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一)間接融資方面的現狀
1.企業間接融資渠道過于狹窄,主要靠銀行;融資方式單一,以貸款為主。2003年8月份,人民銀行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西藏除外)的1358家金融機構和2438家中小工業企業的貸款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貸款依然是中小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2003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占中小企業國內融資總量的98.7%。 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基本上存在融資方式單一,過多依賴貸款的現象。
2.企業融資需求滿足程度低,多數企業認為貸款難度大。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承惠對民營經濟相對發達的浙江、江蘇兩省的調查,2000年,江蘇無錫市參加銀企合作的20家績優私營企業中,得到貸款的僅3家,貸款額僅700萬元。江蘇省經貿委在2001年初對常州武進市(現改為武進區)800家私營企業的調查,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中,認為貸款難的占45.1%,而那些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下的企業,貸款難的比例竟高達86.5%。在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浙江、江蘇尚且如此,其它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的地方,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3.企業融資渠道不穩定,受國家政策影響大。在本輪宏觀調控中,民企又一次首當其沖成了被波及的群體。最新數據顯示,2004年3月份,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及個體新增人民幣貸款79.9億元,四月份驟降為29.73億元。原本民企貸款就難,現在就更加困難了,迫使一部分企業轉向非正規的融資渠道,增加了企業的負擔與經營的不確定性。
(二)直接融資現狀
從成熟市場的經驗看,資本市場作為現代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育較晚,直接融資只占到間接融資量的10%左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一般水平。而民營中小企業在直接融資中所占比例就更少了。
1.“此路不通”的主板市場。我國的滬、深證券交易市場(通常被稱為主板市場)在成立之初,擔負著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脫困、改制的歷史使命,使得民營企業被排除在外。近年來,管理層摒棄了限制民營企業到主板上市的做法,但畢竟主板擴容壓力很大,且門檻較高,只有少數發展迅速的民營企業集團才有可能直接或間接進入“主板市場”,對于廣大民營中小企業而言,此路不通。
2.遠水不解近渴的深圳中小企業板市場(二板)。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的設立,有效地降低了準入的門檻(同主板相比),得到了廣大民營中小企業的熱捧,但一方面受證券市場低迷的影響,截至2005年6月末,僅有家企業成功上市;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板設立的宗旨之一是為主業突出、具有成長性和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平臺,而我國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處于傳統行業之中,科技含量較低;再者中小企業板對企業股本的要求(股本發行后股本總額不低于2000萬元)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仍然過高。因此,對于眾多中小企業而言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3.緩步前行中的場外交易市場(三板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形成的產權交易市場和證券柜臺市場是我國三板市場的雛形。但在1997年末和1998年初,中央政府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下令關閉了絕大多數的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和證券柜臺市場,其余也多數暫停了股權交易業務。到2000年后,部分地區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并以迂回的方式爭取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認可。但從規模上無法與滬、深證券交易市場相比,發展相對緩慢,無法滿足眾多中小企業迫切的融資需求。
4.“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的企業債券市場。目前,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實行“規??刂啤⒓泄芾?、分級審批”的辦法。同時,債券發行辦法還對發行企業的凈資產有較高的要求及需要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單位作擔保。這一系列條件極大限制了民營中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融資。
二、在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理解上存在的誤區
(一)“所有制歧視”是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最關鍵的原因
此觀點認為,國用商業銀行在現有機制下,在相同情況下傾向于提供貸款安排給國用或者國有控股企業,非國有企業會受到“所有制歧視”而得不到貸款。這一情況在計劃體制下或轉軌初期是大量存在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這種歧視將越來越淡化。根據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對上海市中小企業融資情況的調查,2002年上海市中小企業貸款余額比2001年末增長30%,在60家樣本中小企業中,民營、股份制中小企業的貸款滿足率為100%,而國有中小企業的貸款滿足率只有78.72%?;蛟S上述事件不能反映全國的一般情況,但至少說明將“所有制歧視”列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最關鍵的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應現實情況。
(二)將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歸結于“規模歧視”
此觀點認為,對大型商業銀行而言,小額貸款和大宗貸款所需付出的交易費用和信息費用相差無幾,而收益卻相差很大。因此,大型商業銀行可定會有某種程度的“規模歧視”。并拿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例子作為佐證,強調“門當戶對”的重要性。但這一論點明顯忽略了以下幾點事實:首先,中國與歐美等國的金融體系不同,美國的大型銀行分支機構較少。以美洲銀行為例,在美國國內僅有5,800多家零售銀行辦事處,而作為中國國有的四大銀行的分支機構可以說是遍布大江南北,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在全國約14,500個分支機構。試問如此龐大的機構都在干嗎,基層機構在貸款方面的權利都被上收了嗎?其次,既然是“規模歧視”,那么如何理解部分“塊頭”較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也難以得到融資;第三,中小商業銀行在現有體制下是否就一定樂于為民營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服務或者能夠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研究》課題組于2004年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三個有代表性省份的20個城市商業銀行的運營情況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他們的研究表明:城市商業銀行整體資產質量仍然較差。其業務過分集中于部分國有大企業,貸款集中度很高,從資產風險配置的角度看,遠未實現理想水平;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業銀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通過其他企業或機構間接持股的數量,應該說地方政府對城市商業銀行仍擁有絕對控制權。由于地方政府在實質上控制了城市商業銀行,因此,其信貸取向就傾斜于與地方政府有關系的各類企業。第三,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中小商業銀行資本金少,抗風險能力弱。如果其貸款對象主要為中小企業,則勢必增加其經營風險,甚至可能危機國家金融體系的安全。
(三)將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歸結為貸款市場利率不能自由浮動
此觀點認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在于為貸款市場利率不能自由浮動,金融機構貸給民營中小企業的資金面臨較大的風險,需要更多的收益作為補償。只有這樣才符合風險和收益成正比的原則。且以非正規金融動輒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貸款利率水平為依據,提出通過貸款利率市場化手段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是西方學者Stiglitz和Weiss通過數理模型分析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如果銀行靠提高利率來挑選貸款的對象,那么隨著利率的上漲,剩下來敢于繼續申請貸款的將是平均風險更高的企業。當銀行步入利率與風險交替上升的惡性循環時,調增利率給銀行帶來的好處可能還不足以彌補風險上升給銀行帶來的損失。事實上,即使在利率自由化的國家,銀行也大多將利差設置在2%—3%左右。因此,通過擴大利差的方式驅動商業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是缺乏依據的。
(四)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
這似乎是一種很習慣的思維,有問題國家包。更有學者拿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例子,以證明這已經是國際慣例了,中國也不能例外。不過這一觀點忽略了一點,即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存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屬于完備市場經濟下的金融市場失靈,屬于拾遺補缺的類型,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介入中小企業融資并不深。以美國為例:1980—1998年,中小企業管理局提供的28萬筆擔保貸款,總額也只有410億美元,只是這期間中小企業融資總量極小的一部分,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極為有限。而中國現階段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更多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這又加劇了經濟社會固有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在現階段,首要的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同時打開金融系統封閉的閘門,讓民間資本充分迸發活力,而不是急于通過政府設立相關機構來彌補市場經濟的漏洞。
(五)非正規金融是金融安全的大敵
長久以來,提到非正規金融總讓人們與“高利貸”“倒會”“卷款潛逃”等現象聯系在一起。加之長時間的不被認同,決定了其處于白色和黑色之間的灰色地帶,甚至很容易與“黑色”產生某種聯系,于是被認為是國家金融安全的大敵。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非正規金融對于民營中小企業籌資有著重要的意義,甚至在部分地區成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這是由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融資依靠的是“軟信息”,只有便于獲取并處理“軟信息”的金融主體才能克服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因此,合理引導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非正規金融健康發展或許才是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正解。
三、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建議
總的來說,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應該遵循“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條腿走路,“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兩手都要硬的原則。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完善融資方式。
(一)建立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融資體系
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繼續發揮主板市場作用,激活企業債券市場;在完善現有中小企業板的基礎上,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與輔導體系,適時啟動創業板市場;在尊重歷史與現狀的前提下,整合現有地方產權交易市場,并借助現代通訊工具形成覆蓋全國的交易體系。通過形成梯度化的融資體系,改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環境。
(二)積極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與業務創新
1.體制改革方面。通過建立與落實各項激勵措施與監管措施,逐步使各國有商業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調動和激發各個基層機構的活力,促使其從吸收存款的機構向小型商業銀行的轉變。
2.業務創新方面。在滿足銀行體系安全的前提下,針對民營中小企業的特點,進行大膽的業務創新,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條件。如在國外經常采用的倉單質押業務、應收賬款質押業務、出口退稅業務、保理業務等。
(三)打開金融體制封閉的閘門,讓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銀行系統
現有的金融體制下,很難形成充分的競爭。打開金融體制封閉的閘門,讓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銀行系統,借助民營資本天生的逐利性,推動金融系統內的良性競爭,形成金融體系內的“鯰魚效應”。最終摒棄大小客戶之分,而以優劣為貸款標準。
(四)重視并積極引導非正規金融的發展
非正規金融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可以滿足中小企業多方面的融資需求。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具有貸款數目較大、時間緊、期限短的特點。正規金融的投資手續往往不能適應這種需求,而民間信用的手續極其簡單,能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因此,要正視民間融資社會需求的客觀性和迫切性,對非正規金融進行合理的引導。如成立風險投資公司、互助基金等。并通過法律的形式,承認其合法性。(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