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啞”,給人的感覺似乎總有點不好,在漢語詞匯中,帶有“啞”的詞組大多含貶義,如啞巴、啞火、啞炮、啞場、啞巴虧、啞口無言……的確,生理上的啞是一種不幸,一種痛苦。但是,有些特殊的“啞”,卻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產生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含有謎味的啞聯便是如此。顧名思義,啞聯即不用文字和語言,將所要表達的內容不直接說出來,而是運用動作、手勢或借用景物來表示聯語的特殊聯種。筆者猜過一條燈謎,謎面是“啞聯”,要求猜一句成語,謎底便是“無言以對”。
在我國民間,有許多啞聯趣聞,流傳最廣的應該是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斗啞聯。蘇東坡被貶黃州后,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飲酒賦詩,談笑風生。蘇東坡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兩人心照不宣,不禁大笑起來。原來,兩人是在趣對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詩)”。又有一次,蘇東坡見一個村姑挑著稻禾從田里上來,忙拉佛印看。佛印看后紅著臉,四處張望,見山前有位樵夫,正在砍伐一株朽爛了的老樹,又指給蘇東坡看。原來兩人又在斗啞聯:“村姑田里挑禾上(和尚);樵夫山前伐朽才(秀才)。”可見兩人的才智之高!
無獨有偶,我最近品讀一本《古今巧對妙聯大觀》,書中也記述了一個有關蘇東坡啞謎對的趣聞。說是北宋時,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黃州。一天,朝中來了位欽差大臣,暗查蘇東坡有沒有不軌行為,同時巧構一上聯,想難倒蘇門弟子。欽差出了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面八方。”蘇門弟子聽罷,把一只手舉起搖了搖,不答不理,欽差以為對不出,正想譏笑,但聽蘇東坡解釋道,弟子是以啞聯相對:“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欽差聽了,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清代著名文學家、四川才子李調元一次到成都會友,正逢中秋佳節,友人邀他到望江樓賞月。席間,友人為助酒興,請李調元即興作啞對。約定后,一個老學究便把座椅搬到一棵梧桐樹下,背靠樹,仰首望月,怡然自得。李調元見狀,笑而不語,只將燈點燃,提著燈直上崇麗閣,捧書而讀,怡然自樂。老學究連聲贊道:“妙哉妙哉!李學士果真是才高八斗,名不虛傳!”原來,老學究出的上聯是“移椅倚桐同賞月”,李調元對的下聯為“點燈登閣各攻書”。
有的啞聯是用物品巧構的。從前,有個做丈夫的讀了幾天四書五經,自以為了不起,覺得妻子無才,想把她休掉再娶。這年中秋夜他乘著酒興,撰了個上聯:“中秋月下寫休書”,而下聯一時苦思未出,其妻早知他想棄舊納新,便從屋里端出四樣水果,放到丈夫面前,對他說:“你看,這不是你要的下聯嗎?”丈夫一看是石榴、青棗、荸薺、梨,連起來一讀,發現果真是一個絕妙的下聯:“十六清早逼妻離”。他暗暗佩服妻子的才華,從此一改初衷,與妻恩愛到白頭。
古代戲曲中也經常插入啞聯。湖南祁劇《孟麗君》中,當劇情發展到金殿會審孟麗君時,奸臣阮龍光發現眼前的孟麗君是榮蘭假扮的,便出了副“龍珠扇,扇畫龍,手舞扇飛龍不動”的上聯要她對。榮蘭的對聯功底不厚,她面對奸臣,怒火燃腔,霍然站起,手提羅裙,腳一踩,對阮吐了口唾沫。阮龍光惱羞成怒,大吼道:“望萬歲把她斬了!”就在這緊要關頭,女扮男裝,身為宰相的孟麗君站了出來,笑著解釋說:“她手提羅裙,露出繡鞋,這樣一蹬是啞對嘛!”接著念出下聯:“鳳頭鞋,鞋繡鳳,腳蹬鞋響鳳難飛。”榮蘭見小姐為她解了圍,趁機反唇相譏:“是嘛,他連個啞對都不懂嘛!”這一來不僅羞辱了奸臣,而且為豐富劇情添上了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