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條件下的小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在課改浪潮中,教師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深入探究自主學習的策略。老師需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嚴格遵循“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原則,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視為靈魂,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一、鼓勵學生探究,使他們“會學”
課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師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作為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來研究;要引導學生掌握和確立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以發現問題作為學習的載體,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在逐步解決問題中形成一種強烈的探索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探究的心理狀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由發現問題為起點,以解決問題為終點的過程。
如在“量長度”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初步具備合理選用測量工具的能力,老師把學生帶到標準的籃球場地上去量一量。面對籃球場的各種線(邊線、中線、底線等),學生經商討,都能選用較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但對高高的籃球架卻束手無策。在老師鼓勵下,學生紛紛探求方法和選擇工具。有的找梯子爬上去量;有的找竹竿比劃著量;有的把卷尺一端拋到籃球架上去量等。基本都量出了籃球架的高度。
衡量學生自主學習不要只是看他們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發現了多少問題;重要的不僅是學會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重要的不是學生提出問題的正確性、邏輯性,而在于學生發現問題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只有學生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習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真正開啟心智的大門。這種學習的策略比解決一個問題來得更重要,更有意義,這正是自主學習所追求的目標。
二、保證活動時間,使他們“能學”
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學”進去,教師就不能拘泥于“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應遵循《課程標準》的精神,把自主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拓寬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他們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展現自我,體驗成功。
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只設計了問題的情景,讓學生開展摸球游戲。游戲是在小組內開展的,學生在游戲中發現了有些情況是“一定”的,有些情景是“可能”的,有些情景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出現這些結果,教師不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去探究。學生為發現問題而高興,為解決問題而激動。這種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相互的學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了條件,有助于形成自主參與的良好學習氛圍。
還有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自主學習活動,如:“小老師”、“小博士”、“小問號”、“小靈通”,更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潛能的好方法。
三、調動各種因素,使他們“樂學”
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的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數學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數學理解。
如在“口訣求商”練習中,教師先用圖片出示了6種食品的單價,學生在回答了教師提出的若干個問題后,老師可追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了十幾個問題,性急的學生自問自答。在解答這些問題時,學生用口訣求商的能力就得到了鞏固,并且在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中,享受了獨立思考后發表自己見解的快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這也讓學生看到了數學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的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習的主動性。
雖然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其認知發展、情感和意志不是完全相同的,但相同年齡段的學生卻都有著整體上的一致性。小學生數學教學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安排“有趣好玩”的素材,使他們一開始就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到了中年級,可著重安排些生活素材,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好數學;在小學高年級,應注意安排一些富有挑戰性的素材,使他們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以外,還可經歷數學的過程,使他們能在數學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悅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