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層面上的經濟的發展無不是以產業為支持背景和基礎,尤其應以工業為主導。而產業發展的規律又總是依一定的經濟地域空間為載體,那么一定的經濟地域空間及其發展又總是依一定的產業為內容支撐,小城鎮經濟的崛起一樣也應注重從產業及其產業的集聚、集群形成發展極。所以說,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視野中最為活躍的一種經濟手段,表現出極強的活力,成為各級政府發展社會經濟的必然選擇。現階段,我們也深深地感悟到:在今天經濟社會全面開放的條件下,產業集群不僅激活了小城鎮,更是從理論上論證了其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緊密性。
一、產業集群與小城鎮經濟的關系
(一)產業集群及其在小城鎮的地理空間布局定勢
1.中外產業集群與小城鎮發展現象透析
解決城市問題依賴城鄉一體化,解決農民問題依賴農村城鎮化。發展小城鎮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突破口,是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現實選擇。而小城鎮的發展則需要產業為其提供經濟支柱和物質基礎,產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小城鎮經濟功能與質量;產業又需要借助產業集群的聚集功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可以說“當代的國際產業競爭就是產業集群的競爭”,發展產業集群乃是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最有效路徑。在國內外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區、各行業利用本地資源或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出現了一些產業關聯企業在區域集聚的群落,建成小城鎮或新城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專業鄉村、專業小鎮、專業小城、專業園區等“集群現象”。如美國硅谷、意大利中東部工業化地區(第三意大利)、法國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產業、墨西哥利昂的鞋業、浙江橋鎮中國輕紡城、浙江紹興市上虞崧廈鎮的傘具業、廣東中山市古鎮的燈飾、福建晉江陳埭鎮的鞋業、河南禹州神垕鎮的鈞瓷、河南南陽石佛寺鎮的玉雕、河南禹州市順店鎮的鑄造業,等等。集群經濟,不僅有利于提升集群內企業的競爭力,而且也不斷地完善著城鎮的結構與功能,這可謂是國內外城鎮經濟騰飛的征兆和可喜的現象。實踐也證明,走產業集群化發展道路已成為各地建設小城鎮、發展小城鎮、解決城鄉及“三農”問題的理性選擇。
2.產業集群與小城鎮的新經濟地理學立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提出以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理論為基礎,運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區域增長集聚的問題的“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從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假設出發,認為外部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的相互作用是解釋區域產業集聚和區域“中心———邊緣”形成的關鍵。其收益遞增是指經濟上相互聯系的產業或經濟活動,由于在空間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帶來的成本的節約,或者是產業規模擴大而帶來的無形資產的規模經濟等。作為“新經濟地理學”的基礎,報酬遞增模型除了用來解釋產業活動的集聚或擴散以外,還被用來解釋城市增長動力機制。如克魯格曼的模型的核心就是:人們向城市集中是由于這里較高的工資和多樣化的商品,而工廠在城市集中是因為這里能夠為他們的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并且,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還認為在空間集聚的過程中,高運輸成本將阻止產業地理集聚,在中等水平的運輸成本下前向與后向聯系的效應最強,即產業集聚更容易維持;勞動力的可移動性越差,擴散的力量就越大。
新經濟地理學的收益遞增、外部經濟在區際分工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為產業聚集及其沿產業鏈分工與合作產生出集群效應,也為各種經濟活動向小城鎮聚集、從而建設、發展小城鎮,提供了規模效益理論的支撐;報酬遞增模型在解釋城市增長動力機制時為產業向小城鎮和工業園區聚集、為人們向小城鎮聚集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另外,新經濟地理學非常關注傳統制造業的集聚,認為制造業的空間集聚更具有典型性,其外部經濟也更明顯。而現階段我國產業大多集中于傳統產業,能正確認識這一點將為促進傳統產業的集聚,發揮我國的產業發展優勢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二)產業集群及其對小城鎮興起和發展的硬約束
產業集聚過程中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是形成城鎮的前提和基礎,是完善城鎮功能的主導因素,是支撐城鎮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動力,是城鎮建設成敗與否的關鍵。一個沒有企業聚集和產業支撐的城鎮,必將是一個經濟基礎薄弱、功能不健全的城鎮,必然是一個缺乏造血功能、沒有發展動力的“空殼城”、“空殼鎮”,甚至是一個日趨衰落的城鎮。
1.走產業集群促小城鎮經濟發展之路
產業集群是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美國社會學家弗蘭克#8226;法林頓早在1915年出版的《社區發展:將小城鎮建成更加適宜生活和經營的地方》著作中曾提出:利用工商企業自身的力量提高小城鎮社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時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解決存在的社會問題。實踐證明了企業不僅是小城鎮經濟運行的最基本單元,而且也是小城鎮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小城鎮位于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我國鄉村工業從鄉村地域實現共享城鎮資源的一條低成本道路。從區域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動力來源于企業對聚集經濟效益的追求。鄉村工業大多是民間投資創業經營,自身規模小、市場競爭性不強、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無法在企業內部實現規模收益,為了獲取單個企業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依據市場機制向一定區域空間聚集,形成區域性專業化分工的企業集群,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粘合性。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獲得來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內企業對聚集效應的追求使得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不斷向小城鎮聚集,促使小城鎮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新的服務行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從而加快小城鎮發展。并且,集群內的企業普遍具有地方“根植”性,有利于逐步發展成小城鎮的優勢產業,提高小城鎮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小城鎮的經濟發展。
2.促產業集群成小城鎮經濟可持續發展之動力
城鎮化的過程并不完全是表面上看農民脫離農業進城的過程。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啟示我們,城鎮化這一過程是需要通過農村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致使農業勞動生產力出現剩余、有“剩余勞動”的情況下,才能從第一部類中抽出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實現的。但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必須要以產業發展和企業的聚集為支撐,安置居民就業,解決后顧之憂,避免“城鎮化病”的產生。
關于城鎮化的質量,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倪鵬飛博士提出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以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依此,可以認為,小城鎮的質量取決于其吸納力的高低,即能否吸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資源向城鎮集聚。從表象上看,城鎮化表現為人口的集中,實質上表現為產業的集聚。只有發展產業集群,實現了產業的集聚,才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向城鎮集中。因此,產業集群為小城鎮質量提供的必要條件,是小城鎮經濟可持續發展之動力。
二、產業集群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聯動模式
(一)積極打造產業集群化功能型小城鎮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這就為我國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一個大方向,即必須把小城鎮建設放在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視野中考慮,放在推進縣域經濟、特別是產業發展這個背景中考慮。小城鎮的發展既有與縣域經濟相連的一面,更有小城鎮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一面,尤其是應有效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基礎設施、文化培育和制度建設等特點,決定自身功能、重點和方向,構筑其在一定區域及城市體系中的特殊地位。這就要求從整個縣域經濟全局出發,尊重小城鎮經濟的個性化規律,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積極性,引導和打造產業集群化功能型小城鎮,即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如前述河南禹州神垕鎮———“中國鈞瓷之都”等集群化發展的專業鎮都是以鎮(區)為中心,以集聚的產業為支撐,且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營銷網絡覆蓋面廣的鎮級經濟體系。
(二)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小城鎮招商引資的思維模式選擇
“成建制”一詞最初源于軍隊,指的是在建設部隊或引進設備時的一攬子工程。近年開始在教育界、科技界,特別是涉及到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方面被廣泛使用和接受,成為引進人才的模式。從學術上來說,還是一個較模糊的概念。將其引入小城鎮經濟發展產業集群還是一個新的理念,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成建制”:發揮政府宏觀協調組織職能,組建集群專業區,從某一經濟發達區同時引進一批企業,這些企業基本構成一個產業縱橫梯隊(包括為產業鏈服務的中間機構),并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產生集群經濟效益。
相對傳統小城鎮招商引資的思維做法,“成建制”引進企業,效益是非常可觀的。首先,“成建制”引資,避免了單個部門、單家企業、單門獨戶外引外聯的無序低效作法,由政府出面統一對外聯系,實現縣與縣、鎮與鎮的整體對接和交流;其次,“成建制”引進的運作,有利于區域間經濟互補更趨針對性,有可能形成發揮優勢資源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構筑企業集聚和產業集群;再次,“成建制”引進外資企業,有利于改善小城鎮就業狀況,提升勞動力素質;最后,“成建制”引進外資,有利于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小城鎮經濟跨越式發展。
“建立集群專業區,成建制引進外資”曾經成為沈陽引進外資法寶之一。沈陽市于洪區永康五金產業園區就是沈陽市政府招商代表團到浙江和永康的企業家們座談、洽談,對項目進行詳細說明和推薦,最終由于洪區人民政府與沈陽市永康商會在今年5月7日簽訂協議而產生的成功典范。協議簽訂后40多天就已確定入駐園區的永康企業30家,投資金額達11億元。
一位浙江的企業老總說“企業家就像候鳥,哪里水草豐美就向哪里集聚”,特別是取消了農業稅的現階段中國,招商引資便成為各地尋求經濟支撐和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和競爭的焦點,所以,我們的思路不應止于“引進來”,而且要“扶全程”,形成小城鎮經濟和集群企業互為呼應,互為支撐,良性互動,達到雙贏、共贏。如河南省濟源下冶鄉,在招商引資工作上突出“雙贏”、“引進來,送全程”的理念,僅2004年就引來了1.81億元的巨額外資,助推下冶2004年生產總值達2.58億元,財政收入達1018.5萬元,較2002年翻兩翻多。從而為下冶建設文化型小城鎮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去年投資200萬元建設了由172塊浮雕、碑刻構成的長2300米的傳統文化墻,今年又投資120萬元,建成了由100個漢語成語故事石刻構成了“文化長河”。同時,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2300余人,新增城鎮居民800余人,加速了城鎮化和小城鎮建設的步伐,活躍了小城鎮經濟與文化。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河南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