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鄧小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一系列論述,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透析了他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科學性、實踐性和創新性,闡述了他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和注重實效的思維特點以及對中國和世界政治文明建設的巨大貢獻。
關鍵詞:政治體制;改革;思想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019-02
一、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政治、階級理論與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把握了社會發展的規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活力
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第一次實踐是巴黎公社的建立。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時指出巴黎公社的目的是建立“真正共和國”的“真正民主制度”,“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社是“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因此,巴黎公社所要建立的國家制度是真正民主或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這種經驗在當今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重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在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實踐上有如下兩個方面:一是他領導建立了第一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蘇維埃新國家。并且提出了蘇維埃國家的政治要為經濟服務的思想。二是列寧在建設新國家的過程中過分強調了工人階級國家對于已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專政方面,而忽視了對于廣大人民的民主方面。在國內,他建立了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黨政融為一體的、權力過分集中于少數人手里的政治體制。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他也創建了高度集中的共產國際。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后來被斯大林利用來在國內搞專制主義,在國外搞大國主義和“父子黨”關系。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也破壞了各國的正常關系。最終使社會主義遭受了嚴重挫折。
我國社會主義建立后,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發揚民主,避免重犯蘇聯的錯誤。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關系問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他提出了在科學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對待民主黨派的態度上,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些都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探索中產生的積極經驗。但是,“由于我國歷史上封建專制主義和共產國際時期實行的各國黨的工作中領導者個人高度集權傳統的影響,”我們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依然相當嚴重。在領導者的錯誤估計和發動下,我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究其原因,“固然與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
二、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對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徹底的,深刻的、全面的變革。它注重統籌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開辟了廣闊空間
首先,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協調發展的觀點,它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掃除了障礙。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我國改革的實踐表明,經濟體制改革同政治體制改革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把這兩個方面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大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政治體制改革是促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而政治體制改革是改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目的都是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如果單兵突進、單純的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現行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不加以消除,經濟體制改革也難以深入,難以持久,甚至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喪失。政治體制改革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它既是要解決生產關系中的問題,又是要解決上層建筑中的問題,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掃除障礙。
其次,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認為政治體制改革過程的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它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具體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國家政權性質和基本組織形式的規定性。我國的政權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其基本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我國建立的標志,是我們必須堅持的。而具體的政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外在的表現形式和實施方式。我們所要改革的就是政治制度中那些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方面和環節。因此,政治體制改革是對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使之更加適合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需要。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調動基層和人民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得以發揮出來。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必須在“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國家政權和各項企事業的權利,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從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再次,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堅持了黨的領導與黨政分開的有機統一,它為改善黨的領導、加強執政黨的自身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國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病是權力高度集中。首先是集中在各級黨委手里,又是集中在書記手里。于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家長制作風等弊端都滋生出來了。但是,長期以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政治體制在人們思想上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堅持黨的領導。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黨政分開的觀點難以接受,政治體制改革也難以順利進行。改革黨的領導體制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必須把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權的基本涵義,從認識上搞清楚。小平同志認為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決策的領導,它體現在如何制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通過黨組織的活動和黨員的模范作用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實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實現黨的領導權。而不是對國家和社會實行直接的管理。黨對國家和社會領導的職能范圍,要求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了掌握事關國家建設全局的大政方針之外,要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群眾工作,并積極創造條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三、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是在堅持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的基礎上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行的探索。它強調了主體與世界的統一,為豐富世界政治文明理論提供了寶貴財富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近代和現代的歷史發展表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市場、世界體系的形成,生產社會化日益越出了國界獲得了國際化的形勢,整個世界經濟生活的開放趨勢也隨之得到加強和深化。“物質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全球化把中國的發展納入世界的軌道。經濟上是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現代化,它是包括政治現代化在內的全面的現代化。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僅僅靠經濟體制改革就可以完成的,其中政治體制改革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鄧小平在談到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時深刻的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
在一個開放的世界格局下,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離開世界的發展而謀求自身的發展,閉關自守只會導致落后和貧困,這已為我國過去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所證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將遇到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國內:現實的社會主義還沒有建成完善的民主制度,現行的政治體制還存在許多弊端,人大制度還不完善,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決策權、知情權太小。如果說在封閉的條件下,還可以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來抵制來自西方的影響的話,在開放的條件下,這一切都已成為不可能。人們自然而然的把西方資本主義發展了幾百年的民主政治與我國的民主政治相比,于是造成一種錯覺:認為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民主;另一方面來自國外: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帶來的壓力。西方國家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企圖。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為西方國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條件,西方強制文化意圖通過邊界的信息交往傳播其經濟、政治模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促進政治多元化、多黨化;建立文化霸權擴大對我國的影響,施加“軟”壓力,意欲顛覆我國的國家政權。
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思想。從本質上講也是實現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思想。小平同志提出我們決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模式。必須不斷探索,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但是我們決不反對把西方政治民主中有價值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
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世界意義不僅僅限于理論上,在實踐中也為其他國家,特別是與中國發展有著類似經歷的國家的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借鑒。在方法論上更是為世界各國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文明建設道路提供了方法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政治文明建設都具有重大貢獻。
責任編輯 李 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