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發表的題為《印度能否趕超中國?》的文章里,哈佛商學院的韓太云(TarunKhanna)和我指出,印度的國內企業部門是超越中國的重大競爭優勢來源,因為印度的法治、民主程序和相對健康的金融體系,增強了該部門的實力。當時,印度可能比中國更有競爭力的觀點遭到了諸多嘲弄。
兩年后,印度似乎已徹底擺脫了其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長速度”,即2%到3%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速度,其經濟表現正開始接近東亞的水平。從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長了8.1%,而上年同期的增長為7.6%。更令人驚嘆的是,印度建新廠和設備的國內投資只及中國的一半水平,外國直接投資也只有中國的10%,卻取得了這一成就。過去兩年,盡管中國的GDP維持了高增長,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國將近50%的GDP投資到了國內的工廠和設備上,差不多與印度的整個GDP相當。這一比例超過任何其它國家,甚至超過了中國在中央計劃經濟年代里自己夸大的水平。證據明顯依舊:中國的增長源自龐大的資源積聚,而印度的增長則來自不斷提高的效率。
微觀經濟學證據也能更清楚地說明印度的情況。印度股市近年來猛漲,而中國的情況則截然相反。2001年,上證指數達2200點,而到2005年時,一半的財富都蒸發掉了。2005年4月,上證指數為1135點。一邊是股市急劇下滑,一邊是GDP年增長超過9%。很難再找出一個這樣的國家,卓越的宏觀經濟表現和慘淡的微觀經濟表現奇怪地交織在一起。這兩種模式的融合是個時間問題。
那么,為什么印度在變強呢?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往往都嘲笑印度沒有能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這種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偏執既奇怪又有害。學術研究沒有得出讓人信服的證據,說明外國直接投資與負責的經濟政策、教育投資、健全的法制和金融制度相比,是經濟發展的最佳道路。事實上,人們很容易就能想到反例。上世紀60年代的巴西是外國投資者的寵兒,但巴西最終辜負了他們的期望。在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韓國和臺灣得到的外國直接投資很少,但卻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體。
經濟試金石并非在于一國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國直接投資,而在于該國是否有培養創業、支持健康競爭以及相對免受粗暴政治干預的商業環境。在這方面,印度比中國做得出色。印度出現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包括軟件業的信息系統公司(Infosys)、制藥業的蘭伯西制藥(Ranbaxy)、汽車零部件業的巴夏汽車公司(Bajaj Auto)以及汽車裝配業的Mahindra。它們的出現絕非偶然。
盡管印度的金融體系有許多缺陷,但它卻不像中國的金融體系那樣歧視小型私人企業。信息系統公司就受益于這一體系。該公司由7名創業家創辦,他們都沒多少政治方面的社會關系,90年代初,在沒有硬資產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從印度的銀行與股票市場獲得了資金。無法想像一家中國銀行,會貸款給類似信息系統公司的中國企業。
中國賴以成名的世界級制造企業,幾乎毫無例外全是外國直接投資的產物,而非中國本土公司的產物。沒錯,“中國制造”的標簽,仍然比“印度制造”的標簽更為普遍,但在中國制造并不一定是由中國制造。用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將成為“由印度制造”的同義詞,印度人不僅會從全球化中獲得工資收益,還會把利潤也留在手里,這可與中國的諸多情況不同。
對印度的悲觀常常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比如,人們認為,印度的基礎設施達不到中國的水平,因此無法與中國競爭。這又是一個“中國神話”,認為該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對基礎設施的大筆投資。這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性錯誤解讀。80年代時,中國的基礎設施很糟糕,但經濟表現極為出色。中國是在經過多年的經濟增長和財力資源積累之后,才建設了它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在這之前。“中國奇跡”的產生,并非因為它有耀眼的摩天大樓和現代化的高速公路,而是因為大膽的經濟自由化與制度改革(尤其是80年代初的農業改革)帶來了競爭,并培育了私人創業家。
對中國和印度來說,醉心于建造世界級基礎設施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缺點。作為發展中國家,如果對基礎設施投入更多,對其它方面的投入則會減少。典型情況就是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淪為大規模投資項目的犧牲品,這些大規模投資能立即產生實實在在的結果。中國在90年代犯了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它建造了許多世界級的設施,但教育投資嚴重不足。中國的研究人員透露,無法念完中學的農村兒童比例大得驚人。與此同時,印度則一直默默地持續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遠比實物資本的質量與數量來得重要。看來印度的政策重心是正確的,如果中國不馬上對農村教育進行投資,就可能會喪失相比印度的真正競爭優勢,也就是教育良好的熟練工人,正是這些人推動著制造業的成功。
除非中國著手進行大膽的制度改革,否則印度在今后20年的表現也許會大大超過中國。但如果運氣好的話,印度崛起的最大受益者將是中國。中國將被迫反省自身經濟模式的缺點,并戒除90年代時染上的自滿情緒。80年代時,中國在經濟自由化方面遙遙領先于印度。如今,它在若干關鍵的方面落后了,比如允許更多外國投資和國內私人資金進入金融部門的改革。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
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國際管理副教授,著有《出售中國》(SellingChina,劍橋大學出版社2003年及中文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