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后的過渡期將在今年結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緊密接軌就在眼前。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之后,世界經濟環境將更直接、更深刻地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那么2006年的世界經濟將會呈現怎樣的情形呢?
運行相對穩定,經濟增長動力增強
世界經濟在2003年出現復蘇后,2004年達到了5.1%的增長,2005年又增長了大約4.3%。從目前情況看,世界多數國家宏觀經濟呈現穩定態勢,企業經營狀況趨好,就業形勢日漸改善,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相對平穩,全球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對世界經濟拉動力最大的美國和中國,其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報告認為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約為4.3%,與2005年的預測值持平。世界貿易將繼續維持緩慢擴張的態勢。據IMF預測,2006年全球貿易增長率為7.6%,略高于2005年。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經濟運行平穩
先看美國。衡量美國未來經濟活動的重要數據——經濟領先指標一直攀升,預示著美經濟不會出現大的衰退。雖然IMF將2006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預測值由3.6%微調至3.3%,但基本與2005年的預測值3.5%相差不大。再看日本。雖有學者認為日本經濟景氣復蘇的勢頭依然不穩定,但日本政府對其經濟發展十分樂觀,認為日本整體經濟形勢已出現了拐點。各種機構也看好2006年日本經濟,BNP法國巴黎銀行的研究報告中將日本2006年度經濟增長預測值由2.3%調高至2.4%。IMF預測,2006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2%。最后看一下歐元區。盡管目前的經濟狀況不盡如人意,但是歐元區各國政府普遍認為,歐元區經濟正處于黎明前的黑暗,未來將逐步趨好。IMF雖將歐元區2006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由2.3%調低至1.8%,但仍高于2005年的預測值1.2%。
中國,東亞以及俄羅斯等獨聯體地區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概念”將一如既往地成為東亞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200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仍能保持8%。東亞、獨聯體也依然是世界經濟活躍的區域。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06年,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率基本與2005年持平,為6.6%。其中,越南、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分別為7.6%、8%、5.3%、5.9%和5%,韓國、新力n坡、菲律賓為4.6%、4.7%和4.8%。IMF預計,2006年,獨聯體經濟增長5.7%,其中,俄羅斯為5.3%。
世界經濟相對穩定中的憂患
從總的態勢上看,2006年的世界經濟仍會獲得穩步的發展,人們對此可持基本樂觀的態度。那么2006年世界經濟的隱憂何在呢?
首先是國際油價攀高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紐約市場原油價格從2005年初的40美元/桶左右,一路攀升,到去年8月份已突破70美元/桶的大關。雖然近期又有較大回落,但專家認為,“油價不會持續走低,除非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边€有專家分析,按實際價格計算,如今的油價尚比20年前低。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加20倍,資源變得更加稀缺。所以,石油價格不應違背市場規則繼續保持廉價,而理應變得非常昂貴,廉價石油時代將告終結。
IMF近日警告,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構成的風險愈來愈大。聯合國的貿發報告分析指出,油價上漲對發展中石油進口國影響更大。而對大多數發達國家,影響則相對要小。其原因是發達國家已經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對石油的依賴減少。在消費上,通過立法等形式大力促進節油、節電。在生產上,進行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轉向主要依靠高技術和服務業的道路,而將大多數高耗能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對于依賴石油進口程度較深的發展中國家,油價飚升的影響則較為劇烈。例如,巴西單位GDP石油消耗比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高出40%,中國和泰國高出倍以上,而印度幾乎高出2倍。因此,石油價格進一步上漲造成的通脹壓力,將主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造成損害。
另外,去年以來一些國家為應對通脹壓力所采取的加息措施,對世界經濟的緊縮效應可能進一步顯現。而這一點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IMF認為,利率的急劇上升,將嚴重影響國內需求,大幅減少舉債經營活動,促使風險資產價格下降,導致新興市場金融形勢惡化。有專家指出,對亞洲經濟增長來說,美聯儲提高利率是一個強大的負面因素,一旦有風吹草動,資金流動可能發生轉向,風險也隨之上升。
一般說來,銀行利率由降轉升,表明刺激性宏觀經濟政策已發生變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抑制通貨膨脹為目標的緊縮性政策,這種政策轉向的長期影響,會不會在世界經濟進入相對穩定的增長期后加速顯現,值得我們關注。
世界經濟發展的另外兩個隱憂是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增強。去年8月底,最后一次參加美聯儲年會的格林斯潘在發表講話時指出,最近幾年漲聲一片的房地產市場背后,隱藏著不容小覷的風險,積攢的大好局面可能在下一次意想不到的經濟調整中消失殆盡;而貿易保護正在逐步損害美國經濟的靈活性。格林斯潘是在擔心美國,而事實上,對全球經濟也是適用的。
從房地產價格看,愛爾蘭的都柏林房價自1995年以來上漲了273%,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房價也漲了1倍;英國房價過去3年上漲了55%,西班牙房價過去10年上漲了100%;南非房價過去12個月上漲24%,我國香港地區房價自2004年秋天以來上漲50%在過去兩年中,韓國住房的價格急劇上漲,導致國民財富溢價了276萬億韓元(約合2679億美元),占到2004年韓國GDP的1/3強。
從貿易保護主義看,雙邊和多邊貿易摩擦不斷,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的基本原則受到空前的挑戰。美國的保護性鋼鐵關稅引起的全球性貿易糾紛,歐美“波音——空客補貼戰”,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就美“反傾銷關稅分配法”發生爭端等,案例不一而足。我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主要目標和受害者。針對我國的“兩反一?!?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特別是個別發達國家在重視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動力”的同時,也非常提防中國國力的強盛,刻意把貿易、投資問題政治化,我國外經貿活動中的非經濟因素風險加大。
面對上述世界經濟環境中國必須做出相應的動作加以調整
在應對之策中,下面幾點尤需加強。
第一,深化外貿體制改革,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積極支持機電、高新技術和優勢農產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鼓勵關鍵零部件和短缺能源、原材料進口。增強企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完善行業規范,避免惡性傾銷,妥善處理與有關國家的貿易摩擦。
第二,在新形勢下對利用外資進行再認識,探索利用外資新方式。要進一步改善利用外資的環境,同時進行引進外資的結構性調整,吸引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等到國內落戶,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資項目的進入。
第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在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綜合采取措施,加大對品牌產品和晶牌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和引導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第四,加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降低高耗能、高耗油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部分資源類商品的價格,對一些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
2006年必定是中國經濟特別是改革開放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頁,中國經濟在2006年駛上融入世界經濟的快速軌道,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將因此而深刻地改變自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