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城以北廣大草原為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區。清朝晚期,為緩和內地人口壓力和社會矛盾,實行“開放蒙荒”“移民實邊”政策,內地大批饑民涌入草原墾殖種地,拉動了內蒙古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人造了毛烏素和科爾沁兩大沙地,使草原游牧業單一格局變為農區、半農半牧區、牧區同時并存。
牧區,一般來說在地區產業結構中畜牧業比重大。改革開放以來,農區畜牧業比重提升,單從比重講,農區牧區差別不大,有人就統稱為農牧區、農牧民。這種稱呼,實際上混淆了牧區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也妨礙了人民政府對牧區實行特殊政策。從草原學、經濟學、民族文化學角度,草原牧區具有生態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因此,有必要對草原牧區重新界定。我認為,草原牧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輪牧畜牧業專業區、草原生態的保護區、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保留區。三區,也是三元,復合構成草原牧區這個整體,叫做“三元一體”。
一、輪牧畜牧業的專業區
實行工業化,有人簡單地認為就是村村建工廠,處處辦礦山。實際上早己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除城市外也有鄉村、草場、森林、農田、自然保護區、原住民保留區,各地依功能不同,按區域安排經濟布局。
牧區的畜牧業與城市郊區養殖業不同,西方尤其是歐洲工廠化養殖業達到相當高的自動化水平,但違犯了一條基本自然規律———家畜是食草動物,不是食肉動物。為補充配合飼料營養不足,竟把牛血、牛下水、牛骨頭烘干粉碎拌在飼料中喂牛。這就等于牛吃牛,牛吃牛必然得瘋牛病!牧區畜牧業與農村的養殖業也不同,農村家畜家禽適應于定居,以飼料為主,飼料來源以作物秸稈為主。通過規模飼養,畜產品能夠占很大市場份額,但自然條件必須相對優越,土壤肥沃,降水偏多,日照充足,這是草原牧區所不及的。牧區的畜牧業是適應放牧的能跑善走的傳統畜種,以畜群為單位,在天然草場上放牧采食牧草而獲得畜產品的畜牧業。草原牧區的畜牧業或四季輪牧,或兩季輪牧,或地段輪牧,或小區輪牧,都必須輪牧,這樣才有利于牧草恢復再生,也能使牲畜吃到營養豐富而又新鮮的牧草,故稱輪牧畜牧業。這種飼養方式有三大優勢:因充分利用自然力,一是生產成本低而生產效率高;二是勞動生產率高;三是輪牧既利用自然資源又保護自然資源。輪牧畜牧業的畜產品尤其肉乳食品也有三大優勢:一是抗寒耐凍;二是具有保健功能;三是沒有污染都是綠色食品。牧區輪牧畜牧業的畜產品具有獨特風味,是農村舍飼畜牧業的畜產品所不能代替的。有人認為牧區放牧畜群是原始生產方式,是落后的,極力用農村喂豬養雞的辦法改造牧區的生產方式。而早已實現畜牧業現代化的美國,卻偏偏還在放牧,還要倒場實行季節輪牧,一位農場主還聲稱:“是跟蒙古人學會輪牧的”。
市場經濟是講究生產布局的。德國經濟學家杜能的孤立國圈層理論,是按運輸費用大小決定經濟圈的層位,把畜牧業擺在最邊遠的外圈。現代經濟布局理論盡管門派林立,但都依據運輸費、勞動費、聚集力三要素來做分析問題的依據。今天不管環渤海經濟區,還是內蒙古西部經濟小區,牧區的幾個關聯因素都可不及城市和農村,必然擺在最外層。歷史上的牧區,是由自然、歷史、經濟因素決定的,而現代社會的牧區,也是由自然、經濟、民族因素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經濟圈只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就能獲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的長期利益。從牧區畜產品的三大優勢看,因肉奶食品獨具風味而受到市場歡迎,還能占據一定市場份額。從生產方式上,既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原資源,也有利于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符合國家整體利益。因此,草原牧區不僅不應被城市農村取代,而且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輪牧畜牧業的專業區。
二、草原生態的保護區
草原是陸地上較大的生態系統,其功能僅次于森林生態系統。草原植被具有生態服務多項功能:一是美化環境,減少污染;二是防風固沙,保護土地;三是保護水土,防止流失;四是維系生物多樣性等。草原植被繁茂時人們只知道牧草資源的養畜功能,而對草原植被的生態保護功能缺乏理性認識,直到草原退化刮起沙塵暴時才從睡夢中驚醒。實際上,草原植被的生態保護功能無時不刻發揮著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吸收有害氣體凈化空氣,保護著大地,守護著草原,為人類創造舒適的生存環境而默默地工作著。如果破壞了植被必然引發一系列生態災害,比如,中國漢代在朔方郡開荒,人造了烏蘭布和沙漠。清代的“開放蒙荒”“移民實邊”政策,人造了毛烏素沙地、科爾沁沙地,俄國人修中長鐵路而砍伐森林,又人造了呼倫貝爾沙地。解放后的墾草種糧,不僅使草原面積減少,還使僅存的草原退化,原有的沙漠蔓延,這樣粗暴地對待脆弱的草原,暴發沙塵暴則不可避免。如果今天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不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內蒙古草原若干年后將變成荒漠,不僅使本區各族人民失去生存空間,還會危及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河西走廊的生態安全。蒙古民族維系草原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機制完善、功能高效最有效的辦法是積極地保護。因此,把內蒙古牧區草原都列入保護范圍,列入自然保護區規劃,實行整體保護,己經勢在必行。保護,是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草原植被,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是人為制造無人區,而是輕度利用,合理利用前提下的保護。既保護又要利用的最好辦法,是在控制人口總量,控制牲畜總量基礎上,保持地廣人稀條件下實行游牧、四季輪牧、兩季輪牧、地段輪牧。
三、蒙古族傳統文化保留區
蒙古族傳統文化,是在草原生態條件下,在游牧生產勞動中,在人與人交流,人與自然交流中形成的古老文化。過去,個別小農意識的學者給草原文化冠以“原始的、落后的、野蠻的”許多罪名。其實,對蒙古族傳統文化認真深入研究,決不是這么一回事。孟馳北先生在《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一書中,認為游牧民族繼承了原始初民的“勇敢無畏”“創新進取”“昂首挺胸,知難而上”“依靠自己,不依賴別人”“喜歡冒險”等活性精神元素。游牧民族對敵人敢于“冒險犯難,奮力廝殺”,對異質文化的實用價值采取“拿來主義”,對朋友“講信義,保護弱者,坦率、真誠、信守諾言”,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游牧文化中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熱愛野生動物的觀念十分濃重。盡管東方的草原游牧文化,在歷史上推動歐洲資本主義形成起過積極作用,但到近代開始衰落,現代已成為弱勢文化,大有被取代之勢。蒙古傳統文化是草原的保護神。用別的文化取代了蒙古文化,草原將被荒漠取代 ,輪牧畜牧業也必將被墾荒農業取代。這不是前進是倒退!不是科學是愚昧!不是先進是落后!也不是仁慈而是野蠻! 蒙古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一定面積的地域和一定規模的人口,草原牧區就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最后保留地。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沒有民族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民族文化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完美無缺的民族文化也是不存在。人類社會只有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補充,人類才能不斷進步。
草原生態系統,畜牧業經濟系統,蒙古族文化系統是三元,也是草原牧區大系統的三個子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是畜牧業經濟系統的資源基礎,草原生態系統和畜牧業經濟系統又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物質基礎,而蒙古族傳統文化就是物質變精神的升華,是意識形態,反過來推動草原生態系統的自然進化,統領草原畜牧業經濟的發展。
無論《民族區域自治法》,還是現行的黨的民族政策,都有繼承發展本民族經濟文化的規定。我們要腳踏實地落實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把我們內蒙古的事情辦好。
四、牧區要適度開放
也許有人說,這也保護那也保留,是不是把草原牧區封閉起來。不是,根本不是。草原生態系統是開放的,到處圍欄卻反而封閉了。畜牧業經濟是開放的,必須與其他經濟區進行商品貿易。蒙古文化也是開放的,不斷吸取兄弟民族有價值的營養。牧區蒙古包周圍沒有院墻就是例證。草原牧區對外開放是肯定的,但開放到什么程度,怎么開放,卻是有講究的。根據物理化學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系統內各要素間存在非線性作用,系統形成自組織才能自動演進。開放是適度開放。開放度有4種情況:一是開放度很小,近似封閉狀態,內部總熵增加,系統不會演進。二是百分之百開放,系統失去相對獨立性,變成另一個系統的組成部分,而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三是開放度很大,但熵交換等于熵產生,系統只能維持原狀。四是適度開放,熵交換大于熵產生,但小于百分之百開放,只要超過臨界,系統就能從無序到有序,自組織向高級方向演化。草原牧區只有維護與農村、城市的界限,保持自己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引入生態技術、生物技術,生物多樣性技術、增雨節水技術,而不是墾荒技術、污染技術;輸入適用科學技術人才而不是超載人口,輸入商品大流通觀念、加工增殖觀念、現代信息觀念、創新觀念,而不是削弱、同化蒙古傳統文化的小農意識,使傳統文化不斷吸收人類文明成果,不斷提高自己,草原牧區就能在適度開放條件下擔當起守護祖國邊疆任務,保護北方草原生態任務,完成社會主義新牧區的建設任務。
(作者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牧區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