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完善與創新我國的農地制度,以促進農村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非常迫切的問題。本文論述了制度變遷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方式與機理,探討了我國農地制度的演變過程,并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對農地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制度變遷;經濟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190-02
一、制度變遷推動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
1.通過制度變遷能明晰地界定產權,使人們在法律上擁有對資源或財產所有權上的排他性,使用權上的專有性,收益權上的獨享性,轉讓權上的自主性。因此,能激發人們的主人翁精神與勞動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經濟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
2.通過制度變遷能創立一種足以提高信息透明度的規則,以增加人們對他人行為以及市場運行的反應能力與預見性,從而能及時果斷地捕捉稍縱即逝的商機。
3.通過制度變遷構建一種高效、公平、規范的政府法律、政策、交易規則、道德準則、社會習俗、文化氛圍等,以形成足以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的市場機制。
4.通過制度變遷,進行組織結構創新,調整改造宏觀、中觀或微觀的經濟組織,以降低組織內部的結構耗損,減少內部各系統之間的摩擦效應,優化組織內部要素組合效應,提高組織運作效率,從而促進經濟效率提高。
5.通過制度變遷將良好的政治行為、政治市場(含政治制度、政治組織、政治監督、行政管理等)內生化于經濟發展過程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對落后的政治制度、政治規則進行“創造性破壞”,消除經濟發展過程中阻礙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增長的政治行為、政治市場(如尋租、腐敗、各種以權謀私的尋利行為等)來促經濟發展。
6.制度變遷所要遵循的一條根本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制度變遷構建一種包括物質與精神在內的激勵機制,來激勵人們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激勵人們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邊干邊學”、“邊用邊學”,不斷增加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存量積累,不斷創造輝煌業績。
7.通過體制變遷,“創造性地破壞”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高度集中決策的(計劃)集權經濟體制,創立有利于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以分散決策為基礎的分權(市場)經濟體制,努力擴大微觀主體經濟決策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與競爭機制的作用,促使各微觀經濟主體在利潤最大化原則驅動下參與市場競爭求生存、求發展、出效益、優勝劣汰,同時,這種分權決策體制宏觀層面還保持適度的集權決策權力,用以調控市場行為,引導企業公平競爭與合法經營。
二、我國農地制度的歷史演變
探討農地制度的歷史演變,分析農地制度的變遷與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關系,對于我們認識農村經濟的發展變化和運動規律具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以后,農地制度的演變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土地改革階段(1949~1952年)。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決土地問題,借以發展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經濟政治地位。土地改革的具體政策主要有:沒收地主的土地及其它財產,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保護中農的土地和財產;保護小土地出租者等等。土地改革使我國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經濟條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
2.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逐步公有化階段(1952~1978年)。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村實行的是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結構與社會主義的目標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合作化”,主要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制度的演變。這一階段的初期,完成了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使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改革是成功的。但在這一階段的后期,尤其是人民公社時期,采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強調“一大”(規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拉大了我國農村經濟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3.農地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的起始階段(1979~1993年)。這一階段的農地制度演變可歸結為從人民公社時期的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到土地的集體所有、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演變,經歷了聯產責任制→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制度演變過程。這一制度的確立,一方面標示著人民公社舊體制的徹底解體;另一方面體現了農業生產家庭經營的優點。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確立,使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得以真正分離,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農地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創新與完善階段(1993至今)。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以及我國加入WTO,土地的單家獨戶的經營適應不了農村經濟發展要求,防止農地的流失和細碎化,建立依法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成為這一階段農地制度演變的主要特點和任務。
三、農地制度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1.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農業與相關產業的一體化經營,這樣就必須改變單家獨戶的家庭經營,實行適度的規模經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在于下大功夫培植主導專業化產業即支柱產業或大龍頭企業,通過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湖北宜都市近幾年來,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思維定勢,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攻方向,以“公司+基地+農戶”為紐帶,經過近幾年地努力,先后培植與發展有較強實力的柑桔加工、紅茶加工、黃姜加工、山羊養殖(圈)、水庫網箱養殖鱘魚等五大支柱產業;上述“種、養、加、銷”一條龍的五大主導專業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全市絕大部分農戶的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大大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近三年來,全市GDP與市財政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農民純收入年均增加77.6元,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湖北石首市所培植發展的以速生意揚為原材料的木材加工企業,枝江市經過自1998年以來6年多的努力舉全市之力發展壯大的枝江大曲酒業,宜昌市夷陵區所精心培植發展的柑桔加工、牛奶產業等均已發展成為對本市(區)工業化、產業化有全面帶動力的主導專業產業。
2.以民營機制為主導,大力推進土地產權制度與經營制度的創新與改革。松滋市為改變農村目前以家庭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的小生產方式,逐步培育與發展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現代契約關系為紐帶的現代家庭農場經濟體制,或農村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加工大戶、運輸大戶、農資經營大戶等。目前,松滋農村正處于從個體家庭經營向農村經營大戶或現代家庭農場的轉變之中。經過近幾年土地經營體制變革,目前該市已有1萬余戶農民成為家庭農場主或種養加運輸大戶,戶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這種轉變的實質是農村耕地產權亦即土地使用權、收益權、讓渡權等的轉變。這種轉變有利于土地、勞力、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向效益較高的生產單位流動與集中,實現合理配置,并促進農業生產向社會化、市場化、規模化轉變,從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但從長遠看,農村經營大戶或家庭農場由于規模還不大,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故其社會化、市場化、規模化程度仍不高,還須進一步向土地股份經營公司發展,用現代股份制企業經營的方式來經營農業,為實現農村土地生產經營企業化提供制度支撐。
3.明確農地的產權關系。一般而論,產權是一種財產權,是指出資者擁有的、建立在財產所有權基礎上的,反映不同利益主體對某一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根據產權的定義,所有權是產權的核心和基礎,由此還可派生出許多其它的權能。所有權強調的是保障財產所有者的權益,但僅此一點,是不能夠解決財產使用的效率問題的。要提高財產的使用效率,就必須具備有效的財產營運方式,構建各種財產權利,以處理財產運行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以獲得更大的效益。農業產權主要是圍繞農地所發生的權利關系,這是由于農地在農業生產中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在市場經濟中,農地的產權可分化為:(1)農地所有權,即排除他人對農地的控制權;(2)農地的占有權,即對農地的實際支配權;(3)農場的使用權,即取得農地占有權者對農地的使用和經營權;(4)農地的收益權,即在轉讓和經營農地的活動中所獲得的相應收益;(5)農地的處置權,即農地的所有者可以把農地使用權轉讓、出賣、贈與和繼承等權利。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規定:農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其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同時明確指出:農地使用權可以由本集體經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承包經營。因此,實踐中,要堅持農地的農民集體所有,確保農民土地承包權不受侵害,貫徹農地“30年不變”的政策。要從創新農業經營制度,發展生產力出發,根據市場對農地使用權的供需狀況,正確處理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之間的關系,積極穩妥地引導和規范農地使用權(經營權)流轉市場化。
4.培育健全農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建立合理的農地流轉機制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那么,如何建立農地的流轉機制呢?關鍵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確保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實行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原則,逐步培育健全農地流轉的市場機制、管理機制、利益機制和風險機制。具體地講,就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營造出“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采取各種有效的激勵措施和政策,充分調動土地經濟關系中各方面的積極性,嚴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明確劃分處理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的權利和義務,合理分配農地流出與流入雙方的經濟利益,有條件的地方,籌建必要的風險基金,逐步形成土地流出者,流入者和管理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風險機制。
責任編輯 王友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