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5日,《重慶晚報》頭版頭條新聞《明三娘10斤面粉重塑“通遠門”——閉門半月制作,嚴格按比例捏造,擬獻禮亞太市長峰會》,并配以占據了半個版面的大幅彩圖,明三娘正在用面人將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通遠門的激戰場面重現眼前:城墻約高1尺,長2尺。城墻下的攻城將士,有身穿盔甲、手持長矛、盾牌的騎兵;有推木撞城門的步兵;有爬上樓梯奮力拼殺的勇士;也有中箭落馬倒地的傷兵和被滾石砸倒的戰馬……城墻上的守護官兵,有的持弓或用土炮在射擊;有的正舉石向下砸,人物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場面肅殺壯觀。
第二天上午,筆者便來到重慶巴南區李家沱,拜訪了這位曾經有過一面之交的明三娘——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巴南區文聯副主席、工藝大師明朝蘭女士,帶回了許多藏在面人背后的傳奇故事。
跑街女拜師學藝巧得藝名“明三娘”
1987年,33歲的明朝蘭從渝中區的一家街道企業下了崗,成了失業者。她的丈夫陳興華所在的企業也不景氣,工資收入很低,兒子正讀小學。一向性格豪爽潑辣,有著幾分男人氣的明朝蘭頓時嘗到了“愁”滋味。為了謀生,她終于勇敢地跨出了家門,干起了賣水果、襪子、豆漿、三角粑之類的小本生意。每天半夜三更起床磨豆漿、烙粑餅,天還沒亮就將這些早點挑到街上去賣。后來,陳興華把自己當知青時向農民學到的草編手藝也教會了妻子。明朝蘭每天晚上用棕葉芯編織公雞、蜻蜓、蚱蜢、孔雀、鳳凰等小動物,第二天舉著它們走街串巷,邊叫邊賣,用它們換取生活費和兒子的學費。
1989年盛夏的一天,在重慶火車站附近的街邊,明朝蘭偶然碰見一個在捏面人賣的山東漢子,于是,她湊上前去看稀奇。沒想到,竟然一見鐘情!目睹那漢子手捏一團面粉,像耍魔術似的,一會功夫就捏出一個個神氣活現的小面人兒,她完全被迷住了,久久不肯離去。幾天之后,明朝蘭終于按捺不住心頭的欲望,對那山東漢子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師傅,你收不收徒弟?”那師傅一聲輕笑,沒吭聲。第二天她又去問,那師傅還是不置可否。第三天傍晚,明朝蘭又來到面人攤前,瞪住那師傅捏面人兒看了許久,突然像想起了什么,對那師傅說:“這么晚了,你還沒吃飯,我去給你端碗面吃。”那師傅搖頭謝絕,繼續捏他的面人。明朝蘭有些心灰意冷,嘀咕了一聲:“你不收我這個徒弟就算了,我回家了!”這時,那漢子的目光落在她的草編上,若有所思地問:“這些都是你編的嗎?”“是的,不信你看我的手!”明朝蘭一面回答一面伸出手讓他看。明顯可見,那雙原本秀氣的巧手,因長期編織,已被棕葉勒出了一道道的血絲,給人一種滄桑感。那漢子沉默了一會兒,說:“那你明天幫我買10斤面粉來行嗎?”明朝蘭爽快地答應了。第二天,明朝蘭早早地就將面粉送來了,那師傅對她說:“再過幾天,我就要回家割麥子了,這么短的時間,你也學不會。”明朝蘭并不計較,而是充滿信心,拜了這位比她小十歲的漢子為師。
這師傅姓常,山東菏澤人,他的面塑工藝系本家祖傳,一般不教外人。因為被明朝蘭的執著所打動,他破例收了這個徒弟。在同一條街上,他們仍舊一個賣草編,一個賣面人。年輕的師傅并不保守,因為他明白,僅剩下四天時間,最多只能把徒弟引進門,所以他也用不著保守。可是明朝蘭卻視其為天賜良機,她樂不知疲地一頭扎進了“面人國”。白天跟師傅學,晚上回家又接著苦練,憑著簡單的工具和原料:精粉、水彩、剪刀、梳子、挑子,在反復的練習中仔細琢磨,盡情玩味。而且還必須按照師傅的要求,操作時端坐,腰背挺直,全神貫注,一絲不茍。這四天學藝下來,她發現自己因長時間久坐而血脈不活,引起了四肢麻木,雙腿浮腫。同時也驚奇地發現自己一改過去的急躁,只要捏起面人來就感覺心靜如水,如癡如醉,直至忘我的境界。
打這以后,在明朝蘭花鳥蟲魚的草編隊伍里,開始有了形形色色的面人。過了些日子,常師傅家鄉的人來重慶做面塑生意,他們偶然碰見了明朝蘭在街頭賣面人,目睹她當眾表演捏出的那些慈眉善目的千手觀音、仙風道骨的濟公和尚、氣質高雅的楊貴妃……他們回去后責問常師傅說:“你是怎么教她的?把咱家祖傳的手藝都傳給她了!”常師傅也頗感意外,說:“我也不知道啊,才四天時間,她真是太聰明了!”
1992年5月,明朝蘭被朋友邀請到深圳參加“龍崗藝術節”。有一天,在度假村游玩時,她看見一個老頭在那里捏面人,于是站下來看了很久。那老頭不耐煩地問:“看啥呀,你難道還學得會?我都搞了一輩子!”明朝蘭笑嘻嘻地回答說:“這哪里需要一輩子?我馬上就做得起!”
“哼,我才不相信,你來試試看!”老頭用藐視的眼光打量明朝蘭。因為在當地根本就見不到女人做這玩意兒,更何況是年輕女子。只見明朝蘭立馬動手,將一團面粉迅速搓揉,配上水彩,然后用一根竹簽似的挑子做工具,輕摁、細挑、微點,一會兒工夫就捏出一個仙女的頭部。緊接著如花的容貌、柔美的形體、飄逸的服飾出現了,圍觀者一片嘩然。老頭一看,不說話了。這時,旁邊一位深圳的書法家張黎先生走過來,他詢問了明朝蘭的情況后,由衷地贊嘆說:“你沒有學過美術,看了就可以取形,你很有天賦。我給你取個藝名,就叫‘明三娘’吧。”張黎先生隨即鋪紙揮毫,寫下了“民間藝術,現場表演,巴蜀面人明三娘”,然后遞給明朝蘭說:“就是這幾年,你會出大名,我的眼光不會錯!”從此,“明三娘”連同“巴蜀面人”的稱謂開始在民間傳開。
“面人”叩開美協門三娘藝壇展風采
1993年3月的一天,明三娘在化龍橋街頭捏面人時,重慶市電視臺的鄭平先生路經此地,見狀,驚奇地問:“你能創作這么好的藝術品,為啥不去參加美協呢?”明三娘頓時感覺他的話和張黎的預言很相似。心想,莫不真有這回事?于是,她向鄭先生打聽:美協在哪里?鄭先生認認真真地將重慶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和美協的地址告訴了她,建議她先去民協,找負責人湯會長。
第二天,明三娘精心捏制了兩尊彩塑武將面人,高高興興地來到民間藝術家協會,卻見大門緊閉。她又走到隔壁的市美協辦公室張望,見一些人正在里面開會,便試著走了進去。有人問她是做啥的?“我是做面人兒的!”明三娘回答。眾人一看她手上捧的面人兒,都會意地笑了。在座的市美協主席彭召民接過面人細看,認為很有靈氣,十分贊賞。隨后寫了一封推薦信交給明三娘,并請她帶上這兩件作品去見省美協主席牛文。明朝蘭遵照彭召民的吩咐,到畫家新村見到了牛文并呈上作品。沒想到幾天之后,牛文打電話通知明三娘取錢,并告訴她送去的作品放在畫廊展出時,因有一個日本朋友見到后很喜歡,執意要買,牛文考慮到明三娘生活困難,索性以100元成交,將這兩尊武將面人給賣掉了。
不久,“老爺子”(牛文)要介紹明三娘加入市美協的消息被傳開了。業內一些人士大惑不解,他們認為一個跑街的民間藝人,沒有學過美術,連素描都不懂,有什么資格加入美協?聽到這些風言風語,老藝術家沉下臉來,在有關會上很嚴肅地說:“作為一個下崗女工,能做出這么好的作品,我們為啥不可以扶她一把?民間藝術已經瀕臨失傳了,沒人愿意搞了……”為了給他們解惑,牛文還打電話請明三娘來美協現場表演,最后大家都被說服了,還請明三娘吃了一頓火鍋。
明三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以前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觀察,包括觀察大街行人的各種表情、姿態,也對鏡窺視自己,觀察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在面部的反映。并且喜歡對著鏡子跳舞,通過自己的舞姿,掌握人物的動態造型,久而久之,熟能生巧。自從與美術界取得聯系后,她很快結識了一些美術老師,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習美術知識,并且學會了查閱相關圖書資料。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使她的技藝日趨成熟,做出的面人更顯神韻。為了創作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她查閱了書中大量的人物插圖和文字資料。對所捏做的人物,不僅要做到對其年齡、容貌、表情、眼神、發型、身段、服飾、鞋子以及舉手投足的動作、姿態、道具和所用的兵器等胸有成竹,而且對每個人物的內在情感、性格特征、心理狀態也要了如指掌。
1993年底,四川省電視臺通過省美協,邀請明三娘到成都參加該臺舉辦的“金熊貓電影電視節”和春節聯歡晚會。1994年,明三娘又應邀參加了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辦的春節聯歡會。在一次次的現場表演中,明三娘都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電視臺和各家報紙也爭相采訪。當年10月,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破例批準明三娘加入美協;重慶市文化局授予明三娘“重慶市民間藝術家”稱號。
1995年8月,重慶市在大足舉辦了“中國大足石刻藝術節”,明三娘應邀到場表演。這天,她身著一件漂亮的紫色花旗袍,看上去年輕美麗,體態勻稱而豐盈。那時她在重慶已小有名氣。表演開始之前,觀眾議論紛紛,指指點點。有人說:那就是明三娘!有人否定說:不可能喲,明三娘是個老婆婆。就在大家猜測的時候,當年的市長劉志忠直接走到明三娘面前,同她握手問好,就在記者的閃光燈曝光的瞬間,攝影機留下了在場觀眾驚詫的表情。
小小面人百姓愛大千世界聽君差
剛開始做面人兒那會兒,明三娘租不起門面,只能靠跑街賣面人兒,受城市管理有關規定的限制,背起面箱東躲西藏的情景時有發生。如若被抓住,至少罰款50元。
有一次,明三娘在校場口街邊做面人兒時,很多人圍著看。只見她做一會兒便要起身探望。圍觀者問她看啥?她說:“‘黑貓警長’逮到了要罰款!”大伙哄笑說:“你放心做嘛,我們幫你看,來了給你報信!”過了一會兒,一個個都看神了,城管干部已經站到了面前都沒發現。明三娘一抬頭便叫起來:“哎呀,你們還說幫我看,‘黑貓警長’都來了!”弄得那城管干部啼笑皆非,連聲說:“少罰點,少罰點,只罰10元。”并將她帶到辦公室接受教育,最后對她說:“你的面人做得太好了,群眾打圍,影響交通安全,我們不能不管啊!”
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使自己的藝術博采眾長,日益精進,她曾獨自挑著擔外出采風,到北京、哈爾濱等地尋師訪友。同時也一路賣著面人兒換取路費。有一次,在哈爾濱的街上,一個自稱“警察”的大漢沒收了她的面人兒,還企圖收繳她的面箱,她被嚇得拼命抱住面箱痛哭。后來有群眾告訴她,那人根本不是什么“警察”,分明是他的孩子喜歡面人,做父親的起了歹心,想出了這個餿主意。
明三娘感受更多的還是老百姓的淳樸與善良,每次表演之前,她總要樂呵呵地對大家來一段自編自演的“相聲”:民間藝術,現場直播不轉播。歡迎同志們看,看了不收錢……中午吃飯時間到了,那些被逗樂的老婆婆還給她端來香噴噴的白米飯,外加回鍋肉和咸菜。
1997年春,明三娘結束了跑街生涯,應重慶渝州賓館聘請,專門為賓館餐廳制作高級宴會的“面塑看臺”。有了自己夢寐以求施展才華的陣地,她創作激情迸發,將《金陵十二釵》、《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故事捏制成一套套“面塑看臺”,其中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似能呼之欲出。時值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來重慶視察,在重慶舉辦的“中國第七屆金雞百花獎電影節”和“亞洲議會和平協會”第三屆年會先后開幕,在歡迎宴會上,那些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面人作品受到中央領導和文藝界人士以及國際友人的好評。江總書記和李鵬總理也頗感興趣地對面人兒評頭品足,稱贊做得好,特別是人物的神韻很到位,特意問起是誰做的,有人回答,是重慶的民間藝術家明三娘做的。他們對陪同人員說:“請向她本人轉達,辛苦了,向她表示感謝!”會議結束后,重慶市的領導專門接見了明三娘,并轉達了中央領導的問候。該賓館總經理還送來水果看望明三娘,感謝她為賓館爭了光。由于市領導的重視,明三娘被作為唯一特招對象,當年就在這家賓館轉為正式職工,同時被選為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雖說技藝和名氣不斷攀升,但她在工作中所遇的困難和艱辛仍然不少。尤其是重慶成為直轄市后,渝州賓館上檔次的接待任務更加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