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縣位于贛中東部,是一個擁有31萬人口、38萬畝山林、25.4萬畝耕地的農業縣。轄12個鄉鎮、150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4萬人。稅改前,農業稅377萬元、特產稅862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15.63%、占地方本級收入的19.53%,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財政窮縣”。近年來,南城縣加快以工業為主體財源的建設,2004年財政收入首次突破l億元,達10860萬元,比上年增長14.70%,其中地方本級收入7573萬元,比上年增長6.84%。盡管財政收入有較大增長,但支出擴張壓力重負,縣鄉仍面臨著財政窘迫困擾。
一、當前縣鄉財政運行現狀
1、增收步伐緩慢,征收總量不足。首先,從財政收入總量看,年均增長10.82%,遠遠低于全省平均增幅15%左右的速度。其次,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來看,2000年占6.15%,2004年只占6.69%,遠遠低于全省平均9.71%的水平。再次,從區域比較看,全省99個縣市區財政收入過億元的就達72個,南城縣才剛剛跨入億元縣,在全省仍處在較后的位置。
2、稅源結構欠佳,地方收入緩慢。一是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比重為66.4%,2004年為60.08%;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比重為41.29%,2004年為45.57%,農業稅次在2004年還占到整個財政收入的12.30%。二是營業稅所占比重下降,在工商稅收中,我縣占主導地位的稅種是營業稅,2004年占工商稅收的67.85%,其中車輛營業稅占整個營業稅的17.87%。三是縣鄉可用財力增長緩慢,2000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746萬元,2004年為7573萬元,年均增長7.15%,低于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82%的水平。
3、財政支出快速增長,收支矛盾十分突出??h鄉財政雖有一定的增長,但收入質量不高、可用財力少,而且增幅普遍低于財政支出增長水平,本級財政明顯收不抵支。從南城縣鄉財政收支情況來看,2004年財政支出總額為20127萬元,與2000年比年均增長23.9%,而地方財政收入只有7573萬元,年均增長7.15%;2004年鄉鎮一般預算地方級收入2766萬元,呈下降趨勢,但其支出卻達5683萬元,年均增長18.13%??h鄉本級財政自給能力較差,依賴程度高,縣鄉政府低水運轉,少數鄉鎮工資也難以正常發放。
4、鄉鎮主體財源萎縮,稅源向縣本級轉移。從對全縣12個鄉鎮的調查情況來看,鄉鎮主體稅源為農業稅、營業稅(車輛營業稅)。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的取消,使鄉鎮主體稅源逐步縮小。2004年縣地方財政收入之所以比上年增長了6.84%,主要得益于縣本級收入的快速增長,鄉鎮一般預算地方級收入則比上年減少20.45%。稅收的增長已由鄉鎮向縣本級轉移。
二、縣鄉財政困難的成因
第一、經濟基礎薄弱制約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農業是南城縣的重頭戲,在國家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民增收難度大,成本高,同時也影響了農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縣鄉工業基礎也相當薄弱,原有國有工業企業缺乏規模經濟,也均已完成改制,效益不明顯;大部分鄉鎮工業企業是“空殼”,破產、停產或半停產,經濟效益十分低下;新上工業企業尚處起步階段。基礎條件薄弱,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瓶頸。
第二、財政供養人數失控造成財政剛性支出增長居高不下。盡管南城縣采取了力度空前的鄉鎮機構改革,但供養人員仍達1287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2%,每萬人財政供養人口為421人,特別是教師隊伍龐大,教師人員已達4808人,占財政供養人數大頭。一年光人頭費剛性支出就達12000即多萬元,僅人員經費支出這一項就使基層財政不堪重負。目前,我縣還有許多洛資政策不能到位,省規定的菜籃子補助、中餐補助共370元/人沒有實行,部分鄉鎮干部職工正常工資進檔、晉級也只能落實在表格上,不能兌現。吃飯時政不夠吃飯。
第三、政策性與法定支出快速增長加重了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如政策性增資,地方承擔的28%部分,遠遠超過了地方財力的增長;財政對農業、科技、教育的投入必須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有關部門如政法、計劃生育、黨報黨刊的征訂等,對縣鄉政府也有具體的規定,有的甚至還實行一票否決制;扶貧、教育、農業等一些投資項目也要求地方必須配套資金等等。在縣鄉財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財政基本上處在疲于應付的狀態。
第四、財政體制不完善影響了地方財力的分配格局。一方面收入上移,縣鄉財政成為層層集中財力的對象。分稅制財政體制將主體稅種(如增值稅、所得稅)劃為共享稅,財政收入增量的絕大部分被上級財政拿走。另一方面支出下移,縣鄉財政支出責任不斷加大。一些應由中央、省里辦的事轉移給基層,如基礎教育。與此同時,計劃生育、社會治安、農村基礎設施、城鎮社會保障等也都是剛性任務、硬性指標,這些事所需支出基數大、欠帳多、壓縮難,從而形成了基層財政財力與事權的極不對稱。
第五、政府債務負擔沉重加劇了財政資金調度的困難。南城縣鄉財政的債務主要有財政周轉金、世行貸款、國債轉貸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兩會”借款等共十多個項目。目前全縣財政債務達34134萬元,相當于2004年地方財政收入的3倍,每年財政歸還上級借款及償還債務支出均逾1000萬元,使本已收不抵支的財政雪上加霜。
三、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對策
1、從財政體制上尋找著力點解困。一是按照全面發展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稅收分享比例。全國劃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區域,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滯后,對其增值稅、所得稅分享比例,中央應由75%大幅度下降,使分享的稅收地方占大頭。對分稅制體制下所核定的稅收返還基數,也應根據現有增值稅和所得稅規模適當調整,體現“傾斜”政策,讓地方積聚財力,促進中央與地方共同繁榮和發展。二是調整轉移支付結構。目前一般性轉移支付占中央轉移支付總量的20%左右,因此要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加地方可支配財力。在確保轉移支付總量的前提下,縮小專項經費補助范圍,重點轉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公益性項目上來,盡量減少地方配套資金投入。三是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權,以事權定財權。地方政府負擔的本區域范圍內的公共事業,由地方財政負擔,涉及到國家安全、建設和公共產品的項目,應由中央財政負擔。
2、從法制建設上尋找基本點解困。財政稅收的一切活動都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運行。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必須“有法可依”。首先,調整稅制結構,建立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收體制,通過稅收調節貧富不均現象。目前預算內資金與預算外資金平分秋色,不僅導致部分單位之間的“貧富不均”,也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大量流失。車輛養路費、運管費、林業“二金一費”等是預算外的大頭,應用稅制征管。開征新形勢下的“環境保護稅”、完善資源稅。
3、從市場機制上尋找切入點解困。財政債務重有目共睹,但其許多項目造成的債務,有的是在政企不分、行政手段操作的情況下產生的,如新上工業項目,大搞“政績工程”,造成資金呆滯、沉淀。這部分資金應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予以解決。有的是由于國家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如糧食企業財務掛帳問題、農村合作基金借款問題等等。各項債務在全面清理、核實情況、界定責任、落實歸屬的前提下,能用市場機制解決的,交由市場解決;不能由市場手段多解決的,建議上級財政部門科學指導、果斷決策,切實幫助基層財政擺脫困境,增添活力。
4、從行政改革上尋找結合點解困??h級財政,80%的財力放在公務活動的人員頭上。要緩解當前財政壓力,必須在加大發展步伐的同時,著力減少財政性支出。對重復機構、超編人員要毫不留情“砍掉”??茖W配置事業資源,優化事業單位結構,合理調整布局。對學校網點多,教師富余的,則調整網點,根據生員數與教師人員數之比來下員。加快行政單位改革,嚴格控制人員編制。
5、從財源建設上尋找支撐點解困。發展是財源之母。我們應充分利用財政、金融政策的杠桿,引導、服務經濟發展。一是應利用稅率、匯率、利率以及存款準備金、公共市場業務等手段,積極發展一、二、三產業。二是應瞄準國內外市場,把握加入WTO機遇,立足優勢資源、優良產業、優質產品,走高科技生財之路。穩定農業,充分利用財政支農資金,提升產品質量,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挖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目標;扶持高科技、高稅源的拳頭工業項目,構造主體財源;大力發展流通產業,使地方產品優勢盡快轉化為商品優勢和財源優勢。三是著力培養適用性技術人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思想,加大中央至地方財政補償力度,建立縣、鄉二級“能人培訓基地”,只要我們創新機制、開拓進取、同心謀業、真抓實干,目前地方財政困難的現狀必將得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