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根據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筆者認為,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以“六大工程”為載體,以和諧平安為主線,以規劃為龍頭,以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以產業為支撐,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六化”進程,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
一、著眼于生態環境友好的新面貌,實施“家園”工程,以規劃啟動,推進人居環境生態化
建設新農村,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自然村整治建設抓起,在治理整頓臟亂差現象上取得突破,凈化、綠化、美化村容村貌,讓農民盡快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一要規劃先行。要真正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按照“規劃,后建房”的總原則,加強村鎮規劃管理,確保規劃科學有序。二要加快村鎮環境整治。要以小城鎮建設為中心,輻射帶動行政村、自然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以功能完善為重點,按照“六改、四普及”(改房、改欄、改水、改廁、改路、改環境,普及沼氣、普及有線電視、普及電話、普及太陽能)的要求,切實加強村莊生活配套建設。今年我市重點抓好梅林、尚在、洛市3個中心鎮、5個示范村、4個中心村和200個重點村的建設。三要著力抓好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推廣“豬一沼一果(菜、魚)”的生態模式。今年新增沼氣用戶2000戶,每個鄉鎮建成一個沼氣用戶數達70%以上的沼氣試點村。大力發展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平原綠化。
二、著眼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實施“富民”工程,以產業促動,推進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生產發展為首要。只有農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義的新農村;只有發展主導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才可以支撐真正意義的新農村。一要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要立足資源優勢,瞄準市場,突出特色,強化標準,打選品牌,不斷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做活山、水、田三篇文章、著力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今年重點建立10個年養殖規模如萬羽以上的標準化養殖小區,新增省級無公害生產基地2個,通過無公害或綠色食品認證2個,培育水禽水產市場、廣州華南糧食交易中心豐城分市場、花卉苗木市場三大專業市場,壯大糧食、畜牧水產、油茶苗木三大主導產業,其中畜牧水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力爭用3年時間,培育5個以上省級名牌產品,把豐城打造成中國水禽之鄉、中國羽絨之火建成全省乃至江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加工中心。二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以劍南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閣里揚糧食加工示范園區、江西生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三大園區為平臺,力促一批投資上億元的大項目全面達產達標,打選一批“農字號”航空母艦,力爭今年新增省級龍頭企業2個,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達12億元。通過2—3年努力,打選1個以上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個以上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引導和鼓勵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以產品和行業為紐帶,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形成共同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行業合力。三要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組織和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向城鎮有序流動,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引導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使更多的農民從單純的勞動生產者變成投資經營者,走勞動和資本相結合的創業之路,推進打工經濟向業主經濟轉化,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6%,力爭達到10%。
三、著眼于農村生產力的新發展,實施“命脈”工程,以項目拉動,推進農業現代化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新農村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要以項目為載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一要加強農田水利基韋甸建設。在加大跑項爭資力度的同時,按照“產權改革、多元投入、分級管理、有效管護”的原則,加快形成水利建設投資的新機制。今年啟動總投資規模4.15億元的豐東灌區項目,加快實施中小型水庫的除險力p固工程項目,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市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二要嚴格保護耕地。堅持一手抓耕地保護,一手抓土地整理,確保耕地占科平衡。嚴格落實“一戶一宅”的規定,從嚴控制各類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三要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深入農村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切實做到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力爭使良種良祛覆蓋率達95%以上。
四、著眼于城鄉交通網絡的新格局,實施“通達”工程,以上下聯動,推進鄉村道路全面硬化
建設新農村,要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著力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構建城鄉便捷的交通網絡體系。一要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大政府扶助力度,拓寬籌資渠道,堅持建設標準,加強質量管理,迅速掀起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的新高潮。二要建立健全養護機制。實現縣道市養為主、鄉(鎮)財政適當補貼。鄉道鄉(鎮)養護為主、市財政適當補貼,村道村養為主、鄉(鎮)財政適當補貼。建立專門的養護管理機構和專職養護隊伍,真正做到建養并舉,充分發揮已建公路的作用。
五、著眼于現代文明進步的新風尚,實施“陽光”工程,以培訓推動,推進農民知識化
農民素質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深入推進的關鍵。一要大力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切實抓好市鄉兩級培訓教育基地建設,建立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從2004年起,用五年時間培訓農民工20萬余人,今年培訓農民工4萬人。二要積極倡導鄉風文明。廣泛開展各種富有鄉村特色、寓教于樂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大力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著眼于依法民主管理的新體系,實施“固本”工程,以機制驅動,推進基層管理民主化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主要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只要把農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實正落到實處,新農村建設就能得到廣泛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一要建立健全激勵保障機制。要著力轉變鄉村組織職能,深入開展“三培兩帶”、鄉村干部“聯點聯產、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活動,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我市要在全面實行村(社區)書記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和養老津貼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村干部養老保險和養老津貼制度,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二要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以農村五保、農村特困救助為基礎,以臨時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建立完善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增強農民抵御大病風險能力,緩解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在落實生育政策的同時,全面完善和落實“獎、優、扶、免、幫”的利益導向機制,使越來越多的計劃生育家庭經濟上得實惠,生活上受幫助。三要推進村民依法自治。總結規范村民理事會的運作模式,讓農民群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