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黨的理論品格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幾代共產黨人艱辛探索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黨理論品格的成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突出體現了我黨的深切唯物史觀、發展創新、負責于人民以及帶有巨大指導性的理論品格,這些優秀的理論品格規約著我黨的理論創新,使我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三個代表;理論品格;成熟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013-03
理論品格是衡量一種理論是否健全,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一個政黨的理論品格的成熟則標志著該政黨正逐步走向成熟。我黨的理論品格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80年的艱難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它規定著我黨的理論取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則標志著我黨理論品格的成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它涵蓋廣泛、博大精深,植根于深厚的社會生活實踐并有著唯物史觀的理論前導,具備了優秀的、成熟的理論品格。
我們知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先后實現了兩次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它們分別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最高理論成果,有著巨大的實踐意義并初步確立了我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隨著實踐的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一方面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立足于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繼續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建設什么樣的黨等問題進行長期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顧歷史,毛澤東思想的創立過程是與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以及早期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聯系在一起,有著鮮明的時代需求;鄧小平理論結晶于“撥亂反正”的20世紀70年代以及解放思想、打破教條的80年代,同樣產生于顯性化的危機中;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這13年,我們的建設“堅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可見,面對國際國內風云變幻,特別是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現實,第三代領導集體表現出了顯著的理論自覺的品格。此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具備了成熟理論品格的很多其它特征。
一、深切唯物史觀的理論品格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是研究社會歷史問題的一般理論前提,是被反復印證過的正確的歷史觀,英國權威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主要趨勢”中這樣評價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之所以日益增長,原因就在于人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合理地排列人類歷史復雜事件的使人滿意的唯一基礎。”可以說,任何一種社會理論都應該有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指導,這樣它才有建設性的意義。我黨80年的理論研究經驗也反復印證了這一點,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其為指導,深切時代的脈搏,抓住了不斷變動的現實。
當下,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新技術革命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驅動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充分利用了這一契機,使資本向全球擴張的進程加快,全球化更加顯性化了,這對于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很大的挑戰。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擴張和利益最大化,后殖民主義已經嚴重侵蝕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貧窮和災難,更為嚴重的是,當它們的利益擴張受到阻礙時,它們就會使用政治甚至軍事手段,導致世界不太平,局部戰爭不斷。因此,黨將“推進現代化建設”作為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并且將“發展”作為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另外,我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保持現代化建設的良好環境。這些都說明我黨在正確運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來解決矛盾,因為科技革命以及世界的多極化走向也給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后發機遇。國內方面,十四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在發展中遇到了很多新問題,比如,經濟成分需要如何界定,利益分配需要怎樣進一步優化,下崗就業問題需要如何解決,加入WTO。以后需要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如何使政治民主化進程更加沉穩有效,如何提高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等等。這都對我們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據這些發展了的實際,堅持唯物主義,堅持與時俱進,在方法論上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
二、發展、創新的理論品格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發展、創新的理論品格,具體有三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層,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來講,它就是一個理論創新的結晶。大家知道,鄧小平理論是對我國20世紀70、80年代建設經驗的總結,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國內的現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兩代領導所面臨的問題已經大不一樣,比如說,鄧小平在政治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怎樣防止“左傾”、“右傾”,如何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怎樣處理好與美蘇兩極的關系;而江澤民面臨的主要是如何強有力推進民主政治進程,如何應對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之后世界的多極化走勢;經濟上,鄧小平面對的是如何解放思想、如何使市場經濟為中國所接受,如何使廣大人民群眾脫離貧困狀態;而江澤民面對的是如何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使人民從溫飽走向小康,等等。因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從當前國際國內的現實出發,將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境界。所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著鮮明的時代性。
第二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中蘊涵著很多創新的成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據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從理論高度作了很多重要而全新的回答。它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將“繼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下來,這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它又提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網必須不斷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它創造性地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新觀點、新論斷,認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文化上,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原則指導、方式方法、重點傾向等一系列大政方針。它提出要“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宣傳和教育。”使人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強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此外,它對新時期我國各階層狀況作了科學分析,強調黨要團結起“各個方面忠誠于祖國和社會主義的優秀分子”,并且提出了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能否自覺的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是否符合黨員條件”。以此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擴大群眾基礎,增強黨的凝聚力。
第三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黨都要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氣魄。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講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前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這就要求廣大的共產黨員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慶祝我黨成立80周年的講話中,江主席也語重心長的講到:“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
我們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已經從理論創新走向全面實踐創新。用先進的理論有力的指導實踐,只有這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價值才能夠充分體現。
三、負責于人民的理論品格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之一,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基礎因素。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我們黨只有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使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離開了人民、離開了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就失去了奮斗的價值和方向,任何的發展都無從談起。歷史一再證明,人心的向背、黨運的興衰都與是否將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密切相關。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深刻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在執政為民。在黨的80年發展歷程中,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都與當時條件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具備這樣的理論品質,并且在當代條件下表現得更為鮮明。
80多年來,我黨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唯一宗旨,要求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有服務于人民的大局意識,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毛澤東很早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它要求全黨要有“向下看”的精神,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能有任何凌駕于人民之上的思想,任何政策必須“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十分強調要把“人民擁不擁護”、“人民贊不贊成”、“人民高不高興”、“人民答不答應”作為制定各種政策的依據。他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明確提出了判斷改革開放以及我黨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將人民利益提到了現實的高度。他反復強調,能否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關系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執政為民”,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13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斷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全黨同志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觀點……所有黨員干部必須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決不允許以權謀私,決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接下來的“5.31”講話他又創造性的提出了要保證我們黨始終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加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
“負責于人民”是我黨的一個優秀理論品格,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和我黨理論創新的不斷深化,“負責于人民”的理論品格將更加彰顯和成熟,我們堅信,具備了這樣的理論的品格,我黨的全面建設將會不斷邁上新的臺階。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精辟指出:“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
四、巨大指導性的理論品格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對21世紀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有對我黨、我國總體發展思路的概括,又有對各個具體方面的原則指導,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諸領域的大體系。它面向未來,兼顧歷史;審視現實,創新理論。以巨大的理論魅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其巨大的指導性呈現了我黨理論品格的成熟。
具體來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經濟方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積極穩妥的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等。政治方面,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不斷擴大基層民主,搞好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進一步轉換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優秀的治國人才聚集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嚴厲打擊腐敗現象,等等。文化方面,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塑造強有力的民族精神,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原則,樹立全社會的誠信風氣;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口素質;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體制改革,等等;另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軍隊建設、國際關系、臺灣問題等方面也有指導性思想。它為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切唯物史觀,力求發展創新,以負責于人民的精神強有力指導著我國各方面的建設。它所具有的這些優秀的理論品格標志著我黨理論品格的成熟,同時也標志著我黨在不斷走向成熟。在新世紀的征程中,我黨只有堅持自己的理論品格,才能使理論創新不致誤入歧途,才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業穩步發展。
責任編輯 張國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