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國實施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被人們稱之為關鍵之年。關鍵之年的關鍵在于能否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為此,在宏觀取向上提出了保證經濟增長、加強宏觀調控的雙重要求。根據這個雙重要求,2006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仍將堅持“穩健”基調,同時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
財政政策將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動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取向。
在產業選擇上,將優先加大支持“三農”的力度,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具體落實為:加速農村稅費改革,完善支農資金機制。穩定農資和糧食市場價格,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
在調節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方面,將發揮財政對收入再分配的功能,減輕居民負擔,加大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投入,提高公職人員收入水平,促進就業及各項社會保障的落實;在保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和解決社會公共產品資金不足方面,投資的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主要投向“十一五”重點基礎建設項目、對城鄉居民消費有帶動作用的城鄉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項目。
關于貨幣政策取向,一是維護總量平衡,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有數據表明,去年11月末,M2余額同比增長18.3%,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3個百分點,M1余額同比增長12.7%,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1個百分點。二者的變化表明貨幣的流動性比例(M1/M2)有明顯的下降,貨幣流通格局出現收縮趨勢。其流動比例為35.6%,低于2000年以來各年的同期水平。這些數字表明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居民和企業儲蓄意愿增強而短期需求減少;社會資金供給總體寬松而即期資金供給偏緊。這是我們了解當前金融環境所要掌握的基本背景和要做出的基本判斷。
再看投融資結構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
由于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過快增長,而消費支撐未能相應跟進,造成多個行業出現生產過剩。這個問題延續至今,仍是2006年乃至今后數年宏觀調控要解決的問題。而從目前投資的走向看,生產過剩現象仍有擴大和加劇的征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居民消費貸款增勢受挫。在目前的貸款收縮中,尤以居民消費信貸最為突出,個人購房貸款增速放緩,銀行車貸變得謹慎。資金流在新的變局中相對遠離消費端,而轉向產品供給端,再次加劇了供求之間的不平衡。
由于去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成為常態。這項改革增強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增加了金融調控的政策工具。它將使人民幣匯率逐步實現價值回歸并有利于緩解國際收支失衡。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還會減輕外匯占款的壓力,保持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總量適度,穩定貨幣市場利率,使貨幣供給更顯從容。
基于上述各點,2006年中國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其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功能,在適度控制投資增長、扭轉產能過剩局面的同時,積極推動消費需求的擴大。其具體實施將主要表現在,通過信貸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區別對待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貸款需求。促使信貸投放向自主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型企業等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企業傾斜,而對產出低、能耗高、污染高等一些國家產業政策限制的企業則嚴控信貸投放。
中國的股票市場近來有明顯的扭跌跡象,2006年的開門紅給不少人帶來新的希望和憧憬。雖然仍是難題不斷,波折不斷,但在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之后,困擾A股市場15年之久的根本性制度缺陷終于破題而著手解決了。中國股市發展的一個最棘手的障礙也開始消解了。
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將全面鋪開,保險公司將試點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一線券商注資重組基本完成以及QFII規模大幅增加等多種利好因素,將使2006年的股市有力地擺脫持續了5年之久的趨勢性下跌,逐步步入牛市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