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中,一方面是金融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卻是金融危機的頻頻爆發。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過分追求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忽視了應有的金融安全。金融國家化發展到這個程度,不能不說是對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的嚴峻考驗,因為國際金融活動是超越一國的行政管轄權的,金融機構及其活動的監管卻是單個政府的事。
從一國著眼,如果缺少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那么監管程度無論是比別國的金融市場更嚴格還是更松懈都有可能使該國付出代價。如果過松,就有可能破壞該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而過嚴,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又會被別國的金融市場所吸引而轉往他國。從國際金融市場整體來看,如果各國間在金融監管方面無法有效合作,那么一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出現的問題會發生跨國外部效應,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這種世界范圍內的負外部效應被專家稱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防范國際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并對國際金融危機進行及時的補救是國際金融調節的主要任務。
一、國際調節理論及國際金融調節
國際調節伴隨著國際市場的形成而出現。所謂國際調節,指的是國際市場的一種調節機制和調節活動,它是有兩個以上國家或區域性、全球性組織,通過協商、簽訂國際條約或以國際性組織的決定等形式,對國際市場的經濟結構和運行實行調節,以維護和促進國際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
國際市場的基本調節機制仍然是市場調節,只不過它是一種國際性的市場調節,因為即使是國際市場,同樣存在著市場的盲目性、滯后性、唯利性和市場障礙等市場固有缺陷,而且國際市場是由各國的涉外市場共同構成的,國際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分別受到各國的管理和調節,而各國調節的力度和措施又各不相同,妨礙了國際市場上市場機制的統一調節作用,并直接阻礙了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所以,針對國際市場的特點及其缺陷,出現了國際性的調節,即國際調節。它的調節措施主要有兩種:針對國際市場固有缺陷的調節和對各國國際調節的調節。
根據國際經濟法的國際調節理論,國際調節是一種與市場調節和國家調節并行的經濟調節機制。與市場調節相比,它屬于外部調節機制;與國家調節比較,它屬于國際性調節機制。國際金融調節即以國際金融活動和國際金融市場為調節對象的外部調節機制。它以促進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和健康發展為目的,促進各國金融調節的協調一致,彌補國際金融市場缺陷,以避免國際金融危機和風險的發生。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及其解決方案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kane)認為全球金融體系可以被看作是相互聯系的子系統構成的有機體系。如此,金融領域的系統風險就可以被分為兩類:一個或多個作為組成部分的子系統發生失靈的危險,即子系統失靈風險(subsystem—failure risk);將各子系統聯結在一起的協調結構發生崩潰所帶來的危險,即瓦解風險(disintegrationrisk)。國際金融系統的子系統失靈風險可以是某個國家或某地區的金融市場出現動蕩,或者金融某個領域出現的危機,如國際證券業、國際銀行業等出現的危機。而瓦解風險則是由于國家間相互信任不足、發生利益沖突或者國際政治的原因,導致國際金融市場被分割、國際金融活動被阻礙,最終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
“國際最后貸款人”理論可以說是國際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的根本解決方案之一。由于金融危機的傳染性嚴重危害各國的金融體系,損害各國的經濟基礎,因而迫使各國加強金融合作、統一監管標準,并尋求在發生貨幣危機時能提供強大金融支持的國際最后貸款人,它的存在可以防止人們因失去信心而造成的對銀行業的擠提,從而避免釀成嚴重的金融危機。但是,建立基于各國政權之上的國際最后貸款人在實踐中存在著重重困難,它存在的前提是各國協調一致的自愿合作精神。
國際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及其危害范圍的逐漸擴大,迫使各國當局不得不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國際最后貸款人的構想雖然完美,可是它在現實條件下的運用總是那么不盡如人意,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日常合作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失為有效防范國際金融危機的方案之一。各國政府要聯合起來,制定統一協調的國際金融規范,這就要求各國必須遵守共同的規則,具體而言包括:跨國銀行的監督管轄權的劃分;市場準入規則的確立;共同的資本充足率標準;交換信息與協調行動;共同打擊國際金融犯罪等等。
三、國際金融調節在克服國際金融系統風險中的運用
無論是尋找和充當國際最后貸款人,還是進行國際金融市場和活動的有效監管,個別國家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達成共識,結成同盟,才可能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真正有力的監督者和管理者。這不僅要求國家與國家之間拋開偏見走到一起,也要求各國真正賦予并服從國際金融組織金融調節的權力,否則一些國家會為了自己當前的利益和短暫的風光付出沉重的代價。實現對各國國家金融調節的有效調節,是成功避免和有效救治國際金融系統風險的關鍵一步,具體而言,在金融領域有深刻影響的國際組織要擺脫由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強國操控的局面,不再充當其工具,而成為國際金融調節的真正主體,充分發揮其國際力量,最終實現對國際金融市場和活動的有效調節。另外,通過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間的聯合力量為各國金融發展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足夠的服務,也是國際金融調節的重要任務。所以國際金融組織的完善是進行有效國際金融調節的關鍵。
(一)IMF
既然對于防范國際金融系統危機來說,國際最后貸款人的存在是必要的,那么誰來扮演這個角色呢?在目前情況下成立世界性中央銀行是不現實的,只有從當今世界中最強大的經濟組織中選取。人們普遍認為IMF通過改革其運行機制和擴充其職能,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扮演國際最后貸款人。
最后貸款人的兩種基本職能是充當危機貸款者和危機管理者。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終于形成了五十年來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動蕩,IMF陷入了作為國際最后貸款人的尷尬境地,因為它沒有足夠的權力和資源來扮演這樣的角色,它在各國危機時提出了集體救助的框架,卻沒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處理這次金融危機中,IMF有重大失誤,表現在:第一,政策導向嚴重挫傷了投資者信心;第二,IMF向債務國強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激進的經濟改革措施;第三,誤導了部分危機國,致使這些國家施行了過于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另外,IMF的貸款到的太遲,并附加了諸多條件,也使危機無法有效遏止??梢姡琁MF國際貸款人的兩項職能作用并沒有發揮好。
IMF必須有更雄厚的資金能力,承擔更多的危機管理責任,強化危機管理和危機防范的職能。事實表明,危機發生時,恢復債權人信心是減弱危機最關鍵的因素,而IMF所必須具備的巨大金額資源是克服危機恢復信心的重要保障之一。IMF還應盡可能減少其決策中因政治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平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擺脫受西方發達國家操縱的局面。
(二)《巴塞爾協議》與巴塞爾委員會
上世紀70年代全球性通貨膨脹,各國紛紛采取浮動利率和利率劇烈波動。美、英、德、法、日、荷、意、比、瑞士和瑞典“10國集團”的中央銀行行長在國際清算銀行總部所在地巴塞爾,成立了銀行監管委員會,對國際銀行進行監管。1975年該委員會發表了《巴塞爾協議文件》,確立了所有外國銀行必須接受監管及監管的“應當”和“適當”兩項基本原則。1988年7月,巴塞爾銀行業條例和監管委員會發表了《關于統一國際銀行資本衡量和資本標準的協議》,有以下幾方面內容:一、統一各國銀行監管的標準,改善對監管的理解和世界性銀行監管的質量。二、采用新的資產風險監管方法,使國際銀行監管更穩定而有效。三、新的資產風險監管方法力求達到公平,而且使其在各國銀行使用時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以便消除國際銀行間現存的不平等競爭的根源。
由此可以看出,巴塞爾委員會是個國際性質的跨國銀行監管機構,但實際上,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法律文件都帶有建議性的文件,并非真正國際法意義上的正式條約,它因此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使委員會對變化的監管環境作處迅速的反應,但是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其法律文件的效力必須要通過各國國內法的承認,這種缺乏必要強制力的狀況會使其法律協調的效力大打折扣。另外,它的效力僅覆蓋部分國家和地區,這與國際金融活動的廣泛性是不相符的,何況目前亟需國際金融協調和監管的恰恰是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所以,金融監管方面的國際合作應建立在母國控制的基礎上,在關鍵領域引入國際法律安排。另外,國際銀行監管法律協調應涵蓋所有那些其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積極拓展業務的國家。
(三)WTO
WTO是1995年誕生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基礎上的新的全球性經濟調節組織。WTO具有法律人格,每個成員國都賦予它以行使其職能所必需的法律能力。WTO不僅為各國之間的協商談判提供場所和條件,它規定的規則具有法律效力,其成員國必須執行,否則將受到制裁。
WTO對各國政府經濟管理行為的規制,其目的在于排除因各國管理而給國際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正常運行造成障礙,這種障礙可以分為兩類:即各國政府的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跨國公司等非政府的社會組織對國際市場造成的準入和競爭障礙。有關金融領域的國際調節和監管任務,主要仍是由IMF和世界銀行擔任,但在WTO框架中的GATS也涉及大量金融服務貿易問題,并且,GATT還設立了一個“國際收支委員會”,而GATT也一直同IMF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與過去相比,WTO作為國際調節主體,其地位和職權顯著增強,其調節的經濟領域和對象也有較大擴展,并有向全面發展的趨勢。但它只是國際調節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在調節領域方面,對金融這一重要領域,并未全面介入,只是涉及金融服務貿易問題。在調節對象上,對國際市場非政府的社會主體的經濟行為缺少直接規制。另外,應該根據全球金融的結構和運行情況,及時向各國政府和社會金融活動主體發布信息,提供政策性建議,并通過制定和實行某些國際性金融措施,引導各國政府和社會金融活動主體的金融管理調節活動和金融活動。
綜上所述,金融國際化的背景以及由此而來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增大,使得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必須轉向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即加強國際金融調節的力量,所以不管是側重于事后挽救的制度安排,還是對金融機構日常監管的制度安排,都需要各國政府間的合作與協調,國際金融調節機構的改革和國際金融調節措施的完善都是當前為了國際金融穩定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經濟信息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