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和諧應該是一種內心感受,外在的和諧——民主法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只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條件。為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關注民眾內心的不和諧因素,以使我們的社會發展真正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和諧;轉型期;人格;心理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021-02
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和諧”,從外在表現來看,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應該說,這些都是表現出來、看得見的社會和諧。本文認為,所有這些外在的和諧必須建立在—個堅實的基礎之上,所謂的社會和諧才能是真正的和諧,而且也才是符合人類社會進步目標的和諧。這個基礎就是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從內心、從心理上感受到和諧,使其心理上感到的是自由、解放、健康、向上、有希望的,并且是幸福的。如果不是這樣,所謂的和諧都只能是虛假的、表面的、空中樓閣式的“和諧”,或根本稱不上是和諧,最終不僅與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相背離,還會從根本上掩蓋矛盾,積累問題,并最終造成社會的不和諧,因此說,真正的和諧是使民眾從內心感受到的和諧。但分析我國目前的現狀,我們感到許多民眾在發展過程中,其內心感受上還存在著一些深層的問題,也就是還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和諧。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關注這一領域。
一、轉型期民眾的不安全感有所增大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新的轉型期,也是種種社會矛盾凸顯的時期,各社會階層之間,社會階層內部,地區之間,地區內部,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群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等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利益矛盾。在各種矛盾交織的存在狀態下,社會成員的心態也呈現出了多樣性、復雜化的局面,特別突出的是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較以往有所上升。這里所說的不安全感,并非只是前一階段發生的非典、禽流感、流腦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帶來的。近一個時期以來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房屋拆遷問題、醫療衛生問題、刑事犯罪侵權犯罪增多、私人礦場的惡性安全事故、公共秩序混亂問題等等,都會使人感到安全隨時會受到威脅。
伴隨著不安全感的存在,社會成員的不穩定感、不確定感也有所抬頭。所謂不穩定感,是指除公務員外,其他職業或多或少都會給人帶來前景不穩定的感覺。許多人一旦失業,再找工作就有很大的難度。就連大學畢業生都憂心忡忡,何況那些沒有多少專業技能的群體。失業對個人是打擊、對家庭是沖擊,對社會是不穩定因素。所謂不確定感,則是指一些人們過去熟悉的社會規則,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今天不適用了。企業破產、工作變遷、土地征用、干部提拔等制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簡直令人無法把握,民眾心中的不確定感油然而生。
這些感受生發于、存在于民眾的內心,如果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各級政府不能切實提高執政能力,各級領導干部不能真正傾心體察社情民意,不能準確把握社會心態,我們的方針政策不能真正深入民心、溫暖民心,即使通過許多強制的體制,把民眾的不和諧心態“安撫”在一定的強制規范之內,那也只能是表面的和諧,只能進一步積累民眾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只能掩蓋矛盾而不能真正化解矛盾。從長遠看,社會和諧難以真正實現。
二、民眾心態演化中出現的人格、心理問題
在不安全感、不穩定感、不確定感的擠壓下,在一些人身上,就會發生人格的分裂、心理扭曲等等不健康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英雄主義的隱退,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英模人物,都失卻了往日的職業靈光,淪為普通的公務員、探索者、好男好女,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理性主義的弱化,對一切現有理性標準的消解,使不少人陷入了“沒有標準的選擇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只能“跟著感覺走,緊握著夢的手”了;高層精英文化的失落,以廣告形象、時裝模特、明星效應、通俗作品為主體的文化商品取得了強勢的話語權,而主體的人已經變成了“被動的客體”;精神家園的迷失,對物欲的過分追求,導致了人的發展的異化現象,從而造成了一些當代人的“無根意識”,迷失信仰等等,使人淪為了“異化人”、“經濟人”、“單面人”;心理問題的突顯,人文關懷的缺失、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導致了社會心理問題的凸顯,表現為一些人的人格扭曲、心態失衡、能力發展受限,以至于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等等。
社會是人組成的,和諧社會的本質是人內心的和諧,“心安”才叫人的內心的真正的和諧,而以上所講的幾個方面的問題,無不都是“心不安”的問題,心不安,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與和諧相處。因此,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身心的全面發展,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關注的深層問題。
三、農民在心理、生理上面臨著嚴峻挑戰
在生存壓力進一步增大的情況下,一些農民的心理、生理健康問題越發突出了。眾所周知,中國歷代不乏這樣一種現象,一些有識之官員、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順、遭遇坎坷,一般最后都會選擇歸隱田園,到農村過一種閑適、逍遙的“桃源式”生活。為什么?就是因為,農村生活沒有壓力、遠離爭端和沖突,可以尋求到自由、自在、自樂的真正幸福。可是今天,由于競爭壓力的增大,由于農村各種體制的不健全,還由于政府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變形,由于城鄉收入及生活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等等原因,農民已經和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生存壓力。一是靠土地收入無以滿足生存,必須進城務工,成為一些城里人認為的“低素質農民工”隊伍中的一員,許多農民工的基本人身權益,在一些無視法律地位的包公老板的手下,根本無法得到保障。他們不僅物質生活水平低下,而且精神、心里卻始終處于迷茫、孤寂、匱乏的狀態。二是因病返貧現象嚴重存在,農民害怕生病,看不起病,一般來說,一個家庭如有一個重病人,這個家庭必然要傾家蕩產。三是付不起教育費用,致使一些農民走進了低文化——低收入——失學——低文化的惡性循環之中。四是某些地方社會治安混亂,農民對自己的生命及財產沒有安全感。五是生態惡化,農民的生存環境隨之惡化。等等,這些都使一些地方的廣大農民,今天的生存壓力空前增大,其結果是,人格不健全,遇到問題要么以暴制暴,要么走向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的陷阱;心理不健康,遇到挫折不能振作起來,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一些地方農民的服毒自殺率之高,令人觸目驚心;健康狀況堪憂,由于高毒性農藥、化肥的使用,生態環境的惡化,一些地方農民的身體狀況也有所下降,甚至平均壽命有所降低,這肯定是與我們的發展目標及全國現在的全局發展情況是相違背的。
以上幾個方面,究其實質,都是人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根源在于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的不相協調。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需要通過精神的啟蒙,使現代人盡快實現從傳統人向現代公民———個性獨立自由、追求科學民主、崇尚人與自然和諧一的轉型;需要通過人的社會化機制,使社會成員能夠恰當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勞動從社會獲取應得的一份利益,從而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全面發展目標;需要通過高水平的社會教育,把社會成員培養成具備創新精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既能勞動又能學習又能休閑的當代人。每一項做法的本質,都是為了人的本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都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些任務的完成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目前,要緩解民眾心中的不安全感,消除部分人,特別是部分農民的人格和心理障礙,實現全體人的全面發展,構建所有民眾都能夠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幸福和諧的和諧社會,政府應從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是在社會政策的制定中,要力爭建立一套社會各階層分擔社會轉型成本,分享改革與發展成果的機制。一方面要對利益受損的被傷害的群體進行一定的補償;另一方面,要爭取不再制造新的利益受損的被傷害的群體。在補償利益受損群體方面,政府在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民增產、取消農業稅、建立健全衛生體系、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振興東北、加強義務教育、促進城鎮就業和再就業等多方面施政,取得一定成效。但有待鞏固和擴大成果,比如怎樣提高失業者的就業能力和提供更多的再就業機會,怎樣增強貧困地區的教育力量等等。
二是規范民眾的維權要求,健全和疏通民眾維權的渠道,最主要的是讓公民的合理要求有機會表達,有渠道申訴。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各級黨的干部、政府公務員,都應該樹立現代觀念,民主法制觀念、服務觀念,切實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另一方面還要求政府大力鼓勵和培育介于政府和個體之間的社會組織,讓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等健康發育、合法運行,使社會群體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合法化、有序化,從而通過正當、健康的渠道疏通情緒、化解矛盾、解決爭端,進而使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得到較好的保障,這樣才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環境。
三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的教育,提高中國人對人的全面發展意義的認識水平,進而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養。人的發展問題是歷代哲學家們一直致力研究的領域,可以說從古至今沒有哪一派哲學能夠回避掉這一問題,從古希臘泰勒斯、亞里士多德人的幸福觀、中世紀宗教神學到近代人文主義學說,再到后現代的人本主義理論等。都在研究這一問題,并提出了非常有意義的思想,但也因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顯示出其局限性。只有到馬克思主義這里,才提出了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偉大設想。因此說,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不研究哲學,特別是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可能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真正含義和價值意義,也不可能在實踐中真正去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社會。所以說,今天中國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必要特別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習。目前對全民族進行這一教育雖然有難度,但在中學、大學開設并增加這方面教育的課程,還是可行的。另外廣大黨員干部和政府官員中開展這方面的學習活動也是可行的。
總之,沒有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沒有人的全面發展,沒有人內心的和諧感受,所謂的和諧必然不是真實的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根本在人心的和諧,人心的和諧正是我們今天必須關注的深層問題。
責任編輯 王友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