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之所以迅速發展為教育的主導理念,是因為它將培養學習者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所關注的是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是否全面和諧的發展,是否具備獨立的人格。它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個性的徹底解放。它所著眼的是人的“精神文化品格”的培養。這些恰恰是目前數學課堂所期待的。
一、立足生活和經驗,建構人文的數學內容
人文化的數學學習內容,要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實現數學的生活化。在教學中應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數學課堂成為生活與數學的橋梁。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54頁例4:“學校食堂運來1噸煤,計劃燒40天。由于改進爐灶,每天節省5千克,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我沒有直接教學例4,而是設計了一道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為例題。一上課,我就與學生“聊”:“同學們,老師有件事想請大家幫忙。昨天放學后,一年級的小朋友排練節目,排著排著,有幾個小朋友說肚子餓了。我隨手掏出18元錢,給一個小朋友去買面包。他回來說:‘店老板開始只同意給12塊面包。我說,批發部里比你便宜得多。老板說,每塊面包再便宜0.5元。共給我17塊面包。’現在請大家幫我算算,按老板的說法,有沒有給錯。如果沒有給足,放學后請大家幫老師將這事擺平。”我說邊板書:
18元買面包,開始店老板給12塊面包;
后來每塊便宜05元,共給17塊面包。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沸騰起來了。
“我們幫老師算算。”“少了,下課后,我們幫老師討回來。”
時間不長,學生紛紛發言:店老板少給了一塊面包。
我順勢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方法、步驟和思路。學生解題的熱情和結果可想而知。大部分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了這類三步計算的在實際生活中又常見的問題的解法。
二、尊重個性和差異,培植人文的學習方式
現代教育觀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不同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不同,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才能讓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用統一的模式來要求所有的學生。要允許他們突破常規,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甚至跨越式的思維來學習。讓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有個性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
例如,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本班18名師生準備去德化石牛山漂流,每條竹筏最多可坐4個人,需租幾條竹筏’”
這顯然是一道除法問題,常用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8—4:4(條)……2(人),因此得知需租5條船。但我沒有直接寫出相應的算式:“18—4”,而是有意啟發引導學生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允許突破規定的程式,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來表示,并鼓勵跳躍式的思維。
于是,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除了用“18÷4”快速的解答法外,還有:
(1)用加法,對4進行連加接近18;
(2)用減法,從18連續減去4以接近0;
(3)用乘法,即努力去發現4與什么數相乘接近18;
(4)有一些同學采取實驗方法:借助學具操作,用小棒代表人,用圓紙片代表船,擺一擺,得知結果。
這樣放手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建構過程,在相互交流中有比較,有鑒別,取長補短,最后引導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答,為每個孩子編織了成功之夢。
三、著眼成全和發展,推行人文的教學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用學生的眼光去思考、欣賞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度接納學生“異想天開”的不同見解,成全學生知識學習的提升,成全孩子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學“6的乘法口訣”的鞏固練習中有這樣一題:“小松鼠去商店買一袋松果,每袋5個,每個松果6分錢。不巧,袋子破了一個洞,小松鼠走一會兒就掉一個松果,再走一會兒又掉了一個……請小朋友想想,小松鼠到家后會損失多少錢,”老師不但對“小松鼠可能損失3角錢”的回答充分肯定,而且對諸如“小松鼠可能損失6分錢,因為剛掉了一個就到家了”,“小松鼠沒有損失,因為松果掉在地上有聲音,就回去把松果撿回來了”,“小松鼠沒有損失,因為到家后,發現了那個洞,又回去把松果撿回來了”,“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為松果也許早就被人撿走了”等回答,都給予充分表揚、肯定。這樣教師以孩子般的心態去接納、欣賞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的智慧光芒和個性火花就能得以點燃、閃現。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