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規劃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加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一個法制的國家,離不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什么中央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一個關鍵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政府的特殊地位和改革的實踐來解讀。
首先是政府的特殊地位。在2006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范恒山強調指出“政府本身所擁有的權力和作為經濟社會管理者所處的特殊位置,決定了政府在發展和改革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必須把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推進改革的關鍵。”
其次是改革實踐發展至今的必然要求。因為改革正處于全面深化和攻堅階段,攻堅階段要攻克很多難關,例如金融體制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財稅體制改革以及醫療、教育、科技、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資本市場發展等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連接社會體制改革,又連接政治體制改革,處于中心環節。所以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關鍵就可以把社會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把全面深化改革帶動起來。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法制政府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經濟建設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把無限的政府變成有限的政府,使政府成為從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力履行相關職責的責任政府;成為致力于為市場主體排難解憂和創造良好環境的服務政府;成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嚴格監督的法制政府。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縮小政府事權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縮小政府從事事務的范圍。把與政府性質及職能不相符的事務都交給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其中特別是涉及到企業投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事物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繼續縮小行政審批范圍,能通過核準和登記備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實行核準和登記備案制度。與此同時,規范行政審批程序,使之盡可能簡單快捷、公開透明、科學嚴謹;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和完善從事經濟調節和社會管理的機構,撤銷那些直接從事和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的機構;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和政績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推行重大決策失誤引咎辭職、經濟賠償等制度進一步健全政府管理法律體系,強化對政府行為的監管。做到權責一致,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
專家指出,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重點抓好四個方面:首先,政府不該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堅決放開。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其次,政府該管的事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好。必須明確政府的管理權限,全面履行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包括管理內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再次,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核心是建立“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最后,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強化行政問責制。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未來的五年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法制政府。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協調、有序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