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中擁有居住證的農業人口以及城市的農民工人口越來越多,占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大。分析我國近些年來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與進城農民有關的社會問題,絕大部分都是由于進城農民文化水平低,自我保護意識差,法律知識淡薄所造成。因此,現階段加快農民的法律意識培養,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引導農民知法、守法,并且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十分重要。
一、現階段農民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農業大國向現代化經濟大國轉型的快速邁進時期,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別,不僅需要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也需要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現階段由于我國進城農民普遍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較低,進城后一般也只能從事一些簡單或知識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性行業,面對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激烈性和管理的欠規范性使得進城農民處于弱勢群體地位。
1、自身權益受到他人的侵害
農民進城,一般都急于找到可供安身立命的職業和場所,因此,對所工作的可選擇性就比較差,這種心理,很容易被利用。
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比如用人單位在雇傭農民工時不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或簽訂非正式的、權益不對等的勞動合同,使農民的正當勞動權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勞動力價值兌現難,被克扣、拖欠工資現象非常普通。
2、法律知識淡薄導致正當維權無門
農民工進城后,從事的一般都是城市中知識含量最低、勞動強度最大、安全性能最差、工作環境劣的工種。農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對所訂立勞動合同條款常常不作仔細閱讀和理解,隨意簽訂權益不對等的“霸王合同”,甚至有人簽訂勞動合同后自己不留存僅由雇傭方單獨保管等等,因此,當出現工傷事故等問題時往往得不到合理解決和賠償,農民工往往是欲訴無理,欲訴無據。
3、輕視法律而從事違法牟利的行當
農民進城后,首先接受的是一種城市全新的生活和勞動方式,相比農村來講生活方面更加富裕和舒適,勞動方面技術性、科技性和文化性要求更高,而大多數進城農民文化和勞動技能功底較差,一時間又提不上去,想取得較高收入并盡快達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往往是望塵莫及。一些思想道德素質不高,法律意識不強的人通常容易想出一些急功近利的辦法,采取坑、蒙、拐、騙、偷,甚至搶等非法手段來牟取利益,走上犯罪之路。
4、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中擁有2000萬留守兒童,由于他(她)們的父母都在城里做工或承包農業生產項目,不能對他(她)們進行有效的監護和教育,耽誤了學業。但如果把他(她)們帶進城里,又會因為戶口或高額的贊助費問題而不得不放棄正常受教育的機會,國家規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往往在這類人身上得不到落實。
5、勞動保障落不到實處
農民進城務工一般都是在生命周期的黃金時段,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只能換取他們在勞動期間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其應該享受的醫療保障、失業保障和一旦喪失勞動能力后的養老保障常常沒有著落。有資料顯示,33.5%的農民工在城里有過失業的經歷,18.8%的農民工遭遇過程度不同的意外傷害和職業病侵擾,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不足半數。另外,勞資關系的不平等也使得他們依法享受的帶薪假期成為空話,農民工與城市工人的福利待遇常常不一致。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農業人口目前仍占我國人口近70%。農民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三農”問題是我國能否長治久安,能否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民工問題可以說是“三農”問題的延伸,關系到我國城鄉能否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大局。因此,關注進城務工農民,保護他們的切身利益不受損害,應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有志之士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加快農民法律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
1、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級法律宣教機構為主體的專門組織
有學者曾在對湖北農民進行的法律意識調查中問到,“當你遇到經濟糾紛時,你認為哪種解決方式費時最少,費錢最少”兩個問題時,答案是:打官司,前者占11.5%,后者占7,56%;干部解決,前者占54.07%,后者占63.37%;私了,前者占34.88%,后者占27.41,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農村由于長期受封建禮教影響而形成的“禮教至上,義務為本位,人治為保障”的膚淺法律認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農民對政府的信任。因此,在現階段基層農村組織對農民進行法律意識培養中,要帶頭學法、用法、合理執法。各級宣教機構也應通過群眾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方式,運用案例分析,群眾參與等手段幫助農民學習法律,理解法律,學會運用法律武器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
2、完善農村法律體系,改變“法即刑”的傳統觀念
我國正致力于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現行法律現象的心理體驗,價值評價等各種意識現象的總稱。包括人們對法的本質和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適用的評價,對各種法律行為的理解,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等等。在我國農村,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法制體系不夠完善,法制建設跟不上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步伐。廣大農民由于缺乏對法律的正確理解,認為“法即刑”,法律的功能僅僅具體表現為對違法者的法律制裁,分不清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的不同,更不了解法律在日常生產、生活領域中的制約作用,因而碰到問題不懂得尋求法律的幫助和保護。農民將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帶進城市,自然會出現前文所列舉的現象。因此,進一步完善農村法律體系,對農民進行系統的法律知識教育刻不容緩。
3、整頓基層執法隊伍,樹立法律公正形象
在人治社會里,“權力”與“權利”常常合二為一,權力的大小與權利的多少成正比。一些權力擁有者習慣將權力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來運用,權錢決定官司的勝敗,“公了”不如“私了”解決問題方便等現象時有發生,法律的威嚴和公正遇到褻瀆,許多很農民因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不信任法律。因此,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僅單方面地對農民,而且大幅度地提高基層執法隊伍人員素質,建立合理的執法程序,在執法中做到公平,公正和公開,是十分必要的。各級執法部門應該用法律武器指導和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和生活中發生的糾紛和問題,增強他們對法律的理解和信任,學法、用法、守法,把法律精神內化為主體的信仰。
4、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養是培養農民法律意識的基礎。據中國網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25-64歲的人口中,只有18%的人接受過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教育,而剩下82%的人只接受初中甚至初中以下的教育,這其中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民文化水平低,自然對繁多的法律條文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另外,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上也存在誤區,如將“上訴”等同于“告狀”,視為丟人之舉等。溫總理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所作的政府報告中,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減免部分貧困地區學生在義務教育期間的學雜費,這也表明了我國政府將化大力氣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各級政府機構也應積極響應,加大本地區教育的投入。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也才能盡快轉變農民法律意識不夠高的問題。
5、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的法制化管理
現階段,農民進城務工的渠道可謂多元多樣,這一方面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給農村勞動力市場管理帶來一定難度,同時也給城市一些用人單位和個人有空子可鉆,一些地方采取了由勞動力輸出村鎮或輸出地的勞務中介機構與城市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是一個辦法,可從源頭上幫助進城務工農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還應加大對城市用工單位和個人違反勞動合同約定的懲處力度,對特別嚴重者可采取新聞曝光甚至可對企業法人采用法律手段制約。讓農民工兄弟在維權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增強法律意識。
6、合理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農民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應該以法律形式保障他們享受城市建設成果的合法權益。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我國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統籌,全國一盤棋,以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