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入世后面臨的市場形勢變化,推動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快了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步伐,同時也對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當前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存在的交易品種較少、期貨交易規模過小、期貨與現貨價格脫節、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能夠迅速走出困境,實現規范發展,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為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
一、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現貨市場發展不足,流通體制不暢
根據期貨市場理論,期貨市場應建立在比較發達、成熟的現貨市場基礎之上。但是從目前狀況來看,我國的農產品現貨市場還不發達,功能不完善,價格信號不靈敏,交易不活躍,影響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我國的糧食現貨市場存在著以下問題:(1)糧食總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糧食市場疲軟,全國糧食庫存充裕、積壓嚴重,在品質結構上表現為優質品種少且供不應求,甚至每年要大量進口,而劣質品則產量大,銷售出現困難。(2)糧食流通體制不暢,市場化程度不高。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不符合市場形成價格原則,也不利于糧食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的調整,加重了我國的財政負擔。
(二)期貨市場主體缺位,交易品種少、規模小
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主體發育不成熟,是造成前些年我國期貨市場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具體表現為中小散戶所占比例過大,缺乏穩定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大戶違規操縱市場行為得不到市場力量的制衡,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這個特點決定了農產品期貨市場資金規模有限,市場穩定性較差,期貨價格容易受到個別大戶操縱,導致市場價格失真,風險加大,正常的套期保值業務難以運作,同時期貨交易的品種少、規模小,曾經上市的農產品期貨達到20多種,但由于風險事件頻發以及當時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大部分期貨品種退出了期貨市場。目前現有的糧食交易品種主要集中在大豆和小麥,交易品種的有限性限制了期貨市場交易量,糧食交易品種在規模上極不平衡,高的(大豆)占市場份額近70%,低的(小麥)只占18%。交易規模與有關現貨品種對它的要求相比還很小,資金、風險在個別品種上較為集中。
(三)期貨市場缺乏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難以應付國際價格波動
作為一個糧食大國,如果沒有一個發達的糧食期貨市場和完善的價格形成機制,我國的糧食市場就只能跟著外國市場走,價格上必然被外國市場所控制,只能被動接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無法積極地參與和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不利于增強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同時入世后,我國糧食流通企業要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參與國際分工,更需要有發達的期貨市場為之服務,充分利用期貨市場提供的價格信息和避險工具,將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有機結合,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因此必須提高對期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形勢,大力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積極應對加入WTO后的機遇和挑戰。
二、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發揮糧食期貨市場的信息導向和規避風險的作用,推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最終要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目標,讓市場上的生產者與經營者自由買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用糧食期貨市場這一現代市場手段,發揮其價格發現功能和風險管理功能,及時傳遞準確的信息,提供回避風險的工具,從而有利于引導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種植結構,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解決糧食產銷不對路問題,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其次,應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避險。企業的穩健經營對于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民利益、推動農民增收有積極的帶動作用,通過市場將經營風險轉移出去,這可以避免企業將風險轉移給農民。當前最關鍵的是要對國有糧食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給予多方面支持,盡快出臺國有糧食企業參與套期保值交易的相關指引,推動國有糧食企業加強內控制度建設,保證其理性、穩健地參與期市避險。
(二)增加農產品交易品種,擴大期貨市場交易規模
我國進入期貨市場交易的農產品品種主要有大連交易所的大豆、豆粕、玉米,鄭交所的小麥、棉花和上海交易所的橡膠,而美國目前約有27種農產品期貨合約和23種期權合約,期貨市場對于農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上市品種的確定是期貨市場治理整頓期間的結果,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市場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和加入WTO后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融合,農產品期貨品種創新的空間十分巨大,必須改變目前期貨交易品種過少的局面,在規范發展原有交易品種的基礎上,適應市場交易主體的交易偏好和需要,適時增加一些規模較小的糧食品種。要注重大宗期貨品種和適合的小品種的開發力度,開發大宗糧食期貨品種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國期貨市場的整體形象,促進糧食期貨市場的正常運作。開發投資者喜愛的小品種,可以吸引投資者積極入市參與交易,活躍糧食期貨市場,目的是在規范發展的基礎上,發揮糧食期貨市場的“價格晴雨表”作用,使糧食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互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和有機統一。
(三)積極培育中介組織,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期貨市場風險轉移功能的主要使用主體除國有糧食企業、機構投資者之外,還有廣大農民。以戶為生產單位的廣大農民要使用期貨市場的風險分散功能,關鍵是中介組織的發展,應大力培育農產品中介服務組織,開展訂單農業,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的超前性,引導訂單雙方合理確定訂單價格,鼓勵訂單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將從農民那里轉移過來的風險通過期貨市場轉移分散出去,最終為農民增收服務。培育中介組織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實現農業產業化,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來看,最為有效和有發展潛力的是兩種組織形式。一是建立在股份合作制基礎上的農工商聯合企業,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把產、加、銷、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服務用共同的利益聯接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由公司(農工商聯合企業等)進行統一規劃和策劃,使廣大農村變成一個大型的規模化、集約化企業,由企業面對市場。二是“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組織模式,通過中介組織來落實公司與農戶之間合同或訂單中的責權利,對農戶和企業生產經營進行監管,同時完成各種中介服務。
(四)健全全國電子期貨交易平臺,促進統一的農產品價格體制的形成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的目標是要逐步建立以批發市場為主體,以電子商務為方向,以期貨市場為先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糧食市場體系。加快全國性的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建設,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預期功能和風險防范功能,糧食期貨價格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彌補了糧食現貨價格滯后性的不足,有助于生產者合理決策,減弱糧食產量和價格的劇烈波動,可以為政府制定糧食保護價和糧食補貼額度等農業政策提供參考。通過全國性的電子交易平臺逐步形成現代化的全國糧食大市場格局,有利于糧食價格體系的形成,切實保護農民以及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有利于糧食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有機結合,促進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和“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形成。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商務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