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論在管理中還是在生活中都同樣重要,好比人的血脈,如果溝通不暢,就會血管栓塞,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許多企業中,領導者和員工、員工與員工之間往往有一堵厚厚的、無形的墻,阻礙了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也阻礙了企業效率的提高和團隊凝聚力、合作力的形成。一項調查表明,現代企業的領導者,70%的時間都是用在溝通上,例如開會、談判、做報告等等。但是,在企業中70%的問題又都是由于溝通障礙引起的。比如企業最常見的效率低下問題,往往是由于員工有了意見后,缺乏有效的溝通引起的。另外,企業的執行力差、領導力不高等問題,歸根結底也與溝通不力有很大關系。
對于身處于企業中每個人,溝通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面面。
下行溝通的重要性:如果你沒有和對方、同事、上司、下屬實現良好的溝通,那么你們的合作就不會很好,工作的開展也就不暢,同事也不會真的服你。也許他會一時尊重你的職務,但長期良性的合作就不大可能了。
上行溝通的重要性:如果你沒有和你的上司有良好的溝通,那么你的上司就有可能看不到你全面的能力,從而使你失去很多機會。
平行溝通的重要性:也就是人際關系了,如果你的人際關系不好、溝通不暢,工作就不會順利,更不會順心。因為沒有人會和不懂溝通的人有良好的合作的。
在管理中,溝通是相當重要的。生活中沒有溝通,就沒有快樂人生;事業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成功;工作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效率;而在管理中沒有溝通,就談不上管理,不懂溝通也就是不懂管理。
溝通——將無形的思想有形化
溝通是一種帶有目標的交流形式,“溝”是過程,“通”是目標。但要真正實現“通”的目標,溝通的雙方就要把溝通形成的無形思想做成有形的“產品”,所以,溝通——就是把思想做成產品。
從溝通有效性上分,溝通可以分為有效溝通和無效溝通;從工作階段性上分,溝通可以分為啟動階段溝通、過程階段溝通和結束階段溝通;從管理角度分,溝通可以分為戰略型溝通和戰術型溝通;從是否有形性角度分,溝通可以分為思想理念溝通和執行操作溝通等;從管理階層分,溝通可以分為上下級夠通、同事溝通等;從溝通的廣泛性上分,溝通可以分為個人溝通和群體溝通等。其實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溝通,最終都要把一個思想統一或協調到另一個思想上來,這里面,包括理解的或不太理解的或根本不理解的文化或程序等。對于溝通的雙方,都應該把溝通的思想做成“產品”,才真正完成溝通的實際目標。
將思想做成“產品”的主要介質是信息及其表現形式。正如韋恩·佩思所說:“溝通是人們和組織得以生存的手段,當人缺乏與生活抗爭的能力時,最大的根源往往在于他們經常缺乏適當的信息,不充分吸取組織的信息,除了本身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在于他們是否擁有重要的信息和完成工作的技巧,而這些信息和技能的獲得,又取決于在技能學習和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溝通的質量。”因此,將無形的思想固化為可見的產品,離不開古老的文字、離不開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離不開完善的溝通機制和管理平臺。
把溝通思想做成“產品”,這個邏輯可以指導我們在多個工作領域應用。它類似于我們在溝通過程中要求“注重解決問題”的含義,但比單一的“注重解決問題”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升華,它用“產品”定義了溝通的結果,表明了它追求溝通的有形性和溝通的品質性特征。所以,在我們平時的溝通中,對于領導,要立足于把員工反映的實際管理問題,做成制度性或流程性的“產品”,以便同類的問題在制度或流程管理中使之杜絕;對于員工或執行層面,必須把領導溝通的意向或思想做成領導愿望的“產品”,也才算溝通的目標達成,而不是溝通完畢,出門了之。
“溝通——把思想做成產品”的理念,使之具有了管理的語境和意義,管理學大師西蒙曾經這樣描述溝通“溝通可視為任何一種程序,借此程序,組織中的一員將其所決定的意見或前提,傳送給其他有關的成員。”這里所講的溝通已經不僅僅出于一種禮貌或情感的需要,而是為了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標,尋求最有效的模式、路徑以及表現形式。
有效溝通的行為法則
實現溝通的目的,對于個人而言,需要恰當的方式和良好的心態,以下是有效溝通中需要遵循的行為法則。
自信的態度 一般經營事業相當成功的人士,他們不隨波逐流或唯唯諾諾,有自己的想法與作風,但卻很少對別人吼叫、謾罵,甚至連爭辯都不是很多。他們對自己相當了解,并且肯定自己,他們的共同點是自信,日子過得很開心,有自信的人常常是最會溝通的人。
體諒他人的行為 這其中包含“體諒對方”與“表達自我”兩方面。所謂體諒是指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并且體會對方的感受與需要。在經營“人”的事業過程中,當我們想對他人表示體諒與關心,惟有我們自己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由于我們的了解與尊重,對方也相對體諒你的立場與好意,因而做出積極而合適的回應。
適當地提示對方 產生矛盾與誤會的原因,如果出自于對方的健忘,我們的提示正可使對方信守承諾;反之若是對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我們并未忘記事情,并且希望對方信守諾言。
有效地直接告訴對方 一位知名的談判專家分享他成功的談判經驗時說道:“我在各個國際商談場合中,時常會以‘我覺得’(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希望’(說出自己的要求或期望)為開端,結果常會令人極為滿意。”其實,這種行為就是直言無諱地告訴對方我們的要求與感受,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訴你所想要表達的對象,將會有效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但要切記“三不談”:時間不恰當不談;氣氛不恰當不談;對象不恰當不談。
善用詢問與傾聽 詢問與傾聽的行為,是用來控制自己,讓自己不要為了維護權力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對方行為退縮,默不作聲或欲言又止的時候,可用詢問行為引出對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對方的立場以及對方的需求、愿望、意見與感受,并且運用積極傾聽的方式,來誘導對方發表意見,進而對自己產生好感。一位優秀的溝通好手,絕對善于詢問以及積極傾聽他人的意見與感受。
一個人的成功,20%靠專業知識,40%靠人際關系,另外40%需要觀察力的幫助,因此為了提升我們個人的競爭力,獲得成功,就必須不斷地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技巧,隨時有效地與“人”接觸溝通,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你事業成功。
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其知性的一面體現在它的思想性、目的性及注重結果、質量和效率;感性的一面貫穿于與人溝通過程中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無不透著人性的關懷和理解。把握溝通的實質、擺正溝通的心態、掌握溝通的方法,不僅有助于事業的成功,同時也是解放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