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琴臺路北口,有一家龍鳳茶樓,門口掛的那副“楹聯”,看來頗有些年頭:
春風迎客,茶香萬里
高朋滿座,福祿壽禧
表面上看,這是一副楹聯——書法很不錯,鐫刻得也比較好,可仔細看文字,覺得更像廣告,而不像聯語。
這“楹聯”由四句話組成,句末的四個字“客”、“里”、“座”、“禧”都是仄聲。按照楹聯的基本規則,上聯末字仄聲,下聯末字就該用平聲,哪有全用仄聲落腳的道理?光拿這一條來衡量,這副“楹聯”便似是而非了。
楹聯還要講究平仄交替,雙字詞語的第二個字,音律上一般處于音節點(或稱音步),那是聲調的重點所在,不能馬虎。看這副“楹聯”上聯的“春風迎客”一句,音節點“風”字平聲,“客”字仄聲,平仄相間,讀起來蠻悅耳;下聯“高朋滿座”也是如此,“朋”平“座”仄。然而,楹聯除規定本聯應平仄交替外,對句之間還要講究平仄對仗。與上聯平聲音節的“風”字相對的地方,下聯應該換成仄聲音節。但現在是“朋”字仍然用平聲,就犯了“一順風”的毛病。而上聯的“客”和下聯對應處的“座”,全都用成仄聲,犯了相同的錯誤。
此外,楹聯還講究詞性和結構相對,此聯中,“茶香萬里”為主謂結構,“福祿壽禧”則是并列結構,根本無法相對。照理說,“萬里”帶有數字,需要用“千尋”、“三清”等帶數字的詞語來對;反過來講,下聯用了“福祿壽禧”四個并列的仄聲字,上聯就應用“和諧安寧”一類的平聲字來對才協律。
楹聯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應該不厭其修改,如果這副對聯改為:
秀閣迎風,茶香迎客
高朋滿座,春色滿庭
這樣,既照顧到音節上的交替,又照顧到文學上的情趣,中間還重疊了“迎”和“滿”,又增加了一些趣味,對茶樓一類的場合就非常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