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探索過程,是一個在思維上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在實踐上從理論原則到具體的實踐過程,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思維邏輯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3-0016-03
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從馬克思到鄧小平在認識思維中經歷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發展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抽象理論,為開展社會主義思維認識和實踐活動提供了開端和指導思想。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作為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的總結和馬克思理論抽象發展而來的思維具體,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思維歷程的考察中,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在當代中國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有益啟示。
一、實踐是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源泉
從馬克思一生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及其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來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的根本主題在于爭取和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選定的這個主題決定了他必須尋找一條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道路。為此,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研究了人類社會的歷史.特別是著重剖析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經濟事實,從而作出了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和社會本質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產生和確立了他的帶有高度抽象特征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一般來說,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抽象理論具有這些方面的規定和特征:一是通過批判舊世界來發現新世界,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科學考察得出的必然結論;二是“從已知的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如果脫離這些事實和過程,“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三是緊接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后的新社會,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化大生產及勞動產品按勞分配為特征的社會。馬克思的這些理論內容實際上明白無誤地表達著一個重要的前提性觀點:社會主義不是一種現實應當與之符合的理論,而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發展的頂點上,通過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化大生產所創立的現實途徑達及的一個社會形態,它具有抽象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就是說,它不僅是一種解釋世界的純粹的科學理論體系,而且也是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社會運動,某種程度上,它也是一種認識和研究社會而指導社會實踐的方法論。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構想只是描述了社會主義的大致模樣,而對具體的細節卻始終涉筆不多。這樣,馬克思就為后人探索社會主義埋下了實踐的“伏筆”。
然而,正是由于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抽象性和實踐性,使其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本身必然是一種開放的體系,是社會主義實踐的活的行動指南,而決不是僵死的教條和一成不變的學說。近百年來的社會主義運動史證明,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種種不同的理解是世界上出現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因,也是出現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運動和制度形成的原因。在社會主義制度由書本的原則變為現實制度以后,社會主義運動史中產生了關于社會主義的種種爭論、對立和分化(例如:20世紀50年代的蘇南之爭、60年代的中蘇論戰、毛澤東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的失誤等事件),究其根源,在于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社會主義的現實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為社會主義的實踐指明正確的方向,鄧小平在中國社會主義實踐新階段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探索中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來源于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也是繼承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精神,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進行長期思考和探索的結晶。這~理論結晶的創立從而奠定和明晰了當代中國堅持社會主義的首要前提。
關于中國的實踐,鄧小平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撥亂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所謂撥亂反正,就是糾正“文革”以來的錯誤路線,重新回到過去正確的理論和實踐中去。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支持和領導了批判“兩個凡是”、討論真理標準、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制定“歷史決議”等一系列撥亂反正的具體實踐,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發展生產力”這一最基本的結論。他指出:“我們撥亂反正,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當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真正發展生產力,光有撥亂反正的理論和實踐還不夠,還必須有開拓和創新,有改革和開放。為此,他認識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小平的這些觀點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中解放生產力的途徑是革命。而實際上在通過革命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要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需要靠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來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具體體制來達到。在此意義上,鄧小平認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這樣,鄧小平在一方面通過撥亂反正堅持和恢復社會主義的實踐,另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在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實踐的基礎上,得出了當前最大的實踐是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的雙重結論,從而恢復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主題。
從這一雙重結論的思考、探索和經驗總結出發,鄧小平逐漸認識和確立了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在這一本質認識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他的核心思考內容。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解放生產,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根本目的——“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聯接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的亦此亦彼的中介——“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在這里,“根本任務”是社會發展和存在的基礎,“根本目的”體現了社會發展和存在的價值目標,而“中介”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辯證地聯系了任務和目的,從而使兩者達到辯證的統一。這些認識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維之光。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五句話,每一條都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在新的基礎上產生的科學結論反映了馬克思與鄧小平在不同時代的兩種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理論思維,它們在無數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理論的思維認識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發展過程,體現了邏輯與人類認識發展歷史的統一。
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從馬克思社會主義本質論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發展
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探索過程,是一個在思維上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在實踐上從理論原則到具體的實踐的過程。如前所述,由于馬克思恩格斯是立足于資本主義現實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進行科學預測,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所以只能從對當時的社會進行批判認識的基礎上來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就決定了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預測,在19世紀還只能是一些抽象的規定。
但是,斷言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是一些抽象的規定,絲毫不意味著否認它們的真理性。這是因為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乃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它揭示了社會主義最一般和最普遍的特征,反映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也反映了人類思想史對人類社會的科學探索和優秀成果,因而這些認識是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科學抽象。如果沒有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科學抽象,現在的社會主義實踐是無法想象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就無法界定,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和深化,自然就無從談起。
建立了對社會主義的科學抽象,這只是對社會主義進一步認識的開端,而不是結束。隨著社會主義運動的展開和進行,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抽象必然要達到思維和實踐中的具體,必然在實踐的基礎上經歷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過程。眾所周知,馬克思所描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基礎之上的,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卻相繼在一些經濟政治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這些國家的實際生產力水平與馬克思當初的邏輯設想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這就決定了由此而建立的生產關系必然會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征。這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伴隨著各國社會主義實踐所必然產生的一種特定的歷史現象。這樣的科學社會主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邏輯性地繼續,而是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特殊的、跳躍性的社會歷史途徑。對于社會主義實踐的這種特征,各國共產黨人必須獨立地作出自己的認識和把握,不能套用馬克思當初的全部設想,只能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以馬克思的認識為出發點,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加以深化和發展,進而總結出進行科學社會主義實踐和運動的現實具體的結論。這種以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為認識思維開端的實踐思維,并不是要推演出或過渡為一個和開端并不相聯的產物,而且要推演和展現出包涵在開端里面的社會主義的根據,亦即本質中的一般。鄧小平作出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就是這種思維的推演,他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就是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認識和實踐的產物,也是在馬克思抽象規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思維具體。
馬克思認為,具體之所以具體,是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及多樣性的統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就是馬克思關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原則等社會主義特征的構想。否定了這一點,便否定了今天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實踐,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論斷也就無從說起。但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雖然揭示了社會主義最普遍和最一般的關系及特征,卻顯然舍棄了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豐富內容和多樣聯系,這是歷史發展特殊性造成的理論和實踐局限。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抽象規定變為中國的現實,必然獲得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形式,在現實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規定。在鄧小平時代的社會實踐中,現實中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的,與馬克思當初設想的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它們必然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必須以其它經濟成份和分配方式作補充。從這種不完全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出發,當然就有一個特定的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問題。因此,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必然與馬克思經典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規定同中有異,要對馬克思的抽象規定作辯證地否定。這種否定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原則規定的最普遍的一般的本質,是對原則規定的深化和補充。可以說,從解放生產力到發展生產力,從消滅剝削到消除兩極分化,都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基礎。而要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共同目標,更是不能不以公有制為前提。共同富裕本身就包含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標志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另一方面,它又標志著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和按勞分配的充分實現。這時候的生產關系才又回到馬克思當初的邏輯設想,只不過它是更高意義上的回復,是包含著差異和發展的回復。
因此,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顯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維的過程,亦即用邏輯方法和思維抽象再現社會主義概念認識的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聯系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這樣,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在100多年的時間中經過列寧、毛澤東等人的探索研究及其不同的階段的認識,終于在鄧小平的實踐總結中得到了科學的結論,完成了社會主義本質認識邏輯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
三、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歷史地回到馬克思
馬克思和鄧小平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他們在不同的時代條件和實踐基礎上得出的兩種理論思維。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預測是從資本主義現實分析中得出的科學抽象,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是從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從科學抽象到科學結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者在100多年來從未間斷的社會主義運動和實踐中把思維邏輯與客觀現實進行歷史地統一的過程。社會主義的運動和實踐,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新認識和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根源和源泉。
馬克思和鄧小平的不同時代的理論思維之所以會形成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發展,是因為它們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和前提的。它們發展的根源不僅深藏在各不相同的經濟事實當中,而且都以前人的思想材料為前提和出發點。因此,任何社會主義的時代認識都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它們不僅表現為與客觀實在發展的歷史的統一,而且表現為與人類認識發展的歷史的統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作為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具有科學意義的發展,只能根源于歷史和人們社會實踐的過程,而不是根源于任何主觀的意志和相對主義的思維。因為真理作為對客觀的正確認識,必然要以客觀事物存在為前提,真理的發展程度也必然要受到客觀事物存在的制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作為對社會歷史運動的科學的理論總結,只能是歷史發展作用的結果,歷史過程和人們社會實踐的規律性與連續性決定了這一新論斷與社會主義各個探索階段的認識的統一性和繼承性。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確立,只是社會主義不同探索和發展階段的邏輯矛盾運動的必然反映。它只是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不斷趨于完善的承繼過程的表現,而絕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發展各階段間的彼此對立和否定,也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認識的終結。只有從這樣的認識視角出發,才能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本質論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的意義。
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并不僅僅是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批判以及科學構想,同時也是科學的世界觀。它的真諦在于指出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必然趨勢,并為社會主義提供哲學方法論的指導,至于社會主義實現的具體實踐模式則是各國工人運動中的實踐問題。因此,那種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包羅萬象的現成答案的思維,實際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它在現實生活中就必然表現為:從理論與現實的差別中得出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及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否定論”的錯誤判斷。這些結論實際上仍然是我們黨一貫與之作斗爭的教條主義、現象主義帶來的庸俗唯物主義的產物。這種庸俗唯物論只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本本,而忽略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本質特征,因此它必然表現為社會主義思維認識中的機械主義和以非歷史主義為主要特征的唯心主義。
從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抽象到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邏輯發展的根源,既深藏在對各不相同的社會現象的批判考察的現實思考之中,又深藏在前人豐富的思想寶庫和不懈的社會主義實踐之中。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嶄新的時代內容的統一,以其為核心內容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通過中國的實踐,終于確立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進程,這條進程恰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的科學性,證明了在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得出馬克思晚年東方社會主義理論思考、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沉思等同一主題在本質上完全一致的結論。
責任編輯 張國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