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監督機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公司中存在三種監督機制,即監事會、獨立董事、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并存的監督機制,且各有優劣。我國公司監督機制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吸取各國的經驗教訓,最佳的選擇是,許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以章程選擇合適的監控手段,允許不同的監督機制在一國內部同時并存,共同競爭。
關鍵詞:監督機制;監事會;獨立董事;公司的治理結構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180-02
現代公司理論強調,要實現公司價值及全體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必須使決策權、監督權、執行權相分離。其中,監督權的行使及監督機制的完善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全體股東利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的公司監督機制,能夠有效地平衡公司各機關的關系,是公司規范運作的有力保障。本文擬就各國的公司監督機制及我國公司監督機制的完善等問題作一些分析。
一、各國公司法所確立的內部監督機制
(一)監事會的監督機制。采此監督機制的主要是“二元制”公司治理結構的國家。公司機關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組成。監事會由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職工代表組成,監督董事會和經理的管理行為。監事會為法定的專職監督機關。如德國、中國等采用此監督方式。
(二)外部董事的監督機制。英美國家公司主要采用的監督機制。其公司為“一元制”治理結構,公司機關為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組成。為了實現監督權,在董事會中設外部董事來行使對管理層和經營層的監督。外部董事在公司中不擔任管理職務,且在董事會中占據多數,對擔任管理職務的內部董事即執行董事起監督制約作用。
(三)獨立董事或監事會選擇采用的監督機制。采用此種監督機制的國家為日本。日本公司的治理結構也為“二元制”,即公司機關由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組成,監事會對董事會實施外部監督,處于與董事會平行的法律地位,且二者均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但日本于2002年完成的日本商法、公司法的修改,對公司強化監事會或廢除監事會而采取獨立董事制度作出任意性規范,公司可酌情選擇治理模式。
二、監事會制度
由前述可知,采用監事會監督機制的主要為“二元制”治理結構的國家。依我國公司法規定,監事會作為法定的專職監督機構,對公司的財力及業務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當董事和經理的行為損害公司利益時,監事會有權代表公司要求董事和經理予以糾正。在制度設計上,期望通過監事會實施的監控與制衡,使經營者克盡職守,防止其濫用權利。下面以中、德為例介紹監事會的監督職能。
在德國公司中,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監事會組成后選舉董事會負責公司的經營管理。監事會監督董事會(以及經理等高級職員)的經營活動。監事會在法律地位上為董事會的上級機關,對董事會有很大的制約作用;而董事會雖為監事會的派生機構,但作為公司的經營管理機構卻享有極大的實際權力。這種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制衡,讓實際權力較大者法律地位低于實際權力較小者,實際權力較小者法律地位高于實際權力較大者,這樣的結果確實有效發揮了監事會的監督職能,“美國從未建議過德國采納獨立董事制度,德國1998年進行商法和公司法的大規模修改,2002年又根據美國的經驗教訓,強化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也仍然沒有考慮過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因為獨立董事最主要的監督職能,德國的監事會是完全可以勝任的?!?/p>
在我國,公司中也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但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實施經營管理,由監事會實施外部監督。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法律地位在理論上是平等的,主要區別在于職權范圍不同。實踐中董事會掌握著公司的人、財、物,直接運作公司資產,決定著公司命運;監事會雖法律地位與其不相上下,但實質權力較小,在公司的運作過程中難以發揮實質性作用。
三、獨立董事制度
獨立董事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國家,是相對內部董事而言的。在美國,獨立董事是指與公司無聘用關系或其他顯著經濟聯系的董事,往往由外界專業權威人士來擔任。其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沒有任何利害關系,因而導致這種可能有利害關系的人被排除在獨立董事之外。
“在‘一元制’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是公司最高的決策權力機構,而獨立董事作為決策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具體參與公司重大決策的全過程,包括重大決策的事前醞釀,內部制定和最終發布等各個環節?!痹谄渌O督機制中,監督者往往遠離董事會,存在著嚴重信息不對稱問題,對董事或董事會的損害行為不能作出及時反應,進而導致監督與制約嚴重滯后。而身在董事會之中的獨立董事則可及時洞悉董事會的不合理行為,并及時采取制約和糾正措施,從源頭上進行監督。
我們應該承認,獨立董事其功能的發揮關鍵取決于保障其獨立性?,F實中,獨立董事很難真正獨立。在美國的公司中,很多總經理也兼任董事會主席。獨立董事的當選也是總經理的意圖或是通過總經理對提名委員會的影響而促成的。“獨立性”只是理論上的,他們依賴于總經理和公司其他的高級官員的介紹才得以了解公司發生的事情,“獨立董事經常受到公司管理層壓力,難以保持經常的中立態度”。
四、獨立董事制度和監事會制度的比較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知,獨立董事制度和監事會制度是公司內部監督的兩種模式,且各有優劣。一個為董事會內部的監督,另一個為董事會的外部專門監督機構的監督,其目的均在于降低公司的治理成本,保證投資人和公司的利益。在基本職能與作用方面,兩種制度事實上具有同質性。若簡單說此兩制度孰優孰劣,從德美兩國公司運行來看,很難分出高下?!氨M管美國有不少學者向往德國的雙軌制度,德國亦有不少學者批評德國的監事會制度,但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德等國的公司立法仍分別維持其行之有效的制度?!?/p>
但從具體制度的設計構架上,兩大制度存在差異。獨立董事存在于“一元制”公司治理結構中,而監事會存在于“二元制”公司治理結構中。二者的存在各有其制度的背景。若簡單的把一種制度搬入另一種制度中,因二者的基本職能和作用是相同的,故在實踐中不僅不會加強公司的監督機構職能,反而會在兩機構之間產生相互推諉、扯皮現象,增加監督成本,降低公司的運作效率。
五、我國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現狀以及完善
在我國,監事會是法定監督機關。但當前我國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結構集中,特別在國有企業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政策和歷史方面的原因,導致國有股一股獨大,大股東掌握著很大權力,董事、監事的人選操縱于大股東之手,要發揮監事會的制約作用幾乎不可能,監督機制流于形式,經常發生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為了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監管部門將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獨立董事制度,并于2001年8月16日發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之后,各上市公司中紛紛設立獨立董事。雖然獨立董事在我國公司法中未被列入法條,但其在現實中確實已在我國成為一新的監督機制。
我國上市公司在保持“二元制”公司機關構造原型的基礎上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目前從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來看,上市公司引入獨立董事制度,但對于如何進行獨立董事與監事會職能定位及協調問題沒有提及,現行的《公司法》中也無相關規定。由于二者的基本職能和作用是相同的,故實踐中增加了監督成本,兩機構之間相互推脫責任,降低了公司的運作效率。而且實踐中公司監事會職能仍然處于弱化形態,而獨立董事實踐中也因為難以獨立、人數較少以及責任過重等存在若干問題,并沒有發揮出預計的監督作用。
日本和我國公司治理結構頗為相似,我國上市公司與證券市場揭露出來的問題也與日本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日本原來曾試圖通過引入獨立監事來強化監事會的道路來加強公司的監督機制,但由于引入的獨立監事比例太少而見效甚微。2002年5月完成的商法、公司法的修改,對公司強化監事會或者廢除監事會而改采獨立董事制度,作出任意性規范。公司可酌情自由選擇治理模式,既反映出明確的國家導向,又尊重公司的自治權利,更能適應公司的實際需要,其合理性顯而易見。在具體的制度安排上,日本是根據公司的規模大小區別對待的。獨立董事或者獨立監事的選擇制,是僅針對大型股份公司提出的要求,沒有從是否上市考慮,這與我國有所不同。日本在董事會中引進獨立董事與通過增加獨立監事人數來強化監事會的功能,是作為同等的并可以相互替代的措施考慮的,兩者只擇其一。
鑒于我國目前兩種監督機制并存,而監事會監督作用弱化,獨立董事的監督也不盡人意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國在進行股權結構改革,改變一股獨大現象的同時,可參照日本的經驗來加強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F代社會是市場經濟,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且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企業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如企業的規模、資金等情況來自主選擇該公司的監督機制:或設采獨立董事制度,廢棄監事會,且董事會中半數以上為獨立董事;或采強化監事會,延長監事任期,引進半數以上獨立監事。并在公司章程中予以規定。對于有利于公司正常經營的選擇,政府應予以支持,而不是頑固的堅持“一元制”或“二元制”治理結構應采用的監督機制。
責任編輯 李 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