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態不僅是城市各組成部分有形的表現和城市用地在空間上呈現的幾何形狀,還表示了一種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過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中,人類各種活動與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是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去認識、感知并反映城市整體的意象總體。本文對呼和浩特城市演變進行分析研究,并對呼和浩特城市形態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希望對呼和浩特城市規劃和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以便更好地把握處于轉型期的城市建設。
一、奴隸封建社會時期城市形態
(一)為區域的政治軍事需要而建立的城市
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至今已有2400年的歷程。
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諸侯爭雄的戰國時期,趙國攻占了呼和浩特地區,并在這片土地上修長城,筑城池。據史籍《虞氏記》載:“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游于云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我乎’!乃即于其處筑城,今云中城是也”。文中所說趙武侯所筑云中城就是今天呼和浩特西南42公里處古城鄉的古城。可見,城市選址的主導因素是軍事和政治需要。古城為方形,周長8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里。云中城是呼和浩特市的建城之始,不僅年代久遠,而且也是呼和浩特地區早期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古城。
漢代呼和浩特地區古城有三十余座,城市設施較完善。從出土文物及古城遺址發現,這些古城形狀相仿,建筑風格相同,大部分有內外兩城,城內建有官署、廟宇、民居、作坊、糧倉、街道等。城外有墓地。有的城市還附有甕城,城障,烽燧等軍事設施,呈棋盤式的規劃模式。
(二)“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態
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里坊制”城市形態形如“萊畦”發展到了頂端,這種城市形態也影響著呼和浩特城市形態的發展。
公元920年(遼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區設天德軍和豐州城。豐州城故址在現呼和浩特市東郊9公里處的白塔村北,是當時豐州灘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遼金元三代沿用,長達450余年之久。豐州城,呈方形,面積約為1.3平方公里。城墻由夯土筑成,高達8米。沿城墻筑有馬面和角樓。四面設城門,并筑有甕城。人口最多時達到10萬居民。根據考古發掘證實,當時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區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內分別建有許多整齊劃一的城市坊區。城市平面由東北坊、東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組成,名勝古跡萬部華嚴經塔位于西北坊內。當時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觀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內。金代承襲了遼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遺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帶來的地方特色。
頻繁的戰亂以及不活躍的城市經濟,使這一時期的城市形態突出了軍事防御的需要,強調對內的集中控制和等級身份的劃分。用不同的“墻”進行隔離,用追求等級觀念的思想來規劃城市,以實現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過的方式。同時,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構筑墻體和規劃街道,當然,最容易選擇的設計方案就是直線正交。于是,在坊墻約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現棋盤網格的形態。
元朝豐州經濟、文化及手工業生產又得到進一步發展。城坊制解體,封閉的城坊逐漸被開放式的街巷取代。城市布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在豐州古城的遺址內的千年古塔———“萬部華嚴經塔”,還詳實記錄了當時豐州城內的30余條街巷和城郊40多個村莊的名稱。
(三)城市布局形態的“復古”
明清時期,呼和浩特地區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的歸化城和清代的綏遠城。歸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區的玉泉區境內。該城始建于公元1572年。最初的歸化城,占地面積很小,城圍僅2.4里、城垣也高不過10米。只有南北二個城門。清代中期后,歸化城的內城逐漸成為官署衙門的所在地。外城,則主要是蒙漢官吏的住宅區。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市肆、作坊等多散居在外城的城區周圍。尤其是南門外一帶最為集中。這里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也是歸化城的商業區和召廟寺院最集中的地區。自乾隆年后,歸化城又曾多次重修和擴建。逐步發展成一座聞名塞外的歷史名城。
綏遠城是仿照北京城的形制建造的,最初的綏遠城,完全是一座駐軍的城堡。城內街道整齊、布局合理。全城共有大小街巷50余條。以鐘鼓樓為中心,分出通向東南西北四城門的四條主干大街。在四條大街的兩旁又延伸出若干條整齊的小街小巷,構成了一個棋盤式的圖形。
到清代末期時,綏遠、歸化這兩座姊妹城形成了東西相望的城區格局。這一格局也最終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近百年來一直到今天城市發展的基礎(見圖1)。
呼和浩特的歷史古城,大多是按照一定規劃思想建造的,據科學考古和史料查證從春秋戰國的城市一直到明清時代,為地區統治中心和軍事重地。城市形態基本上遵循了中國儒家傳統思想,因而一脈相承,由于所處于中原農業和北方游牧民族畜牧業過渡地帶,同時又融合較濃郁的少數民族地方文化特色。明清以前,經濟較原始,城市形態簡單,政治內容突出,城市形態為“向心”集中式。隨著商業的發展,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商業的作用和影響逐漸顯露出來,城市的發展機制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傳統的市坊制度和日中為市的限制,建有歸化城,它與后建的綏遠城遙相呼應,形成姊妹城。
在全國城市演化大的格局下,呼和浩特城市也隨之經歷了頻繁的政治動亂與戰爭,興盛與衰敗,民族的遷徙和融合,城市形態也隨中原格局而建立,同時又融入游牧民族的文化內容。正是由于城市發展歷史原因,奠定了城市現在空間形態的發展基礎。
二、工業化城市形態
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后,工業化初期的歸綏市隨著交通和城市工業的發展,小農經濟迅速解體,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向城市集中,導致了城市空間上的擴大。1921年平綏鐵路開通,火車站形成了獨立的居民區。呼和浩特市城市形態由“綏遠城”、“歸化城”雙組團演化為由“綏遠城”、“歸化城”、火車站居住區形成三個獨立的組團呈“品”字形城市形態(見圖2)。這時的城市雖然發展很快,但城市規模還很有限,人口為12.4萬,建城區面積9平方公里,城市內部結構還未明顯分化。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為城市正常發展階段。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面粉廠、紡織廠、食品工業、鋼鐵廠、熱電廠、化工廠等企業建立,在城市東、南、西、西北形成了四個工業區。城市空間進一步擴張,規模擴大,人口達到82.4萬(1960年統計),城市發展以“攤大餅”式逐漸擴大,組團之間逐漸充填,成為密實地區。城市原有的三片連成了集中的城市形態。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出現明顯的分化, 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城市中心是商務區, 其外圍是居住區、工業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城區東9公里處修建了白塔機場。文化大革命期間為城市發展停滯不前階段。
改革開放20 年來, 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過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呼和浩特進入了城市發展加速時期,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密度和規模加大。 1979年后,在城區東南興建了煉油廠、化肥廠化工區;在白塔機場以北,依托京包鐵路形成了城市大型儲運基地。九十年代初,在城市東西兩翼興建了如意和金川技術開發區。九十年代末,城市規劃發展方向為城市東南、西南,在城市東南部規劃建設金橋開發新市區,在城市南部規劃建設蒙古風情園。城市形態呈圈式自內向外發展。解放前呼和浩特“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在現狀城市肌理中仍有顯現,以三組團“品”字結構向外緣擴展形成一個城區,與白塔組團和石化組團形成了由一個城區、兩個組團組成的“集中組團式”城市結構形態(見圖3)。
三、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城市形態
預測新世紀前10年中,我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沿海中等城市將普遍完成工業化,開始向信息化社會經濟生活方式轉變。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網絡技術等電子信息技術,已開始在呼和浩特工農業生產、商貿服務業和科研、教育等領域推廣應用。教育和科研網絡已覆蓋呼和浩特的幾乎所有高校、主要科研院所和學術機構。信息時代呼和浩特城市形態將主要體現在城市布局形態擴大、城市內部集中功能趨向擴散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走向網絡化三方面。
(一)城市布局形態擴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的增加、交通方式的改變,導致城市形態的分離和人們住宅與工作區域的分離,公司將他們的辦公室從中央商務區搬到邊遠地區,城市形態向擴散化轉化。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加大,使物質距離因素減小,甚至消失。工業進步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呼和浩特城市居民的工作、教育、生活、購物、就醫、娛樂等打破時空限制,大大地拓寬了城市的活動空間,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種功能的地域分布,城市規模呈擴大趨向。呼和浩特城市將信息和產品的交換范圍擴展到其周圍數百公里,使城市形態擴展為三層:在市區外圍建設有托縣工業區、盛樂工業區、河西公司、托電公司等科技園綜合社區。這些綜合社區與市區通過高速公路聯系在一起,由高科技工業園、居住區、商業區、商務區組成。綜合社區將成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之一,這些科技園綜合社區形成城市形態第二層結構。數十公里以外與市區通過高速公路相聯系的衛星城武川、托縣、清水河將由以前縣城轉化為呼和浩特城市的組團,這些組團形成城市第三層結構。
(二)城市內部集中功能趨向擴散化
隨著城市的向外擴散,經濟活動和人口密度降低,城市經濟活動和人口非中心化是主要趨勢。城市中心土地價格也由于信息化使土地成本差異的縮小而降低,部分城市中心職能會向城市中心區以外擴散,如與信息服務有關的電子商務、咨詢業、部分辦公、商業職能等。這些中心職能擴散的目的地也是通過高速公路聯系在一起的綜合社區。另外一些老的辦公建筑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信息交流和處理需求,大部分建筑將改建,但當改建的費用很高時,如大的金融公司或企業總部便會在中心區外圍重建辦公設施。對于大型金融或企業總部來說,一個地理中心位置的重要性開始削弱,而更加看重新建筑能否滿足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并具有更好的交流環境。因此,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金融及企業總部遷往中心區的邊緣或遷離中心區。
(三)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走向網絡化
進入信息社會,城市的空間區位影響逐漸削弱,準確、快捷的信息網絡取代傳統的物質交通網絡的主體地位。城市形態出現逆轉,傳統的圈層式發展模式被突破,城市結構脫離了原有軌跡。城市不同地段的空間區位差異縮小,城市的各種功能在信息互聯網絡的影響下,其區位不受距離的限制,網絡化城市的社區是開放的系統,不斷通過信息網絡與外界進行信息的交換,通過快速通道如城市高速公路網絡體系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城市交通網絡化后,還可以節約市中心寶貴的土地資源,減少市中心或商業區的交通擁擠,“讓網絡去跑腿”,節省了經費,加快了速度,減少了雇員,降低了成本,避免了交通堵塞。網絡化后不僅加快了科教信息的傳播,提高了教學與科研水平,有利于實現呼和浩特市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在呼和浩特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城市有向南和東南擴展的趨勢,同時在城市外緣形成衛星城市。后工業社會時期的呼和浩特城市———信息生活網絡結構,城市形態將以“集中多層組團”并呈擴散化、市郊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多層組團可分為三層結構:首層為市區范圍;二層有托縣工業區、盛樂工業區、河西公司、托電公司;第三層為武川、托縣、清水河等(見圖4)。城市發展正步入網絡化“集中多層組團”形態有機整合階段。
未來的呼和浩特城市既具有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環境,又有舒適、方便、安全的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在城市中, 人們可以高效、有序地工作, 過著舒適安寧的現代化城市生活。
四、結語
呼和浩特城市形態結構的歷史演變經歷了:“集中式———自身外緣擴展———相對分散組團———有機整合體”四個階段,將走向后工業化 “網絡化集中多層組團”形態。見下表:
古代呼和浩特地區的城市的主要職能是作為各級官府和軍事駐地,其發展機制主要是政治、軍事因素。隨著城市工商業的出現,尤其是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城市的發展機制發生變化,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形態由“集中式”單中心演變為多組團。體現了城市物質形態和經濟、文化、社會非物質形態在城市演變中的積淀。隨著信息化以及后工業化經濟發展,“集中組團式”城市形態將進一步演化為“網絡化集中多層組團式”城市形態。認識城市形態演化進程,通過空間發展的合理組織,把握城市建設發展方向,制定符合呼和浩特城市的發展規劃,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實現呼和浩特城市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呼和浩特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