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六項外匯新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6年4月13日發布了2006年第5號公告,從5月1日起,對六項外匯政策進行調整,具體調整事宜如下:
(一)企業開立、變更和關閉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由事前審批調整為由銀行按外匯管理要求和商業慣例直接辦理,并向外匯局備案。提高企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允許有真實交易背景需對外支付的企業提前購匯。
(二)簡化服務貿易售付匯憑證并放寬審核權限。
(三)進一步簡化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手續,提高購匯限額,對境內居民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為每人每年等值2萬美元(含2萬美元)。在額度之內,憑個人真實身份證明在銀行辦理購匯并申報用途;銀行對超過額度部分的個人購匯在審核相關憑證后按實際需求供匯。境內居民個人年度總額內所購外匯,可以存入本人境內外匯賬戶或用于經常項目外匯支出。凡外匯匯出境外、提取外幣現鈔或攜帶出境的,仍按原外匯管理規定辦理。外匯局對境內居民個人購匯不再實行核銷管理。
(四)拓展境內銀行代客外匯境外理財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在一定額度內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
(五)允許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經營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用于在境外進行的包含股票在內的組合證券投資。
(六)拓展保險機構境外證券投資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貨幣市場工具,購匯額按保險機構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控制。
前三項涉及經常項目,分別對“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服務貿易售付匯”“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等三項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后三項則涉及資本項目,央行首度允許境內機構從事境外理財。但放松外匯管制意味著風險增加,因此人民銀行表示,針對上述政策措施,央行將會同有關部門適時分項組織實施。同時,密切跟蹤分析國際收支形勢,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切實防范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

外匯新政策推出的背景
首先是源于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匯率機制改革以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一直在逐步深入,央行密集的出臺一系列匯率改革的配套措施,大力推進外匯市場和相關產品的發展,并在2005年9月份首次放寬人民幣匯價交易幅度,進而在2006年初引入外匯交易詢價制度。此次新政策的出臺是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此外,截至今年2月,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貿易不平衡問題凸顯,國際收支失衡也給人民幣匯率帶來升值壓力,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六項外匯管理新舉措,以減緩外匯儲備高增長的趨勢,并可視為落實從“藏匯于國”到“藏匯于民”政策轉變的具體步驟。
外匯新政策的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此次調整外匯管理政策,是為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支持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培育外匯市場,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專家認為,外匯新政策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新政策放寬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購匯限制,是此次政策調整中的一個突破性亮點。一方面讓QDII(國內機構投資者赴海外投資資格認定制度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lI)獲得政策依據,將得以合法化。QDII的放行有助于地下金融轉向正途,疏導風險,強化外匯管理,更有利于將正常的海外投資需求納入可監管、可調控的軌道。另一方面開放境內居民投資海外市場,既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可以使國內居民的投資更加分散化,從而減少國內股市的波動。從長遠來看,也有助于國內基金業的發展,為今后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奠定基礎。還可以促進A股市場,改善治理結構。
(二)不久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曾公開表示,要將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逐步實現從“藏匯于國”向“藏匯于民”的轉變,新政策的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此前市場上人民幣“供小于求”的狀況,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在這一系列政策下,境內居民的理財渠道也將得到較大拓展。
(三)經濟專家稱,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匯率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此次放松外匯管理也有助于企業應對匯率風險,如允許有進口支付需求的企業提前購匯存入外匯賬戶的新政策。原來根據《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進口企業購匯只能在有關結算方式或者合同規定的日期辦理,不得提前進行。使得進口企業無法根據匯率走勢的判斷自主選擇購匯時間,不利于防止匯兌損失。新政策的出臺就化解了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