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歷來被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理論上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的問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如何磨合、對接和兼容,是一個帶開拓性的歷史難題,對這個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極具理論挑戰性。2000年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學術界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相容研究也不斷深入。下面就2000年以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容問題的研究新情況和新成果簡述如下:
一、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矛盾
對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大部分研究者的觀點可以歸結為:第一,市場經濟追求個人利益的差別性與公有制強調公共利益一致性的矛盾;第二,市場經濟可能造成的兩極分化與公有制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的矛盾;第三,市場經濟的盲目自發性容易引起比例失調、經濟波動與公有制要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矛盾;第四,市場機制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與社會主義要求按勞分配的矛盾。
也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有兩大類,除了前面已經分析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矛盾外,還有市場經濟與社會上層建筑,即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矛盾。
盡管存在這些矛盾,研究者一致認為這些矛盾并不能說明兩者不能相容。現反,正是存在這些矛盾,才使得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具備了另一方面的必要性。我們應當正視它、分析它,從對立中求得統一以解決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講,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相容
研究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相容,學術界的一致意見是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能否相容,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相容。
有學者認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能夠相容的。一是市場經濟是發達商品經濟的表現形式,是由社會化商品生產所決定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或經濟運行模式,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之間并不存在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手段,是中性的,既可以被資本主義利用,也可以被社會主義利用;二是公有制經濟內部存在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三是市場經濟要求的較高程度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產物就是公有制。有學者進一步補充,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夠兼容,原因是就市場經濟的一些本質要求而言,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都是可以實現的;而公有制經濟的本質要求,也可以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得到滿足。
也有學者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市場經濟都必須具有社會化生產力內在要求的客觀條件,正因為存在社會化的共同特點,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存在兼容的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僅是相互兼容的,而且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賴以建立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物質利益基礎相統一;第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過改造形成多元產權結構及多樣實現形式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經濟制度基礎相符合。
三、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的途徑
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點是什么?有哪些?怎樣實現有效結合?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是有條件的。最基本的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構不是單一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是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而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
有學者認為,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必須對原有的公有制形式進行改革。首先要對現有的所有制結構進行調整,使公有制的數量和范圍適應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要求。其次要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進行調整,使公有制的實現形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也有研究者認為,既不能讓公有制完全受市場經濟的支配,而忽視公有制對市場經濟的規定;更不能固守僵化的傳統公有制,而忽視市場經濟對所有制的內在規定。我們不但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建設市場經濟,而且也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實現公有制。
有學者認為必須從所有制結構、公有制實現形式、企業制度和社會剩余產品分配四大層次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強調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政治保障。即在推進經濟多元化的改革中,如何堅持政治一元化的重大原則,尤其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維護黨的領導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也有些學者認為,僅僅從“理論上”討論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否相容是不夠的。公有制真的與市場經濟結合,就必須解決公有產權的清晰化、人格化問題,否則就會出現名義上屬于全民的公有資產,實際上無人對它真正負責,更使一些人借此機會將本屬大家的公有資產攫取為個人所有。再一個問題就是公有資產的“委托一代理”制度如何完善,怎樣使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像對待自己個人財產一樣對手中掌握的公有資產認真負責。
林自新等人認為無論從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人手,還是通過所謂的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達到產權上的獨立化,都不可能解決兩者的兼容問題,反而會把理論越攪越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歸結為國有經濟同市場經濟能否兼容。要解決兩者的兼容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突破。進一步解放思想,從理論上解決公有產權的統一性問題,即公有產權統一到什么程度。他們認為國有經濟分為競爭性國有企業和壟斷性國有企業,而后者與市場經濟是不可能相容的,主要是改革競爭性國有企業。建議參照集體企業的框架改造產權關系,使之成為分級所有制。
四、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的難點和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我們已經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結合上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我們必須要找出兩者結合的難點,更好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完善。
周叔蓮認為目前突出的問題有:城鄉體制分割,產權制度不健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任務還未完成,非公有經濟的發展還受到阻礙,資本等要素市場發育滯后,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政府職能轉變滯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薄弱。他認為我們要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握好其中提出的明確任務、五個“統籌”、五個“堅持”和解決改革中一些老大難問題的新舉措。對其中的有些原則規定,還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具體化;有些涉及較少或沒有涉及的問題,也需要進一步認真研究。
黃范章認為,通過國企改革,按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而建成現代企業制度,把國企建設成公有制基礎上的獨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從而在公有制基礎上塑造出為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具有經濟活力的微觀基礎,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是兩者的結合點,也是難點。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有的國有企業雖建成了董事會、監事會,卻形同虛設,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確立。他認為難的關鍵還在于政企未分開,政企難分導致產權不明晰,導致“內部人控制”。他進一步指出,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其形式是各級政府)和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結合一道,乃是我國國有企業的“政企不分”、“政企難分”的根源所在。要政企分開,從根本上講,是應該把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跟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分開。
五、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容問題研究的幾點不足
綜上所述,2000年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學術界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相容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筆者認為仍然有以下幾點不足:一是對于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可以相容的理解還比較淺薄,論證時還是以枚舉例證法為主要方式,缺乏理論厚度和說服力;二是在市場經濟中保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主張,由于理論準備不足,思想資源匾乏,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也沒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三是對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怎樣實現有效結合的認識還比較混亂,研究還是不夠深入;四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應該怎樣為兩者的結合提供政治保障、怎樣處理好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的關系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筆者相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也證明,只要遵循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規律,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一定能夠解決好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磨合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