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夸獎。”永豐縣扶貧辦為民辦實事,解難事,在當地有口皆碑。
日前,省、市扶貧辦對永豐縣“十五”扶貧開發工作12個重點鄉鎮,20個重點村進行了檢查驗收。雖然是冬天,寒風夾著小雨,寒意料峭,但檢查組所到之處,卻感覺到了群眾的絲絲暖意。群眾贊揚之聲不絕于耳,一個個豎起大拇指:“是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是黨委、政府和扶貧辦讓我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是你們的幫助讓我們過上了紅紅火火的日子。你們是我們的真正的親人!”當檢查組一行圓滿完成檢查工作與群眾道別時,感人的一幕出現了:道路邊,村口上,爆竹聲聲。村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村干部與扶貧辦事員緊握雙手,一切盡在不言中,“畬鄉”大娘說:“親人啊,你們什么時候再回來!我為你們‘煎薯包’”。大爺說:“共產黨真是萬萬歲哪,是你們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呀!好同志,你們不要走,我還等著你們講致富經呢!”年輕人說:“叔叔阿姨,在你們的關心支持下,我已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致富路上的領頭人,你們帶來的科技書讓我們吃到了甜頭……”小孩子說:“親愛的爺爺、奶奶:謝謝你們的資助,使我又重新回到了學校溫暖的懷抱,回到了同學和老師身邊。這學期我已經讀四年級了?!?/p>
群眾口碑的得來不正是扶貧辦工作人員心系紅土地,情系老區,對老區人民傾注了滿腔熱情,永不言倦的真實寫照嗎?正因為有了國家財政扶貧資金的大力資助和省、市、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才有了“歐公故里”紅土地上喜人的新篇章,才有了永豐老區改天換地的新局面。
“歐公故里”——永豐是全省重點老區縣之一,這里地處偏僻,遠離國道,沒有火車通過,交通不太便利;山高水冷,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的貧富差異較大;邊遠山區農戶個人素養有待提高,自我發展水平有待提升??h扶貧辦在省、市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急農戶之所急,想農戶之所想,幫助一個個重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富了,村子漂亮了,寂靜的山村有了音響、電視、電話、電腦。四年來,共扶助財政扶貧資金1651萬元(面上扶貧資金649萬元)。其中扶助重點貧困村資金1002萬元,扶貧項目539個。按照“七個一”的規劃:修好一條路,建好一座池,辦好一個園,學好一門藝,扶持一個產業,貧困戶人均收入上一個臺階,確保工作組6000元以上的資金辦一件實事。做好老區工作,加快老區發展步伐,讓老區人民盡快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
架橋修路、興修水利為農村致富奠基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來好致富。藤田鎮的曾坊、易溪等兩個自然村過去的路是黃泥路,路基十分差。這不僅阻礙了經濟發展,同時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記得第一次下鄉我們的車子就無法進村,加上那天下雨,真是“晴天塵土揚,雨天一包膿”。我們只好借來高筒雨鞋,深一腳,淺一腳入村,確定扶貧項目。我們首選項目就是修上致富路,為村民致富插上飛翔的翅膀。2002年起,扶貧工作組多方籌集資金,幫助他們修筑了4000米的水泥路面和一座水泥橋,并且捐資20000元,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同時幫助七都鎮小管修建水利、涵洞,解決了幾個村農田排灌問題。如今的藤田鎮實現了村村之間通水泥公路,一條條堅實平坦的道路為村民帶來了便利,打造了全鎮20分鐘經濟圈。每到豐收季節,村民們再也不用肩挑手提累得喘不過氣來了,一輛輛汽車開進了村里,真是四個輪子一轉,什么都有了?!笆濉逼陂g我縣扶助交通建設項目113個,扶助資金209.83萬元,扶助水利項目63個,扶助資金123.95萬元。修建公路75條,350公里;修建橋梁、涵洞23座,長283米;修建小型水庫7座,增加庫容量31.1萬立方,建排灌站5座,裝機51瓦,修建水利設施67處,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2645畝,興建飲水工程24處,解決6684人飲水困難,新增基本農田面積1000畝。這些造富于村民,造福于子孫后代的民心工程在20個重點村產生著巨大的作用,解決了村民的實際困難,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戶生活條件,為村民致富奠定了堅不可摧的基礎。
通水通氣,“三清三改”農村舊貌換新顏
水是生命之源,農村用水手提肩挑,累了無數代人了,農村人每次進城看城里人喝上自來水,一擰水龍頭,清澈干凈的水就噴涌而出,不費力不費時,讓村民羨慕極了。扶貧組把這項工作放到的議事日程上,多方籌資72.07萬元,重點村基本通了自來水,1950個貧困戶用上了自來水。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飲上放心的自來水,永遠告別了用水困難的日子,這是我縣解民所盼,為民實干,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所帶來的又一可喜景象。
沼氣工程利民便民,以往農村做飯菜多是砍柴燒火,這樣既浪費森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又造成廢氣污染?,F在用上了沼氣,不但解決了上述問題,同時使家畜糞便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笆濉逼陂g,我縣共資助沼氣工程項目80個,扶助資金181.1萬元,建沼氣池2750座。
為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我縣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扶持政策,對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示范村實行優惠補助,對達到了“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廁)和“五新一好”(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進行表彰,每個試點都落實一名縣級領導掛點指導和兩個以上共建單位結對幫扶,經常性指導群眾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三清三改”的積極性,到目前為止,“三清三改”項目達74個,扶助資金148.8l萬元,發動村民投工投勞5300多人次,清理垃圾1865噸,淤泥441噸。清路障467處……同時,緊牽規劃這個“牛鼻子”,著力解決人畜混居、娛樂設施缺乏的問題,規劃設計了二座水沖式廁所、一座垃圾池、二幢集中式豬牛欄以及籃球場等配套設施。鄉野一片新氣象,舊貌換新顏。
助學興教,科技扶貧提升自我致富能力
“叔叔阿姨,在你們的關心支持下,我已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致富路上的領頭人,你們帶來的科技書讓我們吃到了甜頭……”
“親愛的爺爺、奶奶:謝謝你們的資助,使我又重新回到了學校溫暖的懷抱,回到了同學和老師身邊。這學期我已經讀四年級了?!薄?/p>
一封封充滿著真情與感激的信常常穿過大山跨越小溪,被送到縣扶貧辦同志的手上。四年來,維修學校21所,扶助資金投入六十多萬元。這些獎學金共扶助了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大學本科生幾十人,每人每年1000元;扶助失學小學生50人,從小學三年級到小學畢業,每人每年200元。如今,第一批受扶助的大學生已全部走上工作崗位,扶助的幾十名大學生中有的入了黨,有的被評為“三好學生”,有的獲得各級獎勵。
除了扶助在校學生外,縣扶貧辦同志還注意到:農村特別是山村很多是科技的盲點,于是,他們就與農業局、畜牧水產局、煙草局等單位共同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這些培訓班除了在縣城固定辦班之外,還使培訓班走進鄉鎮,走進山村,上門服務。三坊鄉下村的高山蔬菜遠近聞名,反季節蔬菜被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了。大多數貧困戶都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學會了一兩項致富經驗。種植、養殖業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通過實施“十五”規劃,使全縣20個重點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貧困村農戶的收入由2000年的800元增加到1800元,貧困戶902戶4085人下降到125戶879人。這些舉措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受到了群眾的歡迎,融洽了黨群關系。扶貧辦是播種機,播種綠色生命和希望。扶貧工作是老區最耀眼的光環,嵌在老區人民的胸前。扶貧辦的同志用自己的行動架起了黨與群眾的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