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是貫穿本世紀頭20年的重大課題,需要我們立足當前,突出重點,全力推進,切實抓好“十一五”期間的戰略重點工作: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系統化和網絡化水平。
其中交通和水利是重中之重。在公路方面,分三個層次推進:一是在全面貫通“一橫一縱四連線”的高等級公路主骨架的基礎上,加快形成“二橫二次縱四連線”的高等級公路體系。二是加快建設連接機場、鐵路樞紐、主要工礦區和旅游目的地的二級公路網絡。三是繼續實施以縣際公路為重點的公路改造工程,加快通鄉油路和通村道路建設。在鐵路方面:重點是加快隆黃鐵路、滬昆鐵路貴州段建設和貴陽樞紐、黔桂鐵路擴能改造,加快我省東南鐵路出海新通道前期工作并力爭開工建設,積極爭取黔渝鐵路復線建設,加快建設“三橫三縱”鐵路網絡。在水利方面:圍繞解決工程性缺水,重點實施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滋黔”工程、以“三小”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利民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縣城以上缺水問題,建成農村人口人均半畝有效灌溉農田。與此同時,繼續加大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著力配套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
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形成支柱產業為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特色經濟體系。
分三個層次加快特色經濟體系建設。第一是支柱產業:一是進一步做大做強能源、優勢原材料為主的新興支柱產業。抓住“西電東送”的機遇,到2010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左右,向省外送電1000萬千瓦以上,年產原煤突破1.5億噸。與此同時,發揮能源與礦產資源的組合優勢,加快建設上下游一體化的大型煤化工、磷化工、鋁工業等基地。二是做強以煙酒為主的傳統支柱產業。通過聯合重組和科技進步,力爭到2010年全省卷煙單箱利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國酒茅臺生產能力突破1.5萬噸。三是積極培育以生態畜牧業和旅游業為重點的后續支柱產業,把我省建成生態畜牧大省和旅游大省。第二層次是特色優勢產業。發揮生物資源優勢,重點建設民族藥業、特色食品、旅游商品和林(竹)漿紙一體化等產業體系,促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第三層次是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建設電子信息、新材料、新型能源和中藥現代化等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改造和提升餐飲、商貿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交通運輸業,充分發揮其對擴大就業、優化產業結構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三、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同時,主要從四個層面推進。第一個層面是基本解決農村剩余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關鍵是要堅持以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基本增收門路、提高農民基本素質為重點,加強分類指導。一是對經過幫扶可以解決溫飽的,要以項目帶動和幫扶到戶等措施,扶持他們越過溫飽線。二是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快完善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制度,長期救助,逐步提高救助標準。三是對部分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人口,有計劃地實施易地搬遷,配套土地、住房。與此同時,建立失地農民安置和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努力抑制返貧。第二個層面是糧食安全。關鍵在于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走內涵式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路子,到2010年,要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到1200萬噸左右,繼續確保農村人口糧食基本自給。一是加大以水利配套和培肥地力為重點的基本農田生產能力建設。二是加大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的推廣力度。三是完善和穩定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第三個層面是農民增收。關鍵在于拓寬糧食生產向特色優勢作物、種植業向畜牧養殖業、農業向非農產業、鄉村向城鎮、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發展的渠道。一是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經濟作物,改革耕作制度,加大冬季農業開發力度,提高復種指數。二是發展農產品產地市場,加快信息“進鄉人村工程”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穩定和完善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把農產品加工、貯運作為主要方向,推動非農產業加快發展。四是加大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力度,做好勞務輸出組織和維權等服務,積極發展勞務經濟。五是加快城鎮化步伐,“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走有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消除影響農民進城創業安居的政策障礙。第四個層面是農村社會進步。關鍵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規劃,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投入,繼續將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提高廣大群眾對經濟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
四、堅持生態立省,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主要從兩個層面推進。一個層面是堅持營造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是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推進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鞏固保護天然林。加快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并力爭國家納入專項。到2010年努力實現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0%以上。二是加大對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力度,重點抓好飲用水源區、食品工業區、中心城市的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現有火電和磷化工、煤化工、鋼鐵、鐵合金等企業的限期排污達標,對于城市周邊、飲用水源地、生態功能區和旅游境區等范圍內的高污企業,要限期實行搬遷。三是對新上項目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從源頭上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四是加快發展和推廣清潔能源,每年建成20萬口農村沼氣池,推進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試點,擴大城鎮燃氣普及率。五是適時開征和調整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費,利用經濟手段推進清潔衛生和減少污物排放。另一個層面是發展循環經濟。一是加快編制和實施資源節約專項規劃,配套政策法規,依法保護和開發資源。二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貫徹貴州省推行清潔衛生的實施意見,落實國家關于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快資源綜合利用,重點抓好煙氣脫硫制酸、碘回收、磷石膏、堿回收等綜合利用技術推廣。三是發展環保產業,開發和引進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防治關鍵設備。四是編制地質性災害防治規劃和應急預案,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預備金,加強對礦山采空區等地質災害隱患較多地區的監測。
五、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繼續增加政府對社會事業的投入,一是優先發展教育,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在教育方面,重點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國民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體系。繼續擴大各類學校辦學規模,鞏固“兩基”攻堅成果、提高“普九”人口覆蓋率,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力爭到2010年全省實現“普九”人口覆蓋率95%左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在人才方面,重點是穩定和壯大現有人才隊伍,大力培養和引進經濟社會急需人才,加快建立適應新形勢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管理、激勵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力爭到2010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明顯增加,結構趨于合理。二是加快科學技術進步。制定和實施貴州省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重點要圍繞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的發展,建立技術創新、多元化科技投入、社會化科技服務三大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從而促進全省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三是大力發展衛生事業。重點是建立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衛生執法監督等體系,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四是切實做好人口計生工作。重點是繼續降低出生人口數量,高度重視治理新生人口性別比上升問題,建立和完善農村計生家庭的獎勵扶持。五是積極發展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社會事業。重點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加強民族民間文藝保護,推進全民健身運動。與此同時,積極發展老年人、殘疾人事業,認真做好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的工作。
以上主要是對“十一五”期間戰略重點的思考,還需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變化,按照發展思路既要堅持、又要完善的要求,求真務實,與時俱進,在持續推進中逐步調整。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馬列部)
責任編輯:何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