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初識《黑龍江教育》是上師范學校時。做教師的父親常拿《黑龍江教育》回家,我愛讀書,常信手翻上幾頁。那時我只是看看雜志中的散文隨筆、幽默笑話而已。
1997年,我從師范學校畢業,拿起教鞭,走上講臺。在偏僻的農村任教,對于像我一樣剛走出校門就從事農村教學工作的人來說,沒有多少教學經驗可談。記得我初登講臺,要在學校做一節《將相和》的公開課。可是學校連教學參考書也沒有,幸虧《黑龍江教育》幫了忙。我在一本《黑龍江教育》里找到了《將相和》第二課時的教案和點評。精彩的教學設計和恰當的點評深深地吸引、啟發了我。我的這節課得到了學校老師的一致認可,這真得感謝《黑龍江教育》。此后,《黑龍江教育》成了我案頭尿前的伙伴,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雜志中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理論,也有許多一線教師的實踐所得。通過它,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教育教學的新境界。我知道了魏書生、于永正、靳家彥,大苦大樂的丁有寬等名師;還有像秦錫純、田常泰等省內的教育專家;龐光輝的寫字教學實驗的成功讓我欽佩,張夢鴻的珠腦算教學令我稱奇。他們為了教育事業奮力拼搏的精神激勵著我,鼓舞著我。閱讀雜志中的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品讀著“達子香”欄目中教師們寫的一篇篇散著芳香的文章,仿佛是皮步于爛漫的山花叢中。我常把雜志中一些好的文章段落摘記到自己的學習筆記中,把其中一些好的做法借鑒到自己的教學中。在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我成長著。
看得久了,自然也有了動筆投稿的念頭。但那可是省級教育大刊啊,人家編輯能看中我一個農村教師的文章嗎?
1998年秋,山市鎮教育辦舉辦了教育通聯員培訓班,鼓勵青年教師為教育寫稿、投稿。當時我正跟鎮教育辦的葛老師學習新聞寫作,一時興起,把這件事寫成一則短消息寄給了黑龍江教育雜志社。沒多久,竟然在“教育短波”中刊登出來。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也令我興奮不已,更加堅定了我寫作投稿的信心。1999年,我與葛老師合寫的《老師的文體活動不能丟》發表在《黑龍江教育》的“大家談”欄目中;散文《“三花”老師》發表在《黑龍江教育》2001年第9期的“冰凌花”欄目中;《古詩背誦比賽——我的教學日記》發表在《黑龍江教育》2005年第9期的“百花園”里。這期間,我在《牡丹江日報》《牡丹江晨報》《良師》等報刊中也陸續發表了一些文章。
2003年,我買了電腦,開始上網。我練習用電腦寫文章,注冊了電子郵箱,開始網上投稿。網絡給我一個全新的世界,上網學習、交流使我的視野更加開闊。在黑龍江小學數學教育論壇里,我認識了《黑龍江教育》的數學編輯,網絡使我與編輯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近距離的探討。
我曾寫過一篇小短文《公雞是“喔喔”叫嗎?——對漢語拼音字母“0”教材編寫的質疑》。大意是:小語教材漢語拼音教學中對于韻母“0”的教學,總是畫著一只大公雞在打鳴,從公雞口中發出“0”的聲音。老師教授時說是“公雞唱歌000(喔喔喔)”。《現代反語規范字典》中對“喔”的解釋也是“形容公雞叫的聲音”。可是我所聽到的公雞打鳴并沒有“喔喔”叫的,農村的孩子更是常聽雞叫,“喔喔”這個擬聲詞與雞的真正叫聲實在相差太遠。既然如此,歷史上最早是誰使用的這個詞來形容公雞叫呢?最早這樣編寫教材的人為什么會編成“公雞唱歌000(喔喔喔)”呢?為什么不用“圓圓的烏窩000”或 “圓圓的窩頭000”?這樣不是更加接近真實,學生更加好記嗎?
我把短文傳到了《黑龍江教育》的電子信箱里。皮想到,不幾天,編輯老師竟然給我發來了回信:我們認真閱讀了你的小短文,很高興你能夠深入地思考一些問題。但我想,編者在編輯的時候,應該是考慮到形聲的因素,以便學生能夠記住。如果是從形象的角度,恐怕學生會記成圓一類的,而會忘記它的讀音,這只是我個人想法。如有問題,我們可以繼續交流。
雜志社的編輯們在百忙中竟能認真回復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的提問,這讓我倍受感動。
有時,我們會在QQ聊天中談稿子,編輯老師說“不管是做法,還是想法,都要不斷地充實、實踐,然后再動筆,這樣我想會更好一些”。“不僅能讓自己的動筆能力更強,而且還會讓自己思考更多的東西”。編輯老師們中肯的話語,使我認識了自己的不足,激勵我更加努力地鉆研教育教學,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在工作中求做良師,力爭做一名讓學生終身受益,自己也受益終身的好老師。
雖然我在《黑龍江教育》上發表的文章屈指可數,我的教學素養和寫作水平離一名優秀教師還差得很遠,但我會努力前行,在《黑龍江教育》的陪伴下繼續成長。
2006年,是《黑龍江教育》創刊60周年。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征途上,我衷心祝愿這份家鄉的教育刊物能一路走好,能更加貼近教育,貼近教師,永遠做教師們的良師益友。
(作者單位:海林市山市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