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礦產資源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發展特色經濟,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使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經濟優勢,是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實途徑。
在中國礦業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做出了重要貢獻。西部地區主要礦產品產量持續上升,2004年,西部地區原煤產量53681.4萬噸,為2000年的2.24倍,在全國的比重由23.9%上升到27.54%。原油產量4071.9萬噸,占全國的23.27%,四年間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鋼產量也由2000年占全國的16.4%上升到18%。西部地區不僅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勘查程度較低。據計算,西部地區每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探明儲量潛在價值為876.15萬元,僅為全國水平的85.4%、中部地區的64.34%。西部地區資源潛力很大。
一、西部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目標
礦業是為經濟建設提供礦產資源的基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礦業經濟得以長足發展,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但由于認識、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礦業經濟發展滯后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礦產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礦產品對外依存度過高,已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同時,由于礦業經濟的分散、粗放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漸突出。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礦業經濟必須走集約發展的道路。
1.規模發展。能源、原材料行業產品的社會需要量巨大,市場空間廣闊,應大力實施規模發展。有了規模,才能采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才能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才能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才能有規模效益。
2.綜合開采發展。鼓勵礦山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一是實行綜合勘察、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二是鼓勵礦山企業開展“三廢”利用;三是鼓勵支持礦山企業對低品位、難選冶、尾礦、副礦及二次資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發展次生資源。
3.延伸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礦山企業不斷提高礦產品加工深度,不斷延伸產品鏈、產業鏈,不斷增加產品品種,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形成一種大規模高效益的鏈式經濟。
4.集群發展。對于一些埋藏分散、礦源不大、品位不高的小礦點、“雞窩礦”可采取分散采礦、集中選冶的方式。
5.循環經濟發展。這是集約發展的最理想模式。循環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準則,按“資源—產品—再生產資源”的循環途徑組織生產。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并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變為再生資源重復、循環使用,從而達到經濟與資源環境“雙贏”的目的。
6.淘汰落后的發展。堅決關閉私開礦及布局不合理、采選技術落后、嚴重浪費資源的小礦山。淘汰落后也是一種發展。淘汰落后應當主要運用行政管理手段進行,在現行體制下容易做到。
二、西部地區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努力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要促進西部地區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時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
1.正確處理礦產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經濟發展道路;
2.正確處理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科技進步的關系,堅持依靠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精神,針對當前西部地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開發提出的新的挑戰,解決這一問題和挑戰的惟一出路是“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的指示精神,從加強隊伍建設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人手,以深入調查、科學規劃為基礎,以治理整頓礦業秩序為手段,以促進地方礦業經濟發展為目的,開發與保護并重,不斷改善礦山環境,使西部地區礦業經濟逐步走上了從無序到有序,進而實現科學開發的健康軌道。只有這樣,礦產資源開發才能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實現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
三、加強礦產資源規劃、可行性研究和礦山設計開采方案
1.科學規劃,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同步。
目前,正在進行的省、市、縣三級礦產規劃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對本行政區域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保護及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等,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出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有關部門依法管理和保護礦產資源的重要依據;是防止“大礦小開,小礦亂開”重要措施。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必須同步進行,協調聯動,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開發造成的礦山環境的破壞。
2.變廢為寶,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收。
礦山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礦山設計開采方案,是關于該礦產項目是否應該開發,利用哪種開發方案,開發技術的可行性、投資收益效果的評述,及對安全、環境的影響評價,是出資人是否投入開發、能否取得銀行貸款和有關部門審核采礦權申請人資質條件以及隨后的礦山建設的依據。
在資源監督管理方面,要始終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開源與節流并舉的總方針,在合理開發利用好礦產資源的同時,積極開展廢礦尾礦再利用工作。充分利用廢礦尾礦,變廢為寶,可以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資源效益,同時減少廢礦尾礦對礦山環境造成的污染,使礦山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四、加大礦業開發的宣傳和法制建設力度
1.完善缺席,是進行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法制前提。
近年來,西部地區礦業規模逐步擴大、總產值逐年增加,發展了經濟。但是,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仍然比較混亂,礦山“散、亂、小”,管理“粗、軟、松”;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別是近一個時期,無證勘查和開采、越界開采、亂采濫挖、圈而不探、以探代采、倒賣探礦權采礦權等違法違規行為較為嚴重。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礦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緊密結合西部地區礦業實際,完善缺席,制定一系列具體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保障措施,使各項治理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使采礦企業職工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礦業經濟在不斷壯大的同時,礦山環境也得到保護和優化。
2.輿論先行,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思想基礎。
堅持利用各種宣傳陣地和輿論工具進行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把礦法知識推向千家萬戶。加強形式多樣、廣泛深入的法制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增強三種意識:一是增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意識;二是增強礦產資源和礦山環境的保護意識;三是增強礦業可持續發展意識,使大家充分認識到,礦產資源十分寶貴,不可再生,不可浪費,開采礦產資源不能以犧牲礦山環境為代價。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廣大干部群眾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礦山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五、加強地質勘查,提供可供開采的礦產地及儲量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為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品的需求,投入大量資金(約1200多億元),組建百萬地質大軍,完成鉆探3.43億米,探明擁有可采儲量的礦產150種以上,提供可供開發的礦產地2萬多處,同時取得了大量寶貴的地質資料。當前,加強地質勘查需要解決三個關鍵性問題:一是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勘探成果和地質資料,盤活已取得的地質成果,避免重復勘探和造成投資上的浪費;二是培育商業性勘查市場,多渠道融資,確保地質勘查資金的投入;三是加強地勘隊伍建設,提高地勘隊伍的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
六、治理整頓礦業開發秩序,調整產業結構
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良好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解決西部地區礦業長期存在的“散、亂、小”和管理“粗、軟、松”問題,調整礦業經濟結構,轉變礦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行動;也是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礦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按照建立循環經濟的要求,發展非礦產業,實行多種經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副(業)促主(業),促進礦業經濟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郭漸翔