完善化,爭取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時,人類則既在進步,又在退步,因為文明每向前邁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跟進一步。到了專制暴君統治下,不平等就發展到極端,到達了頂點:這個頂點同時就將成為轉向新的平等的原因和起點。這種新的平等,按照盧梭的看法,是更高級的、基于社會的平等。這些思想是可貴的?!墩撊祟惒黄降鹊钠鹪春突A》的寫作就是他在隱蔽森林深處沉思默想之所得。
三、人類是循著平等——不平等——平等的路線曲折前進的
盧梭在《不平等起源》一書中寫道:“本論文中所要論及的……就是在事物的發展中指出,權利代替暴力和自然服從法律,并解釋由于什么奇跡的連貫,強者能夠甘愿為弱者效勞,以及人民能夠用真正幸福的代價來換取想象的安寧。”盧梭接受了當時頗為流行的“自然狀態”的學說,他進一步證明自由和平等是人類的自然本性,是天賦的人權。
盧梭認為,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是處于沒有任何社會聯系的“自然狀態”之中,人們除了年齡、健康和體力等所構成的“自然的或物理的不平等”之外,決沒有“某一些人享有損害他人的各種特權”的不平等。在那時,人們沒有實業、沒有語言、沒有住所、沒有戰爭,人與人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系。在這種“自然狀態”下,人們自由自在地漂泊在森林之中。盧梭說“我看到他在橡樹下飽食,在原始的小河里飲水,并以供給食物的那棵樹的樹腳作為自己的床,他的需要的滿足就是如此。”在這種原始的“自然狀態”中沒有奴役和統治。不過,一個人可能用暴力掠奪另一個人所摘取的果實或打死的禽獸,但是暴力決不能形成一個人奴役另一個人的決定性力量。盧梭反對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并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當奴隸而生;另一些人為治人而生”的觀點。盧梭說之所以有所謂天生的奴隸,奴隸生的子女都只能當奴隸,那是因為已經有了違反人類本性的奴隸的緣故。盧梭也不同意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對人象狼一樣”的觀點。盧梭說,自然狀態乃是一種關心自我保存,然而并不損害他人保存的狀態,因此,這種是最適于和最宜于人類的。霍布斯是把滿足許多熱望的需要不恰當地強加于自然狀態中的人類,而這些熱望乃是社會的產物。盧梭以“自然狀態”說反對封建專制,他看到封建專制是踐踏人的尊嚴的殘酷制度,因此他竭力恢復人的權利,論證天賦的自由平等,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在盧梭看來,自然狀態雖然最適合于人類的本性,但是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自然狀態”就過渡到“文明社會”,于是人類也就失去了天賦的自由和平等,而處于奴役和統治的社會關系中。所以,私有制是社會罪惡的根源。應該說,盧梭以生產和技術的發展,也就是以經濟的發展來說明社會的重大變革,有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但是,盧梭在具體說明私有制的產生時卻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他說:“第一個用圍墻圍起一塊土地的人想出來說:這是我的,并且找到頗為簡單的人相信是他的。這個人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創始人?!边@里,盧梭把私有制的產生歸之于個人和盼望偶然因素,這是錯誤的。
盧梭認為,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邪惡也隨之產生,人類天賦的自由和平等之消失,不平等也就隨之產生和發展起來。所以盧梭說:“使人文明起來,而使人類沒落下去的東西,在詩人看來是金和銀,而在哲學家看來是鐵和谷物?!边@就是說,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脫離了原始的野蠻的自然狀態進入文明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進步;但由于生產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制,產生了社會的邪惡,這是一個退步。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在對抗和矛盾中實現的。
根據盧梭的分析,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形成貧者與富者的對立。他說,私有制產生后,人們“便開始按照他們彼此各種不同的性格而產生統治和奴役或者暴力和掠奪?!庇挟a者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擴大自己的財產,無產者不得不奪取富人的生活資料來維持生命。特別是富人們一知道統治的快樂,就立即蔑視一切其他的快樂?!八麄兒孟箴I狼一樣,一經嘗過人肉之后,便就摒棄一切其他食物,而只想吃人?!鄙鐣l展不平等的第二階段是產生了國家與法律,從政治上確立富人對窮人的統治。由于少數富人難以抵擋為數眾多的窮人的力量,于是狡猾的富人就誘騙窮人共同制定法律。結果是窮人受了富人的欺騙而制定了協定,于是國家與法律就產生了。這里,盧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國家與法律的階級實質,包含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但他把國家與法律的起源錯誤地歸之于欺騙和受騙,仍是錯誤的。社會不平等發展的第三階段是政府權力腐化,變成了專制政治。封建君主專制是社會不平等發展的頂點。在這里,除了君主之外,人人都是奴隸,沒有任何權利,所以人人又都是平等的。盧梭說:“這里就是不平等的頂點,也就是結束了循環的并達到我們所由之出發的起點的終極點……從而也是回復到一個新的自然狀態上來?!辈贿^這種“新的自然狀態”和過去的“自然狀態”是不同的。因為“一個是純粹的自然狀態,另一個是過度腐敗的結果?!边@種過度腐敗的制度之所以能夠存在,則是由于暴力的支持。因此必須以暴力推翻它。盧梭說:以推翻或廢除暴君為結局的那種暴動,故諸暴君昨天用處置其臣民的生命,財產的那些行為,同樣是合法的行為,暴力支持它,暴力也推翻它。一切事物都是這樣地按照自然秩序前進的。”在這里,盧梭實際上是從理論上論證了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的必然性。
此外,盧梭在分析不平等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盧梭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和平的,而是在進步和退步的對抗和矛盾中實現的,人類社會前進的過程也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前進的,在自然狀態中人類是平等的,但進入了文明社會。人類則是不平等的,這是后者對前者的否定——第一個否定,當文明社會發展到絕對的專制統治時,人類似乎不平等的,但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的絕對統治,才能實現“更高級的社會契約的平等?!边@就是對不平等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人人平等發展到不平等,又從不平等發展到平等,仿佛是向出發點的回復,但它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具有新內容的更高階段。
責任編輯 柏振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